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全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临江仙·夜归临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改革。苏轼与变法派政见不合,申请外任。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期间,苏轼看到新法实施的诸多流弊,就随性诉诸笔端,结果被御史弹劾入狱。出狱后,苏轼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在创作风格上,由之前的抒发政治豪情为主,转向了人生的感悟,《临江仙·夜归临皋》正是这样的一首词。
1.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 “瑞鹤仙令”等,格律为平韵格,双调小令。代表作有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2.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醒后再饮,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是三更时分。家童熟睡,鼾声如雷。如何敲门也不应,只好拄杖到江边,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生活更加艰难,朋友马正卿目睹之后,在郡里为苏轼申请来弃用的营地数十亩,虽为荒地,但是苏轼和家人可以用来耕作自救。苏轼名之为东坡,还筑屋名为雪堂。“东坡居士”的别号,也就是这时起的。
苏轼写过几首以“东坡”为名的诗,其中的一首七绝:“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深秋之夜,苏轼在东坡雪堂饮酒,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谓开怀畅饮。醉意朦胧归来,记得仿佛是三更的时候。家童鼾声如雷,睡得正香,或许是敲门不应,或许是不想打断家童的熟睡,于是“倚杖听江声”。一代大家苏轼的襟怀旷达、遗世独立形象跃然而现。
3.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身在宦途不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呢?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驾一叶小舟,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度过余生。
“长恨此身非我有”,引用了《庄子·知北游》。《庄子·知北游》有对话: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营营:指追逐名利,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夜阑:夜残,夜将近时。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比喻水波微细。江海:江和海,引申为归隐,或者隐居之地。
词的下阙,苏轼先是感叹现实的无奈,希望求得解脱。受了牢狱之灾,几近死亡,又饱受饥困之苦,这是怎样的人生滋味啊!回过头来,“夜阑风静縠纹平”,天地静谧,身在其中,又觉得是不尽的享受!于是引发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感叹,余味悠长。
1.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4.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罗贯中《大梦谁先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