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黎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老子》通行本第三章,全文六十余字,感觉比《论语》中一般的章节长得多,所以,为了搞懂他,我是颇费功夫。

这一章可以这样理解:由"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达到"使民无知无欲"的目的,从而"无为"而"无不治"。

其实,这一章主要未然"使民无知无欲"而展开论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子提出了方法论。而这些对这些方法论的理解直接影响我们对老子思想的解读。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1)

01不尚贤,使民不争

这段话首句为:"不尚贤,使民不争"。

在通行本的注解中,"尚"通"上",意为:崇尚、推崇;"贤"的意思是:品德高尚而且有才华的人。因此"尚贤"意为:推崇品德高尚、有才有德的人。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推崇品德高尚的人才,才能使民不去争名夺利。

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这句话或者缺少了主语,就是说,是谁"不尚贤"而"使民不争"呢?

从下文中可以看到"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如果这里的主语为 "圣人"是可以说得通的,而且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圣人不推崇品德高尚有才德的人,是因为圣人早已超越这个境界,也是可以说通的。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2)

而在这句话中,"贤"的意思争议很大。

根据河上公的注解:"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

就是说,河上公理解的此文中的"贤"指的是那能言善辩、背离大道滥行权势、抛去质朴好为文饰的世俗之贤。

所以,河上公对老子口中的"贤"的理解带有贬义。

而在苏辙的注解中称:"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

就是说,"尚贤"会让民众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从而去争夺。

而这种不平等的思想是老子不赞同的。所以,老子才会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3)

而这句话中另外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点是,"争"的是什么?

在通行本中的注解是:争名夺利。意思是民众"争"的是名和利。

据河上公注:不争功名,反自然也。

河上公认为民众"争"的是功名。

而詹石窗在《老子道德经通解》中认为,民众"争"的是"虚名和禄位"。

其实,我们从中可以窥见的是,不管各家对"争"的理解为何,其"争"的东西都是不能延续传承的外在之物。所以,虽然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但都是基于老子的中心思想而衍生。

由此,笔者还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即:如果"尚贤",民众就会跟风,会更在乎自己的声名威望。就是说民众也想像德高望重的人一样被看重、被重视、被世人认识接纳。

其实这也是一种外在的"争",因为"争"的不是内在的品德、修养,而是世俗的眼光,外在的面子。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4)

所以,老子的意思不是打压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而是消灭攀比的作风和言行。

前文已经提到过,设定这一章的主语为"圣人",那么,为何圣人不尚贤,民众就不争呢?

这就是老子的一种"榜样思想"。他认为,圣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民众也会效仿,等于说将圣人立为民众的学习的榜样。

那么,结合时代背景,这里的主语"圣人"也可以替换为"君主"或"统治者"。为君者"不尚贤",为民者便会效仿,也就不会去争夺什么了,那么世道就太平了。

而这与中心思想:"使民无知无欲"挂上了勾。"无知"即淡化思维,"无欲"即淡化欲望。没有攀比的想法和欲望,民众就不会去争夺。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5)

0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在通行本中,"贵"作动词用,是视其珍贵,重视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把稀有的珍宝看得异常珍贵,这样才能使民众不因为想要占有而沦为贼盗。

很明显,这句的主语仍然是"统治者"或"圣人"。

即统治者不看重奇珍异宝,民众自然也不看重。

河上公对此句的注解为:"言人君不御好珍宝,黄金弃于山,珍珠捐于渊也"。

为君者不喜好珍宝,黄金珍珠都能随意抛弃于荒野。

为君者如此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民众自然效仿。反之,民众如果为盗,则与统治者"贵难得之货"有关。

而民众为盗是因为对这些珍宝产生贪欲,从而想占为己有,所以,这句话又与"使民无欲"有关。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6)

03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见可欲,使不乱"。这句话是通行本的原文。对于它的解释是:不要将能够诱发贪欲的事物展示出来给民众看,这样民众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

其中, "见"同"现",意为炫耀、展露。

这句话在帛书乙本中为:"不见可欲,使不乱"。与前两句的"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形成并列的关系。

有人认为,帛书乙本较通行本更接近《老子》原文。不过这不影响我们理解老子的意思。

既然是并列关系,那么它们的主语都是圣人或统治者、君主。

即:统治者不展露出自己的欲望,民众也不会为欲望所惑。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7)

到这里读者可以发现,老子是在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情况下,再要求别人。即统治者、君主、圣人先达到了这些标准,才有要求别人的资格。

在前文已经提到,前两句都与其中心思想"使民无欲"有关,那么这句话呢?

我想,河上公关于此句的注解可以给你答案。

即:上化清净,下无贪人。放郑声,远逆人。不淫邪,不惑乱也。

"无贪人"、"远逆人"而"不惑乱"。

没有了贪欲重的人,远离逆人,民众就不会惑乱。

很明显,这句话也是在论证如何"使民无欲"。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8)

04第一段小结

所以,圣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都与"使民无欲有关",而"无欲"又与"无知"相关联。老子谈"无知无欲",将"无知"放在前面,是因为欲望是在思想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的。现有了念头,才会滋生贪嗔痴恨。

所以,"无知"和"无欲"不能独立而论,它们是相互相成的,我们理解的时候,也要关联理解。

因此不管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还是"不见可欲"都在论证"使民无知无欲"。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9)

0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此为通行本原文,意思是:由此可见,圣人治理国家的最佳原则为:使民众心灵纯洁,帮助民众填饱肚子,弱化民众的不良欲望,强健民众的筋骨。

其中,"虚其心"的意思是:使其心灵空明通透,没有为非作歹的念头,"虚"是"虚无"的意思,引申为心灵和精神上的洁净;"弱"作动词,为"削弱"的意思。

关于这句话有一个引发争议的点是,在"是以圣人之治"中,"治"到底是指的什么?

从上文的翻译中可见,"治"为"治理国家"。

而在河上公的注解中有所不同:"说圣人治国与治身也"。

河上公认为,"治"的对象是"国家"和"自身"。即治理国家的同时治理自身,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治理国家的同时治理自身,从而让民众也能效仿自治。

如果人民都能自我管理,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不为非作歹,就能实现海晏河清、国泰明安的清平世界,也就遵循了老子的"无为"原则,达到了"无不治"的境界。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10)

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圣人之治的具体方式。

河上公对"虚其心,实其腹"的注解为:"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也。"

由此可见,此处河上公强调的是"除欲"。

对"弱其志,强其骨"的注解为:"和柔谦让,不处权也。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在此处,河上公将"精"、"髓"、"骨"联系在一起。

而把这句话结合在一起理解:先除欲,才能使精、髓、骨坚。

就是说,这句话还是在论证"使民无欲"。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11)

下面我们来理一理这句话的逻辑关系。

将"虚其心"和"弱其志"放在一起理解,"实其腹"与"强其骨"放在一起理解。

首先,"虚其心"和"弱其志":先使其心灵洁净,再削弱不良欲望,就可以达到理想境界。

看似是"虚其心"在前,"弱其志"在后,但是笔者认为,他们调换位置也说得通。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互为因果。

而"实其腹"与"强其骨",使民众腹中有货,才能强其筋骨。同样的道理,它们之间也有紧密的联系。即民众填饱了肚子,才能筋骨强健,所以"实其腹"是"强其骨"的前提;反过来也能说得通:民众有了强健的身体,才有资本去劳作,去创造收益,才能吃得饱,所以"强其骨"是"实其腹"的保证。

而结合前后文理解,圣人自身要先"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民众才能效仿,若能让民众也能自觉做到,才能实现老子的"无为之治"。

所以,老子自始至终追求的是民众整体素质的提升,以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而不是需要统治者来实行强制性管理甚至刑罚而逼迫民众遵纪守法。

其实想来,这不也是我们现在社会还在追求理想境界吗?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12)

06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提出"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

很多人对"无知无欲"的理解有偏差,它不是代表贬义。

《列子·仲尼》中提到:"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

老子追求的"无知"其实是一种不知自知的境界,也就是说,老子其实对统治者和其治下百姓要求甚高,想要统治者达到真知的境界,而百姓效仿之。

而"无欲",就很好理解了,指的是:人民没有攀比欲、好胜欲等不良欲望,回归质朴,拥有平常的心境。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13)

下一句"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让有才智的人不敢随便制造事端扰乱社会秩序。

根据笔者对这句话的理解,老子口中的"智者"指的是那些有才识而滥用才识的人,就是说那些不把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的社会垃圾。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真正能让社会秩序紊乱的人,不正是那些能够站在社会金字塔顶端却利用自己的职务和影响力行恶事的人吗?

而这些人往往是某个领域的统治者,统治者如此作为,那么上行下效,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无法成行。

如果能做到"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能实现了。

试想,这是如何一种理想社会?想要拥有这样的社会环境又有多难?而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14)

接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句中,"无为"不是大众所理解的不作为,其实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反而是一种积极的"有为"。而"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都是"无为"即"有为"的体现。

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则表明"无为"与"无知无欲"有关。

试想,民众都获得真知,淡化欲望,世间便不会有人行恶事,这样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样的社会怎么会治理不好?

所以,"无为而治"是老子所推崇的治世之道,是一种积极的治世方法。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的处世方法(始于34)(15)

07结语

总的来说,老子以治己以达到治人的目的,在要求民众之前,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老子心中理想社会秩序能够实现的前提。

在这一章中需要强调的是,圣人或统治者的言行会对人民产生影响,而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治理好自己。

而"圣人之治"与"无知无欲"有关;而实现"使民无知无欲"才能实现"无为之治";而实现"无为之治",需做到"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而使民众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圣人身体力行为标杆。

所以,其实整个第三章前后文环环相扣,逻辑紧密,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篇能自圆其说的精彩辩论文,因此,想要理解其真意,需要前后文结合才行。

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智慧,而我们作为后人,能够获得圣人智慧的结晶,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以上。

参考:

《从“不尚贤”到“无不治”》——老子第三章新解,林榕杰

《道德经》


作者:大黎,一个有态度的写字人。坚持写优质的文章,不说无聊的废话,欢迎关注我的账号:大黎说成长,一起成长,一起探索,一起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