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铁血宰相——俾斯麦。让我们把德国放在马鞍上。这是奥托·冯·俾斯麦的名言。俾斯麦主张武力统治,他在俄罗斯、法国和奥匈帝国的三个大蛋糕上跳舞,并最终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他曾自豪地宣布:在这个世界上,上帝以外的任何事都不会使我们畏惧。但最终他不得不放弃。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

铁血宰相——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

- 铁血宰相——俾斯麦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名为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地主家庭,而他的父亲是腓特烈大帝手下的一名军官。在腓特烈大帝70岁的时候,与下级军官的随意交谈成为整个俾斯麦家族的荣幸。

俾斯麦八岁时被送往柏林的一所小学,虽然那是首都的一所小学,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孩子。对于一个大容克斯地主的儿子来说是却是罕见的。因此,在学校里同学们总是瞧不起被视为乡下人的俾斯麦。这无疑让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压力与不堪。然而,也正因这种环境,为日后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2)

时隔多年,他便以雄鹰之资考入了有学术之都之称的哥廷根大学。学习期间,彪悍的俾斯麦性格强硬粗鲁,与同学决斗了不下20多次。甚至还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难看的箭伤。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上,这是标志着强者的符号。在普鲁士整合德意志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个强大的人物,一个是老毛奇,另一个便是俾斯麦。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3)

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

在当时这两人的出现却与他们选择的行业截然相反。作为门兴一代的名将,毛奇从小便瘦弱不堪,一副羸弱的模样,就连威廉一世都曾表示这不是当兵的好材料。与老毛奇不同的是,俾斯麦虽然是文官,但从小就身材高大,气势不凡,深有武士的风范

这位威廉王子初次见到俾斯麦之时便惊叹不已,如此体质为什么不参军呢。然而俾斯麦给出的回答却是:军队不适合我这种人的发展。对于那个时代的答案,当时的普鲁士可以说是另类的。当英、美、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时刻,处在中欧的德国还仍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4)

- 俾斯麦的政治生涯

一次次的宣言对于学生时期的俾斯麦产生了强烈的情感。

作为一名德国人,看着国家分裂,大小官员独自为政的行为,他无比痛苦。此后,俾斯麦便决心要成为德国统一的坚定拥护者。当时的德国有着300多个州土,骑士领地不下1700多个。仅仅威斯特伐利亚刚刚超过1200平方公里的地区便有52个州。

不少怕事的领主畏惧炮火和战争,甚至连军防演习都不敢进行多次。整个德国壁垒众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5)

1832 年,在美国独立战争周年纪念日,俾斯麦用香槟与他的美国朋友莫特打赌。他立下誓言德国将会在25年内统一。虽然比俾斯麦说的晚了十年统一德国,但庆幸的是此举是由他实现的。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家乡管理两处庄园,但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他无心当庄园主,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四处游历,他的足迹遍布欧洲主要国家。

1846年的一个秋天,俾斯麦回到家乡,成为了叶利绍夫到圣道的堤坝负责人。这是他的第一个独立公职,也是这时候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6)

年仅35岁的俾斯麦从政后以普鲁士议员的身份出任议会,这也是他统一德国的转折点。在此期间,他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婚礼。他改变了以前的波西米亚性格,去迎合乔安娜的父母。千辛万苦,终于在 1847 年结婚。

俾斯麦最大的外交力量是他敏锐的判断和处事态度。虽然他唯一的愿望是用战争来统一德国,但在不同的场合他都会提出与他的立场相悖的主张。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7)

- 利用舆论上位

当时,德国强大的南部邻国奥地利威胁说,一旦德国试图统一,将派军队进行干预。尽管俾斯麦有打败奥地利和统一德国的梦想,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激进分子在德国国会大厦内却多次倡导和平。

他说:“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带来的后果,却执意挑起战争的政客,请远离我的国家和人民。战后,难道还有勇气面对那些遭受压迫的农民和烧毁的田地嘛?你有勇气承受有志青年和战后孤儿的悲痛吗?”

这些话语让人们认为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仅如此,他在普鲁士议会中鼓励一些知识分子和大大小小的商人鼓吹民主和自由,建议普鲁士的一切事务都必须得到多数人支持才能通过。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8)

德国的三大力量中包括国王、工人和资产阶级,其中资产阶级实力大于其他两者。因此,议会中总是充斥着争吵和舆论的声音。同年9月,俾斯麦正式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曾任普鲁士驻俄罗斯大使和驻法国大使的俾斯麦非常清楚俄法统治者的真实想法。

在他担任宰相的数周内,便在各州举行了多次激情澎湃的演讲,他说道:“只靠议会和空口凭话是无法解决当今的政治问题的,只能靠铁血来解决!”德国需要的是普鲁士的军事力量,而非自由主义。俾斯麦出任宰相时,也是普鲁士军力力量最强盛的时期,也为他的日后统一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9)

- 发动战争——取回石勒苏益格,赫斯坦

俾斯麦很清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议员非常软弱,根本没有与政府对抗的勇气。为了铁血政策的顺利实行,俾斯麦不顾议会的反对,直接将议会踢了出去,尽管惹人非议,但他没有害怕,因为他深知只有强大的一方才能获取胜利。

俾斯麦主张投入军事改革,扩大军队。当议会即将罢免他时,他回答道:”我们是国王的臣民,而不是你们的奴仆“。

1863年底,丹麦将石勒苏益格和赫施泰因合并管理。这两个德意志邦联的公国名义上归属丹麦,但在合并过程中却经常发生争执,因为两个公国之中,德国人占了居民中的大部分。

经过了一年的部署,第二年俾斯麦为借口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战争。敌弱我强,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也得到了赫斯坦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0)

继丹麦后,铁血政策的第二步便是对奥地利的战争。随即俾斯麦将枪口转向奥地利。当时的欧洲局势对普鲁士极为有利。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奥地利在战争中不支持俄罗斯,而是与英国和法国结盟。

战后,奥地利与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的冲突愈演愈烈,奥地利此时已不能指望俄罗斯的帮助。由于害怕法国称霸欧洲,英国支持普鲁士遏制法国,而法国则等待即将到来的普鲁士战役,准备在双方的战斗中收获渔夫的利益。

尽管外部条件有利,但奥地利毕竟是一个大国,打败他并不像打败丹麦那么容易。俾斯麦先与与奥地利发生冲突的意大利结成反奥同盟,然后亲自前往法国,仿佛许诺在击败奥地利后会给法国一个领土奖励,从而稳定了法国。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1)

奥地利军队

- 德意志帝国——诞生

经过这些准备,俾斯麦挑起了普奥战争。

1866年,俾斯麦一举击败奥匈帝国军队。因为他估计当时法俄会介入,再加上长远考虑,他拒绝了乘势攻占奥地利首都的提议,而是与奥地利签订了松散的条约。这是德国统一的第一步。

法国这才恍然大悟,普鲁士已不再是从前的弱国。如果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诸国,建立一个以法国为邻的强大帝国,那么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将消失,法国将再也坐不住了。法国此时不愿以自己的实力为荣,竭力阻止德国的统一。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2)

此时,与法国的斗争成为统一德国的最后一把钥匙。俾斯麦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这一次他是在利用德意志的南方各州对法国的恐惧和他们的矛盾来提升德意志在南北的民族主义意识。到了1870年,俾斯麦毫不犹豫地发动了普法战争。在战争中,南北德意志并肩作战。战后,四个南方州加入了联邦,组成了德意志帝国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3)

- 赔款——民愤

普法战争后,法德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主要内容是法国交出阿尔萨斯和东洛林,并在三年内向德国支付50亿法郎的赔款。德国军队留在巴黎和法国北部各省,直到支付了赔款。

由于《法兰克福条约》的条款过于苛刻,战败的法德两国从此怨声载道,激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埋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早起因。

德意志在向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交出赔款时,不仅完成了政治统一,而且因为从法国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大国之一。用当时欧洲列强的话来说,一个强大的德国在人们看到发生的事情之前就已经从炮火中孵化出来了。俾斯麦已经兑现了让德国背负的诺言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4)

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被宣布为德意志的南北帝国皇帝。然而,威廉一世当时并不高兴。在他看来,是并非是一生追求的最大荣誉。

4月16日,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俾斯麦成为帝国首相。就这样,俾斯麦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用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俾斯麦思维敏捷,机智善变,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

佐拉在卢浮宫详细研究了俾斯麦的行为后说,他就像一个幽默的巨人,与少数客人在侃侃交谈。德国人的深度和高卢人的优雅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俾斯曼。他是德国融合国家政治和思想精神的少数典范之一。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5)

俾斯麦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把握尺度,在适可而止的同时攻击对手,这样对方就不会有很强的反应。然而,俾斯麦未能很好地适应法国,强迫法国切割土地,引起了法国对德国的深深仇恨,法国的外交政策直接导致威廉二世未来的严重外交错误

俾斯麦通过三场对外战争实现了统一的伟大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俾斯麦是一个好战分子。俾斯麦最聪明的地方是,战争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必须服务于政治,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战争不能走得太远,战争只是协助统一的工具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6)

- 祸从口出

统一完成后,就抛弃它,用更柔和的手法处理国际事务。他不想扩大殖民地,只想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使德国稳步发展,使德国强大。

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政治人物,他的礼貌和举止确实让国王相信这位臣下。

自1862年成为普鲁士首相以来,28年来,他逐渐将普鲁士从欧洲五大强国中最弱的一个变成了决定世界格局的能力。但是俾斯麦的工作风格很强,很少听别人的意见。这种强势的性格可以在统一的过程中坚定地完成许多压力很大的改革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7)

但当德国统一时,这种性格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统一完成后,德国没有人的地位可以与俾斯麦媲美。政令基本上来自俾斯麦,一些机密的外交文件甚至让皇帝看到。这埋下了他将来被德国皇帝抛弃的根源

俾斯麦的性格可以说是有些神经质,他勇敢善战,甚至晚年还接受过决斗。然而,他很容易抑郁和沮丧。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晚年越发专横傲慢。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8)

但有时他也能和别人商量,理解别人的错误。他还私下把国王比作自己的坐骑,认为只有马刺才能驱使他疾驰。这一切激怒了威廉二世,成为俾斯麦下台的重要原因。俾斯麦常年纵横在外交领域。

在19年的帝国首相任期内,他与奥地利、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结盟,对宿敌法国也非常宽松。铁血宰相巧妙地通过三地联盟维护了欧洲的和平,使德国处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威廉二世继位后,急于向世界扩张,放弃了老俾斯麦,放弃了他一贯的政策,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失败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2)(19)

德国战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史1 德国崛起的源头:普鲁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