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纪念馆开放时间(文化走廊闻一多)(1)

龙溪口三拱桥 (记者 陈甘乐 摄)

闻一多纪念馆开放时间(文化走廊闻一多)(2)

经过晃县的中国文化名人雕像 (记者 陈甘乐 摄)

闻一多先生(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浠水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诗论《新诗格律》及学术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他于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是我们从中学课本里认识的英雄人物。其实,英雄离我们很近,早在1938年,闻一多先生就步行经过我们怀化湘西,或许与我们的祖辈、父辈们擦肩而过——

抗战爆发后,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南京失守、武汉吃紧的时候,他们动议迁滇。当时,入滇有两种办法,一为从河内转昆明,可以乘车;一为徒步经湘黔抵昆明。闻一多慎重考虑后,决定参加步行团。

为了顺利到达,长沙临时大学做了周密安排,决定采取军事管理的方法。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特派原东北军师长黄师岳中将任团长,临大军事教官毛鸿任参谋长。参加步行的教授除闻一多外,还有黄钰生、袁复礼、李继侗、曾昭抡、毛应斗、许维遹、李嘉言、郭海峰、吴征镒、王钟山等。后来成名的季镇淮、唐敖庆、刘兆吉、申泮文那时还是学生,都参加了步行团。步行团下设两大队,每大队设三中队,每中队设三小队,全团共320余人。师生均穿军装,打绑腿,每人背着水壶、棉衣、雨具、干粮袋等生活必需品。

2月20日,步行团先乘船离开长沙,由湘江入洞庭湖,于24日抵常德。28日,船只在空袭警报中驶离常德,当日晚抵达桃源县。次日,闻一多等开始舍舟步行。

这一路,先通过的是我们湘西地区,他们从桃花源继续往西,经过茶庵铺、郑家驿、官庄等小镇。当时,土匪活动频繁,过官庄时,便听说有几百人枪的队伍渡过沅水向这边追赶,恰巧“中央军校”也从这里经过,他们个个荷枪实弹,气氛紧张。原来,土匪闻知步行团身穿军装,以为是来剿匪,这才起了误会。后来得知是大学生前往后方,才收下买路钱放行。步行团在泥泞难行的山路上,第一次体验到了土匪环伺的惊恐。

3月6日,步行团在雨中到达沅陵,第二天下起大雪,还夹有冰雹,只有等天放晴才能上路。利用这段间隙,闻一多到沅陵对岸老鸦溪,去看望迁到那里的北平艺专师生。赵太侔先生时任艺专校长,老友相逢于落难途中,真是喜出望外。沈从文当时也在沅陵,住在哥哥新盖好还未油漆的新房里,他特地设宴为闻一多等人洗尘,一盘狗肉一坛酒,大家喜笑颜开,乐不思蜀。

步行团在沅陵休整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从沅陵至晃县,路途较远,且不太平,为了保证临大师生安全抵达晃县,沅陵专署决定用汽车运送他们。3月14日,闻一多所乘的那辆汽车,经过筲箕湾、三角坪、辰溪、榆树湾、芷江,在月色朦胧时才抵达晃县龙溪口。

在晃县下车后,闻一多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在路上一直发高烧的助教何君。闻一多见何君一直高烧不退,与团长和队医商量,决定明天由队医陪他搭汽车去贵阳住院治疗,何君感动地流下了眼泪。3月15日晚上,在晃县中学的操场上,一堆篝火熊熊燃烧了起来。临大师生与晃县侗族、苗族等各族群众开始了一场营火联欢晚会。闻一多和其他几位教授、学生和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临大学生宣传队依次唱了《五月的鲜花》、《新编九.一八小调》、《毕业歌》等革命歌曲,接着侗族青年唱侗族歌曲,表演有丰富的抒情色彩,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中途,有人大声喊:“请闻先生唱歌”!闻一多走到场内,大声地用英文演唱了《马赛曲》,他的歌声嘹亮、激昂。节目最后,闻一多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中,拉着侗、苗青年的手,轻快地跳了起来。

第二天,步行团走到了湘黔两省交界处的鲇鱼铺,临大师生便在鲇鱼铺喝水吃饭。宣传队见缝插针地宣传抗日,特地将护送他们出境的晃县保安人员请来,唱抗战歌曲,讲抗战形势,以表示对他们的慰问。在一旁的闻一多,则抽着烟斗,拿出画夹画了起来。然后,他们打起精神走进了玉笛之乡——玉屏。

通过这次长途步行,闻一多先生收获很大,曾昭抡教授说:“闻先生不仅外表变了,脸晒黑了,胡子长了,思想也变了,青年人的想法多了,教授的派头少了,智者的形象多了。” 李继侗教授也说:“闻先生脸晒黑了,心变年轻了。空想少了,现实多了。”

一路上,闻一多对沿途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习俗、语言、服装、山歌、民谣、民间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著名语言学家马学良曾在《记闻一多先生在湘西采风二三事》中回忆,“每到一处山寨,他顾不得安顿住处,也顾不得沿途的疲劳,一到宿营地就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走家串户,采风问俗”,“在破旧的村舍里和老乡们促膝长谈” 。

闻一多等师生们走的这条路,基本是红军的长征路线,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两三年,但红军留下的大批标语在沿途还清晰可见,各地群众对红军的事迹记忆犹新,他们向步行团成员们讲述红军“是穷困人的队伍”,给闻一多和“步行团”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普遍认为:沿途收集到的歌谣,尤其是那些歌颂红军的歌谣,不仅记载了历史,更反映了民心,是了解当时时政得失、观察民意背向的重要资料。到昆明后,闻一多帮助刘兆吉将这些民歌民谣,整理成《西南采风录》,并亲自为之作序。

步行团穿越湘黔滇,全程3300余里,如此长距离的迁徙,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壮举。校方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是:“借以多习民情,考察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徙之举本身即是教育”,可以说,他们不仅达到了原有的目的,还得到了更多意外的收获。(梁波)

(本文参考文章:《闻一多:湘黔滇跋涉三千里》;刘兆吉:《闻一多先生二三事》;《闻一多书信选集》;人民政协报《闻一多参加“湘黔滇旅行团” 》、《西南联大长征之闻一多先生在新晃》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