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苏轼遭谪贬黄州,谪居黄州期间,在城东荒地耕种自给,并筑雪堂以作游息之所,因自号东坡居士。苏子经常遗憾自己不能随心所欲,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些世俗的勾心斗角,追名逐利,忙忙碌碌。一日,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人是天地之所赐,只有忘却世间的功名利禄,才能养护生命之自由自在。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曾欲置之死地,虽然最后宋神宗网开一面,将他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使他逃过一死,但经此事变,他一面如惊弓之鸟,一面重新参悟生命。他援道、释以自救,从而发现生命之多维度的意义。这首词上阕叙事,极富生活情趣。"醒复醉"说明他酒兴之浓,或因知己来访而高兴,或因谪宦而幽怨。"倚杖听江声"一句,尤见其随缘自适、潇洒出尘之思致。下阕直笔入情,揭示心中苦闷。

这首词从叙事到抒情,从缠绵苦闷到蓦然顿悟,无一不是至性至情的流露。苏轼谪黄时,曾因患赤眼病而逾月不出,一时有人误传苏轼已死。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在记叙这一笑谈之后,又记叙了另一趣谈。他说:"……未几,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

峥嵘岁月忽已晚(长恨此身非我有)(1)

而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