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要有所成就,就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与学养从1997年开始,我在组织实施中国京剧晚霞工程和彩霞工程时,与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袁世海、梅葆玖、李玉茹等一百多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交往甚密,从他们的“谈戏说艺”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戏曲演员素养与学养的提升,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努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戏曲演员从艺感悟?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戏曲演员从艺感悟(戏曲演员应有的素养与学养)

戏曲演员从艺感悟

戏曲演员要有所成就,就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与学养。从1997年开始,我在组织实施中国京剧晚霞工程和彩霞工程时,与谭元寿、李世济、杜近芳、袁世海、梅葆玖、李玉茹等一百多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交往甚密,从他们的“谈戏说艺”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戏曲演员素养与学养的提升,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努力。

博学

博学就是广泛学习,博采众长。戏曲演员的学习和培养有一般性的规律,更有其特殊性。与话剧和影视演员相比,戏曲演员的表演是充分技艺化和充分个人化的,特别是舞台的程式和技巧,是建立在童子功基础之上的技艺化的表演。这就决定了戏曲学习的特殊性:1.“童子功”,2.口传心授,3.技巧性强。

戏曲演员学艺,要从小练基本功。以梅兰芳为例。他曾说过年轻时踩跷练功的故事:开始时要踩着跷站在长板凳上放的一块砖上,起先站一分钟也坚持不了,后来逐渐地支持住了,以后就踩着跷打把子。到了冬天,还在冰地上练,踩着跷在冰上跑圆场。有了扎实的功底,腰部灵活柔软,两脚能掌握虚实和身体重心,即便是他在五十出头时表演《霸王别姬》的舞剑、踏步、拧腰,《贵妃醉酒》的卧鱼、闻花等身段,还能动作自如。这不就是说明幼时练功的重要吗?

而此类童子功的绝活,高度技艺化的表演,主要是靠师傅手把手教,靠口传心授学到的。尽管口传心授的方式可能不那么规范,甚至还有“门户之见”,但却是得天独厚,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和发挥。因此,即使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已经很规范了,但这种规范往往抹去了艺术的个性。戏曲学院在设置课程的同时,还要请老师单独为每一位教戏。

这种独特的戏曲人才成才之路,要求我们每位演员既要系统学习,更要学有专长;艺术要有个性和流派——甚至“门户之见”,但学习不能有门户之见,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窄小的天地。

请老师是一种直接的学习,多看、多读是更广泛的学习。多看戏,本剧种的,兄弟剧种的,什么都看。读什么?首先可读戏曲大家的传记,大师的文集,就京剧而言,如《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程砚秋戏剧文集》(纪念程诞辰百年时出版)、《周信芳文集》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过整套京剧大家的艺术评论集。

勤思

刘厚生先生为《李玉茹谈戏说艺》写序,说“她一生都是一个勤奋的人,而且越老越勤奋”。李老师出身贫寒,年轻时向各流派大家学习,后来自己整理编过剧本《青丝恨》《百花公主》,写过小说《小女人》,晚年又致力于表演理论研究和写作,出版“谈戏说艺”专著。

李老师的勤思启示我们,首先,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戏曲的程式和技巧,那是有内涵的,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创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当然,程式和技巧一旦概括形成,它又是抽象的、形式的东西;在戏曲人物的创造中,更需要灵活运用程式和技巧,需要切合具体的人物和情感,需要赋予程式和技巧以深刻的内涵。

其次,如何赋予内涵,赋予怎样的内涵,这就与演员本人的生活阅历和对艺术的悟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辈学者要求演员要有文化,或者说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主要就是指这方面而言。这就是个人的素养、修养、学养。只有理解深,才能赋予程式、技巧以内涵。所谓最后的拼文化,实际是对社会的阅历,对人物的理解。前人讲做诗功夫在诗外,演好戏同样功夫在戏外,否则,童子功、基本功就只能是技巧,是技术,而不是艺术。艺术不等同于技巧,但是必须通过技巧来表达;艺术需要技巧,但技巧必须要有内涵;艺术也不是修养,但修养能帮助艺术的升华和提高。

第三,要向大师学习。关于这一点,梅兰芳大师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一切程式动作必须要有内涵”,李玉茹老师在她的文章中始终强调这一点,或者说结合自己的艺术创造,处处突出了演员如何在舞台上赋予程式和技巧以内涵的关键点。童子功巧用、妙用就会成为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绝技和手段。

第四,勤思的基础是静思,是耐得住寂寞。我还要提醒大家,演员好像是一个非常风光的职业,其实不然。这种高度技艺化的表演艺术,有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之说。大画家齐白石先生很有体会地说过:“绘画乃寂寞之道。”其实,我们博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寂寞的过程,要做好演员,就要耐得这种寂寞。

融通

融通就是博采众长后的融会贯通,就是新的艺术创造,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刘厚生先生说李玉茹,“不宗一派,派派都学,她在努力塑造自己。这是在一个人身上各派交流、融会贯通的艺术创造过程。”不同的名家、流派,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差异性和特色,各有所长,各有巧妙。

首先,要善于继承,才能融会贯通。前辈大家艺术上有个性,形成独到的风格流派;继承前人,口传心授,就要学习和继承流派;但各人情况不一,又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的能动性,发展流派。难道你就不想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和流派?在这里,融通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流派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现象,演员对前人的继承十分重要,在继承基础上对声腔和表演的创新发展,实际上是在表演和声腔上更大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流派是在长期舞台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其次,要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学习流派,关键是要学京剧大师创腔立派的创造精神。所以说,融通就是创造,也是发展。前辈大家说过这样的话:学谭鑫培最好的是周信芳。大家可能会感到惊讶,继承谭派的自然会想到谭元寿,当代人学谭派最要拜的也是谭元寿,学谭的一招一式,唱的是谭腔,念白也是谭的韵味,学《失空斩》《定军山》等。同理,学梅派,就要拜梅葆玖,学《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等剧目。那为什么学谭最好的是周信芳呢?其实,一般人的理解,学什么流派就要像什么流派,一招一式不走样,但这只是表象;学习流派,一定要学其神,把握其精髓,就像周信芳先生那样。

毋庸回避,京剧流派的形成与大师本人的身体条件,甚至某些缺陷有一定的联系。从“学谭鑫培最好的是周信芳”,我们可以体悟出,学习流派一定要融会贯通,决不能一味模仿,死于一家。学习流派,超越流派,这才是融通的最高境界。

复次,表演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体现在剧目创作上。在谈到融通时,还要强调的是,演员的表演是附丽在具体的剧目上的。就像我们提到梅派,就会想到梅兰芳创作的一大批剧目和人物。演员在学习前人、发展自己时,要有自己的剧目。所谓自己的剧目,可以是对前人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也可以是新创剧目。

升华

所谓升华,就是把经过实践所创造的经验和体会升华到理论的层次,要学会总结,善于总结。舞台上固然要勤奋,笔下也要勤奋,经验上升到理论,才能成为艺术大家。优秀的演员,更应场上案头两擅其长。著名艺术家无一不是这样。如梅兰芳先生,如程砚秋先生。我们今天说到的李玉茹老师,前面已经介绍了,从年轻时就写过许多东西,文章、剧评、剧本等,出过书,到八十高龄还在笔耕不止。

善于总结和升华,这一点是比较高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希望,不能说要求你们都能做到,但一定要努力。以往成功的优秀艺术家都有他们自己的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没有经过理论化的总结和表述,但这些经验通过了口传心授、手把手的师徒方式继承了下来,在后来者身上得到了延续。我们十分尊重优秀艺术家的经验及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但对于你们来讲,对于有志于成为艺术大家的当代年轻人讲,这还不够。办知名演员读书班,就是为提高你们的素养和学养,要向这方面努力。以往真正成为京剧大师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无一不是具备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学养,在把表演成就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做出了贡献。

(作者系中国剧协顾问、研究员,戏剧理论家)

作者:季国平

来源: 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