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属于膜翅目,蜜蜂科。由蜂王、雄蜂、工蜂等个体组成。蜜蜂为社会性昆虫,种类很多,主要有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黑大蜜蜂、沙巴蜂、苏威拉西蜂、绿奴蜂、西方蜜蜂与东方蜜蜂九大种类。前四种为野生蜂种,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和云南。后两种又包括许多品种, 多为地理隔离的自然品种。
中华蜜蜂,躯体较小,头胸部呈黑色,蜂王体长17.55cm左右,体色呈黑色或棕红色,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工蜂体长11mm左右,喙长5mm左右,腹节背板呈黑色,有褐黄色环,处于高纬度、高山区的中蜂腹部色泽偏黑,处于低纬度、平原区的中锋腹部色泽偏黄,全身被覆灰色短绒毛。雄蜂体长125mm左右,体色呈黑色或黑棕色,全身被覆灰色绒毛。中蜂耐寒性较强,飞行敏捷,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适宜在山区、半山区的生态环境中饲养。
中华蜜蜂原产于中国,是中国的土著蜂,适应中国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广西和云南。
意大利蜜蜂,体形较黑蜂小,腹部细长,吻较长,腹部颜色鲜明,腹节背部第2~4节的前部具黄色环带。性情温顺,在提脾检查时,能保持安静。抗病力弱,对蜂螨的抵抗力弱。育虫力强,分蜂性弱,清巢能力强,抗巢虫。以强群越冬,食料消耗大。采集树胶能力强,造脾性能好,分泌王浆能力强,并善采储大量花粉。群势强而机敏,因此在流蜜良好的情况下,意蜂能表现出特别优越的采集力。
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属黄色蜂种。该半岛的西北面是欧洲黑蜂的广袤的分布区。其东北面则是卡尼鄂拉蜜蜂的分布区,由于采蜜能力超强,在我国很多地区均有饲养。
卡尼鄂拉蜜蜂,大小和体形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腹板呈黑色,腹部背板第2~3节通常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红棕色环带,几丁质黑色,覆毛短而密,体表绒毛灰色,雄蜂绒毛灰至灰棕色,吻长与喙长均6.6mm左右。分蜂性强,不易维持强群。耐寒,定向力强,不易迷巢,盗性弱,采集树胶较少。性情温顺,提脾检查时,不怕光,能保持安静。采蜜力很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蜜源条件不良时很少发生饥饿现象。采集花粉能力比意蜂差。蜂王呈棕黑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产卵力强。在夏季,只有当粉源充沛的时候,卡蜂才能维持大量子脾,若粉源缺乏,育虫则受到限制 。
卡尼鄂拉蜜蜂(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旧名“喀尼阿兰蜜蜂”,原产于 阿尔卑斯山 南部和 巴尔干半岛 北部的多脑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和希腊北部。从广义上说卡尼鄂拉蜜蜂分布于马其顿和整个多瑙河流域。这些地区的卡尼鄂拉蜜蜂,在形态特征上与阿尔卑斯山的没有区别,分类上属于同一亚种。卡尼鄂拉蜜蜂的分布,没有明显的东部界线。乌克兰的“草原蜜蜂”(A. m. acervorum Alp.)类似于卡尼鄂拉蜜蜂。
欧洲黑蜂,个体较大,腹部宽,覆毛长,绒毛带窄而疏,几丁质呈均一的黑色,少数腹节背板第2~3节有棕黄色小斑,但不具黄色环带。工蜂体长13.5mm左右,背板黑色,腹部粗壮,少数腹节背板第2~3节有黄棕色斑,绒毛深棕色,喙长平均6.4mm。分蜂性较弱,采集树胶多,雄蜂腹部绒毛呈棕黑色,有时黑色。欧洲黑蜂性情暴躁,好蜇,怕光,提脾检查时,乱动且常处于激怒状态。越冬性能强,育虫能力弱,分蜂性弱,采集勤奋。易感染幼虫病,易遭受蜡螟侵害,但抗孢子虫病和抗甘露蜜中毒的能力强于其他蜂种。春季发展稍慢,可达中等群势,仲夏才可成为强群。
欧洲黑蜂(学名: Apis mellifera mellifera)是西方蜜蜂的一个 亚种 ,原产于西欧至东欧的北部。欧洲黑蜂是 西方蜜蜂 这个种类的指名亚种,为世界4大养殖品种之一,早期随着欧洲移民分布至全世界,但经过杂交后性情凶暴,在原产地已渐渐被淘汰,原产地纯种的欧洲黑蜂几乎灭绝,现在依靠各国的保护才保存一些黑蜂品系,如英国暗色蜜蜂、德国蜂、阿尔卑斯蜂、法国棕蜂、中俄罗斯蜂等,澳大利亚在塔斯马尼亚设有欧洲黑蜂的保护区。中国大陆的新疆黑蜂被认为是中俄罗斯黑蜂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