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不断推动更加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承载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不能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更是能否有效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奋斗活力的关键。

首都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丰富。当“有没有”的诉求得以实现,“优质不优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逐渐凸显,市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愈发旺盛多元。同时,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亦有了新的时代任务。系统审视教育发展实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内容,蕴含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折射着对民生民情的关切。

沿着指引的方向,北京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拿出首善标准,力求人民满意。“资源优质”和“机会公平”同时发力,“科学育人”和“服务首都”两手都抓,“尊师重教”和严格“双减”一起推进……十年来,教育公平达到新高度,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立德树人翻开新篇章,为城市稳健前行蓄积了强劲动能。

探索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教育发展之路,新征程再出发,抓住新机遇、展开新作为,精心浇灌首都教育,大城北京将迎来一树又一树的灿烂花开。

擘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非凡十年首善答卷)(1)

答卷得分

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主要教育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若干指标居首位。首都教育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普及程度、生师比、教育质量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就近入学

■2016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4.50%,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90.68%

■2017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超过99%,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超过95%,创历史新高

■2018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9%以上,初中就近入学率达96%以上

■2020年起,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双超99%

“双减”成效

■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创制20余个配套文件,有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57址,压减率超过80%

■学科类校外培训招生规模、培训价格大幅下降,机构退费投诉量下降90%以上

■校内提质增效稳步实施,课后服务在基础教育学段实现全覆盖,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以上

幼儿入园

■10年来,北京市加大投入力度和普惠性民办园财政补贴力度,连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在园幼儿增加31.43万人,入园率达到90%,普惠率达到88%

擘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非凡十年首善答卷)(2)

首善答卷·教育公平篇

教育发展,民生之基。10年来,北京育人答卷亮眼——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持续发力,学前教育入园率达90%,普惠率达88%,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规范入学办法,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比例均超过99%……一串串数据令人欣喜,背后,一道道“加减乘除法”组合施力。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愿景成为现实。

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增学校 优质学位送到家门口

新学期,门头沟区居民林碧的儿子上了北京八中京西校区,进入今年新开的“联培班”。这个班与八中初中寄宿部实施联合培养,京西学籍的学生入学后,和西城学籍学生享受同师资、同课程、同活动、同生活、同管理。“各科老师都是八中本部的骨干,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林碧常笑着跟人说,“孩子学习热情也高了,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考清华。”

其实,西城区教委与门头沟区教委结对,推动北京八中在京西办学已有7个年头。如今,八中京西教育集团建立,八中京西校区与八中永定实验学校、八中斋堂中学、八中京西附属小学实现统一管理。

北京的教育地图上,有很多曾经的教育“洼地”,正在一步步“拔高”。

走进上个月刚投入使用的北京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宽阔的操场上充满欢声笑语,崭新的教学楼里书声琅琅。

这所海淀北部地区的新学校开设36个教学班,为海淀区苏家坨镇提供1440个学位。继去年招收首批175名小学新生后,今年9月又迎来160名初一新生。

十一中关村科学城学校延续北京市十一学校选课走班的传统,每名学生都拿到一张私人定制的个性化课表,涵盖壁球、戏剧、雕塑、弦乐、人工智能等多种课程。教导处主任张莉笑着说:“家长们都夸学校好,不仅解决了就近上学难题,还保证了优质教育。”

包括这所新学校在内,海淀北部地区已规划建成25个教育设施项目。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三小、育英学校等12所城区优质学校来此开办分校(校区),缓解了当地学位紧缺的局面。

这只是本市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10年间,越来越多的名校开到家门口——实验二小永定分校、人大附小京西分校等相继开学;清华附中、北京四中等陆续“落户”大兴区;延庆区十一学校与育英学校、延庆第二小学与史家小学等牵手……

近年来,本市持续推进学区制改革、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手拉手,全市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52%,学区覆盖率达90%,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城乡间、区域间,基础教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教育公平达到新高度。

减负担 课后服务成新常态

2021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

为使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本市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多种方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北京的中小学里,从课堂教学到课后服务发生了诸多变化,一道道看不见的“围墙”被打破,把学生真正留在校园里。

中小学校园里,课后服务“点单”制已成新常态。

操场上,足球、田径、轮滑等多个兴趣班和体育社团开始训练;排练厅里,金帆民乐团的孩子们手持乐器,合奏乐曲;童创智能研究院里,一群小科技迷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练习编程……清华附小开出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等90多门课程,供学生们在每天16时30分至18时这一课后服务时间段自选。

不仅有“点餐”,还有“送餐”。西城区教委整合12家区属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资源,开设了朗诵、竹笛、中国舞、武术、剪纸、机器人编程与智能设计等200多个课后服务活动项目,学校可根据各自学生特点,按需选择。课程质量也有保障,进入菜单的项目都需要进行专业评估,达标后才能上榜。陶然亭小学成为首批尝鲜“送餐”服务的学校,每天放学后,学生可以就近到学校旁的西城区宣武少年宫上课,校长郭雪莉说:“所有授课老师都是少年宫的专业老师,丰富有趣的课程,孩子们都特别喜欢。”

“不用再围着培训班团团转啦!”家长王孝飞松了口气,不用担心孩子做不完作业,周末也不再操心送孩子上课外班,空出来的时间都让位给各种文体活动,“唯一的‘烦恼’是带孩子打球怕场地约不上。”

师生家长的真切感受,背后是相关部门的合力攻坚。

市教委交上一份成绩单:过去一年,20余个“双减”配套文件密集出台,校内提质增效稳步实施,课后服务在基础教育学段实现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展“营转非”“备改审”,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超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

焕活力 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育人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师资。

教师轮岗,其实在北京并不新鲜。2010年,“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写进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就开始了教师轮岗的探索。截至目前,“资历”最老的密云区已开展10余年。

新学期,密云一小数学教师周畅来到密云水库北岸的高岭小学任教。到山区学校上班后,她每天上下班的时间拉长了,和孩子们距离却更近了,“在山区学校教学更要认真打磨课程,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也更有勇气、有闯劲。”她说。

2021年9月起,一场大面积、大比例的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在北京展开,从首批试点的东城区和密云区,扩展到第二批试点的朝阳区、大兴区等6个区,再到今年9月,全市所有区全部启动。城区和远郊区的校长、老师以不同规则“动起来”,让学生在家门口遇到更适合自己的老师。

教师轮岗,也不是简单“搬砖”。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轮岗是让教育资源按需流动,既要考虑学生成长需要,也要考虑教师的生活便利等,把老师们多年积累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推广好,通过区域内的位移,精准开拓出教育新局面,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更广。

跨学区和集团交流轮岗,形成一个个“组团”,让学校焕发活力。

今年,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被任命为西城区青年湖小学校长。这项任命的背后,是西城区教委任用优质校干部到对口支持小学任职,承担对口学校的全面管理,形成组团式帮扶机制的新探索。接任校长后,李明新与每一名教师谈心,带着北京小学的教师团队下沉课堂听课、评课,为交流校进行教学诊断,把北京小学的教学经验带到了青年湖小学,一系列举措促进课堂质量大幅提升,留下带不走的优质资源。青年湖小学教师翟岩说:“老师们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大家都干劲儿十足。学校的改变,学生感受得到,家长们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海淀区则通过“智慧 交流”信息化手段,开展双师直播课堂、同步课堂、校际联研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交流,使优质教育资源打破空间限制,在更广范围内实现师生共享。

如今,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覆盖北京全域,2.4万余校长教师参与,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43%,普遍获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教师凝聚合力,为北京的这张育人答卷再添精彩一笔。

阅卷心得

北京市第171中学附属青年湖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于晶晶:

孩子赶上了好时代

我的孩子刘旭冉就读的学校有点“特别”,它是由东城区青年湖小学与北京市第171中学组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17年,孩子小学入学,当得知他被这所学校录取时,全家都感到特别幸运——将来不用为小升初发愁了。

当年的新生开学典礼就是在171中学召开的,坐在学校的大礼堂里,听着校领导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特色的介绍,我和孩子一样兴奋,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还记得第一天送孩子上学,老师们站在校门口微笑相迎,当看到孩子和老师互相鞠躬的那一刻,我就放心地把他交给这所学校了。

孩子幸福的小学生活里,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孩子的班主任,总能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每学期的期末展示中,几乎班上每个同学都能拿到几十个奖状,老师的鼓励和赞许,让孩子更自信,也更爱表达了!孩子上四年级时,书法课和信息课由171中学教育集团的轮岗老师来上课,他尤其对信息课感兴趣,经常回家跟我分享学到的新知识,说起“人工智能”等时髦词儿来头头是道,他还高兴地跟我说:“我和老师成了好朋友!”感谢教师轮岗政策,让孩子遇到更多好老师,不出校门就可以开拓视野和思路,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去年开始,“双减”让孩子的校园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上下学时间调整了,睡眠时间更有保障;作业有老师辅导答疑,在学校就能完成;放学后,孩子还加入了机器人社团和信息社团,有机会到171中学和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如今孩子升入六年级,作为家长,并没有感到“内卷”,我们没有报更多的学科培训班,希望他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赶上了好时代。转眼间,懵懂的“小豆包”变成了一个自信、阳光、懂礼貌的翩翩少年。明年,孩子就要升入初中,希望他继续在学校的培养下,健康、快乐成长,拥抱更加出彩的未来。

来源:北京日报 | 记者 李祺瑶

编辑:高珊珊

流程编辑:郭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