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对我毫无意义,我已经预见了自己的未来。”这是一位年仅18岁的少年,在距高考100天跳楼自杀时留下的遗言。
跳楼的少年名叫林嘉文,作为一个学霸,林嘉文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在中学时期,林嘉文的历史储备就远超普通人,当同龄人还在为了高考奋发图强时,他就已经确定了人生的方向,出版了自己的著作,高考于他而言不过是一道必须的程序,虽然过程要走,但结果早已注定。
但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天才却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了绝路。那么,是什么导致他在高考前自杀?他又为何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一切还要从他的历史天赋说起。林嘉文的这小半生中占据他最多时间的不是父母,反而是一堆历史书籍。从小他就向父母展现出他极高的历史天赋,正是爱玩的年纪,林嘉文反而对《百家讲坛》这一栏目十分感兴趣。
《百家讲坛》是当年兴起的一档科教节目,主要包含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在其他学生还在苦背年份表时,林嘉文就通过《百家讲坛》了解到诸多历史历史事件,并对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如数家珍。
打开历史的大门,林嘉文仿佛来到了新世界,他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获得知识,开始主动求索。为此,林嘉文央求父母给他带一些相关的书籍。从历史读物到学术著作,随着林嘉文读书的逐渐深入,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
2014年,林嘉文根据自己的读书手稿整理出了自己的第一本历史书籍《文景之治》,这本书一经寄出就受到了出版社的青睐。
一个16岁的少年出版历史书籍。这种少年天才的话题一向引人注目,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李裕民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原本在看到作者年仅十六岁时还不以为意,出于猎奇心理才买回来看看,却没想到发现了历史学的明日之星。
林嘉文本不像这么早就将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下,但媒体人又怎么会放下这样的热度?为了挖出“猛料”,记者时常蹲守在林嘉文的门口,发出的文章也逐渐脱离事实,给林嘉文带来了很多的质疑。
不遭人妒是庸才,有人钦佩自然就有人质疑。但媒体的歪曲事实,给林嘉文招来了麻烦。批评与辱骂纷至沓来,林嘉文再天才也不过是个16岁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突如其来的曝光让他无所适从。
林嘉文心里明白,媒体吹嘘的形象太过完美,一旦自己做出与之不匹配的行为,舆论就会如海啸一般将他压垮。自此,历史学不再是他前进的动力,而是成为他的“工作”,甚至是负担。
或许,天才向来都是孤独的。过早的踏入社会这个名利场,让原本就内向的林嘉文变得更加寡言和敏感。与同学交流时,常常因为自己的思想无法被理解导致不欢而散。渐渐地,同学们都误以为:林嘉文觉得自己出书就高人一等了,因此也不再找他搭话。
无形的压力让林嘉文喘不过气来,内心的郁闷无法排解,导致他年纪轻轻就患上了抑郁症。但真正给林嘉文致命一击的却是贯彻他一生的历史。
历史最能暴露现实的不堪,过早的参透历史,让林嘉文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梦想的世界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历史中,林嘉文又见识到了个人力量的渺小,他对未来无能为力,只能选择放弃自己。
在林嘉文的遗书中,可以看出自杀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遗书中,林嘉文详细嘱咐了父母生活的安排和对心理医生的感谢。林嘉文心中的历史是干净纯粹的,可在他预见的未来里,历史却充满了名利的气息。
“少年天才”本是夸赞的词语,却成了束缚林嘉文的枷锁。他的同龄人无法与他交流,他的学识也让父母无法将他当做同龄人看待。因此,他从来都是孤独的。
但林嘉文从来都没有想过,人生的精彩就在于它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本身就在历史学有着极高的天赋,当他在未来成为泰斗时,未必不能改变现状。
林嘉文的自杀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不能忽视,如果林嘉文的父母能早些发现他的心理问题,他或许不会走到这个地步。也希望家长重视这一方面,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才不会引起悲剧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