首先声明,本文不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而是尽量以客观的角度,对鸡汤和反鸡汤两种社会文化形式谈一点个人看法。

什么是鸡汤什么是真正有用的(鸡汤和反鸡汤)(1)

图片来自网络

1993年美国作家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联合编写了由一系列温暖的小故事组成的书。并为之取名叫做——《心灵鸡汤》,英文名为《Chicken Soup for the XXX‘s Soul》。

虽然在称呼上,心灵鸡汤一词是舶来品。但不得不说,鸡汤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已由最初的“温暖人心,启迪人生”悄然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回报颇丰的产业链条。围绕着这个词而形成的文章、演讲、视频等内容逐渐渗透到了每个人的认知世界。

心灵鸡汤之所以发展如此蓬勃,且历久不衰,简单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通俗易懂,利于大众传播;有正面向上,温暖人心的作用;经济回报和入门简单,催生出大批鸡汤生产者。

所以在受众——本体——传播主体这三者共同的作用下,鸡汤不仅以星火燎原之势,瞬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爆炸式传播,而且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而且正在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无孔不入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六种类型从生产者和类型的角度来看,基本包含了所有鸡汤文化的类别。其内容无非涉及情感、励志、家庭等等。

所谓物极必反,x满自溢,也正因为鸡汤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且多以温暖人心的形式出现,所以同时也引发了“反鸡汤”的出现。

反鸡汤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在鸡汤的“大肆横行”之下,无疑是人们对现实更为理性的解读。毕竟有些外部环境,并不是完全可以靠自身的转变,就能对其完成改造的。

目前看来反鸡汤相对鸡汤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势态来说,相当地不成气候。

原因在于鸡汤的表现形式虽然种类庞杂,也有成熟的利益链条,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生态环境。所以,以“反鸡汤”为名,对鸡汤文化进行反击。只能是针对性的起到反驳作用,甚至连一个“传播主体——本体——受众”这样的链条都很难形成。所以,反鸡汤目前看更像是一个戏谑欢闹的游戏。

什么是鸡汤什么是真正有用的(鸡汤和反鸡汤)(2)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并删除

而之所以反鸡汤“传播主体——本体——受众”这样的生态链都很难形成,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所要表达的是赤裸的现实,而鸡汤则是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前者给人的感觉是“TMD,现实是这样的!”,后者则是“OMG,未来是这样的!”。

孟子和荀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大学者。但孟子能和孔子并称孔孟,被尊为国学大师。而荀子尽管同样是“先秦七子”之一,却远不能达到那种高度,而且在历史上一直受人诟病。

关于他们的地位,抛却其他客观因素来看,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其思想主张的不同。在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中,有两个截然相反的看法: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则是主张“性恶论”。说白了,就是前者是夸你,然后告诉你需要怎么做;而后者则是骂你,然后告诉你怎么做。就像你到驾校学车,一个教练对你说“你进步很快,但倒库应该慢一点,多看后视镜”,而另一个教练会说“练了这么长时间还学不会,你是猪啊!从后视镜跟看车跟地上白线的角度,怎么就记不住呢?!”

平心而论,你喜欢哪种方式就不言而喻了。

当然,这并不是把孟子称为鸡汤代表,把荀子称为反鸡汤代表,毕竟两位都是古代先贤,不敢妄下评论。而是用他们举例说明两者间表现方式的不同,而这也正是鸡汤和反鸡汤的最重要的区别。

所以关于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我更偏向于划分到鸡汤分类中的第一种类型当中。(如有冒犯,原谅我的无知)

虽然反鸡汤看起来更为现实,但不得不说它同时带来了很多负面消极的影响。比如,在工作上因为偶然原因受到打击,就对自己降低了要求,认为现实就是不公平,再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相对鸡汤来说,反鸡汤也不能算是更好的选择。

我并不是在评判鸡汤或者反鸡汤到底哪个更好,也不是站在鸡汤或反鸡汤的角度抨击任何一方。只是客观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它们背后存在的意义。

其实无论鸡汤还是反鸡汤,都有它们存在的必然性。鸡汤能带给人希望和温暖,反鸡汤能让人认清现实和自己。

这两者也已经成为现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作为成年人,只要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并能尽量保持它的平衡。理性而又客观的对待它们,并为之所用才是更现实的意义。

而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有接受事物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还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不要纠结在鸡汤或者反鸡汤的立场上,孔老爷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来,干了这碗鸡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