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

1928年7月,此时刚被国民党收编不久的孙殿英,担任第6军团第12军军长,奉命去河北剿匪,却干起了土匪一般的勾当。

他命人以军演为由,悄悄炸开盗取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东陵,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把里边的随葬品洗劫一空。

此番盗墓行为,孙殿英及其手下所得到的珍奇异宝难以确切估量,致使了许多文物被卖掉变现,流失在外。

这对国家的文物研究保护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让人惋惜不已。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2)

事情发生后,举世哗然,满清遗老们口诛笔伐,已经退位的溥仪更是接连登报声讨、写信给国民政府,请求他们尽快破案,严惩凶手。

自古以来,挖人祖坟都是一件有损阴德、天理难容的事情,可孙殿英不仅盗墓,盗的还是皇家墓地,在各界的声讨之下,最后却保证了自己安然无事。

这个盗墓军阀一生有着怎样的境遇?他本人都有哪些高明之处?后代是不是因此就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了呢?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3)

奸雄孙殿英

1889年,孙殿英出生在河南省永城市的一个小村庄。

父亲老早就过世了,所以母亲对他非常疼爱,也可以说是溺爱,毕竟这是此生唯一的指望了。

8岁那年,生活贫困的母亲,想法设法地把孙殿英送进了学堂,期盼他能够靠读书出人头地。

可是孙殿英从小就完美展现了自己野路子的天赋,上课不认真,调皮顽劣不说,还不服管教。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4)

有一回被先生训斥后,当场负气而去,趁着半夜三更,还把私塾教室给烧了。

此后他就不再上学,逐渐开始在社会游走晃荡,后来靠赌发家,走私违禁品,赚取了大量不义之财。

而此时的孙殿英就已经深刻明白了权力的重要,所以他经常贿赂军警,以求让他们庇护自己。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5)

乱世之中,孙殿英认识到光有钱不够,还得有枪有权,否则到最后极大可能护不住财,更护不住人。

1913年,孙殿英通过豫西张治公加入了具有半兵半匪性质的“镇嵩军”,与其合伙挪用库银、走私贩运鸦片,大发横财,并且招揽徒众,发展势力。

后来流窜到豫西巩县、宝丰一带,成立所谓的“庙道会”,同样是贪财图利。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6)

1922年,加入豫西镇守使丁香玲麾下,任机关枪连连长,此后他奉行“有奶就是娘”的墙头草原则,抓住各种机遇,把自己的官当成了旅长。

1925年孙殿英流窜到山东济宁,被奉系军阀收编为第三十五师,任师长。

此后他便跟随张宗昌对抗国民革命军,1928年5月,被蒋介石收编,委任为第6军团第12军军长。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7)

这时的河北东部,聚集了众多的土匪,孙殿英便被派往剿匪。

因为孙殿英属于后来收编的部队,与国民革命军还有前仇,所以他觉得以后军饷物资的发放绝对是个问题,等着别人给不如自己搞。

他奔赴河北的一路上见识到不少与清东陵有关的消息,知道了清东陵的富有,便对清东陵动了不小的心思。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8)

此时,一个名叫马福田的土匪头子也对清东陵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孙殿英听说后,急忙让手下带兵赶走马福田。

在1928年的7月上旬,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由,驱赶走附近所有人员,实行戒严,盗陵消息更被严密封锁。

事前工作准备妥当后,他派遣工兵营昼伏夜出,奋力挖开墓道后炸开了异常坚固的墓门。

即便是带头苦干的工兵营营长孙子瑜,也得在孙殿英亲信的严密监视下,才可以进入到寝宫。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9)

他们先将慈禧陵寝外殿和地宫内陈列的宝物搬盗一空,又将慈禧的灵柩劈开,尸身随意拖出棺外后,把棺材内里里外外同样搜刮了个干净,连慈禧口中的夜明珠也没放过。

生前注重保养的慈禧完全不会想到,在死后没多少年,她就会被严重毁尸毁容。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0)

而乾隆陵寝被毁坏的也尤为惨烈,他的原配皇后和继后爱妃等,尸骨基本全被胡乱丢弃一地,难以辨认。

乾隆皇帝本人也被破坏了好一通,然后就被抛置在墓门外。

宝物盗出后,孙殿英率先择优而取,装了满满五个大箱子的珍宝后才扬长而去。

而他的手下们,除了亲信,似乎只有营长级别以上的才能够进入墓门,但也都收获颇丰。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1)

孙殿英在东陵盗取的珍宝,其价值和文化研究意义都难以精确估算。

以慈禧陵墓为例,殉葬品中的各类珍宝,有账可查的那些,价值就达到了2400万两。

清东陵被盗后,舆论哗然,满清贵族们悲愤交加,向国民政府多番交涉要求严惩凶手。

国人也对此行为表示不耻,毕竟是挖人祖坟的阴狠之事。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2)

很快,在民国政府的严格稽查下,孙殿英派往北平秘密出售部分珍宝的人被当场抓获,部下谭温江也被逮捕审问。

大港码头,军警又截获抓捕了携带珠宝潜逃的12军部下张歧厚、张殿元。

虽然谭温江拒不承认犯罪事实,但其他人却供出了孙殿英指使部下炸坟盗宝的事实,各界人士不断要求严惩凶手。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3)

孙殿英见情态严重了,开始设法疏通关系,寻求高层领导的庇护,并反向制造舆论,数落满清政府的罪行,转移注意力,企图为自己的盗墓行为戴上“正义”的帽子。

戴笠得到了两颗最大朝珠,宋子文收获了慈禧的翡翠西瓜,孔祥熙夫妇被打点了朝靴上的宝石,从慈禧口中抠走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后来被其用以拖鞋点缀,阎锡山收到了价值50万元的黄金。

而这还只是流传开的一部分,但也足可以证明,为开罪,孔殿英可真是下了大本,反正本来也不是自己的。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4)

于是乎,国民党高层们收礼后,皆暗中向蒋介石维护起了孙殿英,东陵盗宝案不了了之。

溥仪再怎么气愤,没有了实际权力,也不能把孙殿英给怎么样。

棺材棺材,寓意“升官发财”,此后孙殿英果然很快官运亨通,1930年靠依靠冯玉祥、阎锡山,被提任了安徽省主席。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5)

但后来孙殿英也曾短暂倒霉。

1934年,因为多次在冯阎和蒋之间摇摆不定,他被两方共同收拾,被迫退隐。

1936年,冀察地区宋哲元请其再次出山,给了个保安司令的官职,可实际上,没有什么兵力实权。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被改任为冀北民军司令,于是在房山县城大力招揽各类人士,最后又发展了一万多人马。

1938年夏,戴笠引荐其见到蒋介石,蒋介石把其军队改为暂编第五军,他对此感激涕零。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6)

但他左右逢源,与日本人也有来往,各方都不愿得罪。

1943年4月,在被日军四面包围的情况下,投敌改编为“和平救国军”。

1945年日军投降后,他再次投靠蒋介石,变为“国民党先遣军”,参加内战。

1947年5月2日孙殿英被我军俘获,同年冬在狱中病死。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7)

父亲盗墓,儿子护陵

纵观孙殿英的一生,其挖坟盗宝让其被国人一直不耻唾弃,因为抛开盗宝,挖人祖坟,自古以来就是国人大忌。

而在孙殿英的人生故事未完结前,他的儿子孙天义便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他并未秉承“大盗”的衣钵,而是自强不息,成为一个令万人敬仰的大人物,在文物保护方面也是专家。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8)

1931年6月,孙殿英唯一的儿子出生,取名“天义”,孙天义的母亲不像孙殿英的母亲那样,一辈子没有机会增长见识,更不会对孩子溺爱不止。

她是孙殿英的二夫人,名叫刘清贞,名如其人,为人娴淑聪慧,知书达礼。

同时她明白在那个时代,财大很大可能不能保身,反而会损身的道理,所以并不那么看重外物,把儿子教导得特别懂事,极其敬畏礼义廉耻。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19)

举国皆知东陵大盗,所以孙天义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父亲做的事,和他交往的人中,不乏想讨好巴结他的人,更不缺嘲笑他是东陵大盗儿子的人。

即便父亲已经想法脱罪,可怎么会有人喜欢“光明正大”地被称为盗墓贼的儿子呢?

孙天义只好把这些委屈埋在心里,在母亲的勉励下努力学习,想着以后一定要通过报效民族和国家来消减人们的偏见。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20)

1952年,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一届学生毕业了,其中就有孙天义。

此时他内心非常想要成为一名老师,然而1957年,才终于能够来到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开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热忱。

许多人会好奇孙殿英盗来的财宝都去了哪里?给唯一的儿子孙天义又留下了多少?

其实这些财宝大多都被分给了属下,然后事发时被国民政府收缴了一批,孙殿英本人留下的珍宝是有限的。

在解放初期,孙天义母亲就把多处房产全捐给了政府,这里边就有一座房产堆积着孙殿英从东陵盗出的宝物和收集的其他文物古董。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21)

孙天义为父亲对中国文化文物的损害一直深感愧疚,可是又不知怎么为其赎罪,在一次探访黄帝陵时,他心中隐隐有了希望。

因为当时的黄帝陵显得狭小破落,他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根源所在,中华儿女当永远为之自豪慨叹。

纵使经历岁月变迁,也应该恢宏气派,这样才能与泱泱大国的地位与气度相配。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22)

到了1994年,政府决定对黄帝陵进行修整,并让孙天义任黄帝陵墓基金会会长,刚开始,极具文人风骨的他也不知如何开口募捐。

后来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动下,终于可以像在课堂上那样侃侃而谈了,最后黄帝陵的修整工作募捐到了数亿元,工程得以如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孙天义本人没有在基金会拿过任何工资,因为他只想尽力把黄帝陵修整保护得更好,为父亲赎罪,为民族做出贡献。

孙殿英口述盗墓:孙殿英当土匪挖清陵(23)

2001年8月,黄帝陵一期工程落成,孙天义非常欣慰。

中华儿女同气连枝,每当看到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来祭拜黄帝,他都会觉得自己助力完成了一项极具功德的事业。

二期工程开始后,70多岁的孙天义仍然毫不懈怠,经常亲临现场指导工作。

父亲从武盗墓让人唾弃,儿子从文护陵守陵令万人敬仰,父子两代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实在是令人感叹不已。

参考文献:

1.韩晶著. 北洋乱[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2.胡杨著. 国家宝藏全档案[M].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