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所说的vc资金是什么(笑来的投资笔记)(1)

这是李笑来写的一本关于早期项目股权众筹的书,他从 “比特币首富” 到投资人,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上一篇中,他教大家如何识别创始人,这一篇里,会分析领跟投机制以及早期投资风险,欢迎交流。

领投与跟投的机制靠谱吗?

早期项目的股权投资风险非常大。而对于业余投资人来说,更是如此。

最终,每个早期项目的投资人都会知道:

  • 买项目容易,卖项目难。

买入一个项目的股权很容易啊,因为那是花自己的钱;可卖出一个项目的股权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那是让别人掏腰包。

有经验的投资者,常常在出手买项目之前,已经设计好出售路径,他们知道这样的项目,如若成功,下一拨投资人应该是谁。硅谷的投资机构A16Z在这方面是典范——他们维护着一个非常庞大的投资人关系数据库,雇佣很多人增补、整理、分析这个数据库,作为他们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业余投资人通常没有这种资源和能力。于是,绝大多数业余投资人选择参与众筹,也就是说,跟大伙抱团。

虽然这是个不错的思路,可是也得注意: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国外的 Anglelist也好,国内的各种投资俱乐部或者众筹平台也罢,常常采用 “领投 跟投” 的模式。

这种模式肯定是有好处的,并且看起来也是最好的 “没办法的办法”,但不足的地方是什么呢?

知名投资人或者机构领投本身几乎并不影响项目的成功率。

不可否认,知名投资人或机构有更好的 “眼光”——因为他们有更专业的知识、调研能力和人脉(其实很多的时候这些也确实只是空谈),但早期项目就是成功率很低的,投资人的眼光常常与成功率并无关系。要是领投者出具担保就不一样了——当然在早期项目的股权投资上,没有人会这么做,更没有人敢这么做,也没有人有必要这么做。

跟投者和领投者的资金风险是一样的。

如若项目失败,无论是跟投还是领投,风险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投资款化为乌有——并不会因为选择了跟投就能多收回一些。而与此同时,如若项目成功,收益却要更少一些——因为领投者通常会按照约定拿走一部分……

领投者有另外的风险。

领投者的资金风险其实与跟投者是一样的,反正项目失败了谁都拿不走什么。但领投者的收益中有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声誉。自己领投的项目不断成功,就会积累更多的声誉。在投资圈里,声誉几乎就是现金——有声誉的投资者不再被认为业余,他们随时可能从一个独立的投资人进化为指挥若干亿资产的基金合伙人。当然,项目失败的话,声誉就会受到影响,可关键在于本质上来看,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就是更大……结论是,没有实力不要乱领投。

领投者和跟投者的兑价很可能并不相同。

目前国内所有众筹平台在这方面的情况都是一样的:领投者,只是一个标杆,而相关的数据和法律文件却都是缺失的。作为跟投者,没有什么依据认定领投者是不是真的以公示的估值和比例投资了那么多钱——甚至所谓的领投者是否真的拿钱了都无法验证……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很多业余投资者好像甚至不知道应该担心一样——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投资的核心从来都是这样:

自己的决定自己买单。

当不顺利来临(几乎 99%)的时候,就是江湖上的描述最为应景:

自己约的炮,含泪也要打完。

所以,投资就是投资,实质上没有 “领投” 和 “跟投” 之分,自己的决策要自己去做,自己做好的决策自己要承担后果,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无处哭诉。

早期项目股权投资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何处?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玩各种博弈游戏,下棋,打牌,踢足球……

这些博弈游戏的特点是,你能看得到对手,以及对手的种种反应。于是,作为参与者,我们常常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进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球场上,对方队员冲过来,如若他跑的速度比你快,你可能的回应就是把球传出去……如果对方射门很准并且已经在可能射门的范围内,你的选择通常是把他铲倒——哪怕可能因此犯规而被罚下场……

当你投资了某个创业项目之后,你们就是一伙的,然后目标只有一个:

赢。

如果,在决策之前,你知道你的竞争对手是谁,那么:

  1. 经过分析对比,你发现自己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所以你决定放弃……
  2. 经过分析对比,你觉得自己优势明显,所以决定放手一博……

第一种情况其实并不丢人,反正机会多的是。第二种情况当然也没问题,因为你自信。可问题在于现实中的博弈,从来都不是那种简化过后规则明确的场景,最大的风险来自于:

你甚至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在哪里……你也不知道他们是否遵循相同的游戏规则……

也因此你也完全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若是等你开始做过一段时间,才发现有你之前并不知道的竞争对手,而后在他们面前你毫无优势……赢,就只能是一厢情愿而已了。

在我眼里,这才是参与早期项目股权投资需要众筹的根本原因。

信息完整既然是不可能的,就不要去奢望;但信息更完整一点是有可能的,并且已经有被证明为靠谱的解决方案:

众包。

虽然群智在决策的时候常常并不更聪明,甚至更愚蠢;但群智在获取更多感知方面的能力是毋容置疑的。所以,感知要靠群智,决策要靠自己。

关于如何决策,我的一位老朋友,CoBuild 的合伙人铁岭有这样总结:

  • 听大多数人的话;
  • 参考少数人的意见;
  • 自己做决定。

我觉得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是极为深刻准确的建议。

早期项目投资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我个人在最初的时候以为是自己的知识体系,后来却发现完全不是。

2013年 下半年开始,我大约进行了一年半左右的投资活动。虽然最终业绩不错,但整体上来看,成功基本上只局限于比特币世界内部,而比特币之外的投资活动,成功率非常低——虽然在比特币世界里也有失败的项目,但成功率却相当高。

我占了个巨大的便宜:

我从来不出去找项目——这对其他投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比特币世界里,无论是谁创业,都会第一个想到我,就算不找我投资,也想听听我的看法。所以,我连个投资经理都没有,虽然有个助理,她也完全不管这方面的事情。我只是时不时打开邮箱,看看新进来的 BP,好的就见见,细细问问,且给点建议,不好的就见见随便聊聊……这在其他领域里是完全做不到的,因为往我邮箱里发 BP 的创业者来自于全球各地。

我决定开始接触比特币之外的世界,来自于一个朴素的看法:

如果一个地方让你太舒服让你乐不思蜀,你就肯定会不知不觉退化成一个傻屄。

于是我开始接触其他的领域,瞬间发现并体会到各种劣势。当然最明显的就是:项目源少的可怜且质量不高。

实际上都没什么可选,还谈什么选择策略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早期项目投资者,也包括机构,发现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首先要有量,才有质,然后才有决策质量可以发挥的空间。

  • 1.与其他投资者抱团是一个选择。

但这个选择也有局限,因为抱团也需要对等——很强的投资者并不是不屑于与业余投资人抱团,而是那样会真真切切地降低自己的效率。差的投资者们抱团只能变得更愚蠢——囧。

  • 2.参与众筹平台上的项目也是个选择。

但这个选择也有局限,因为那上面的项目常常要么质量极差,要么已经不再是最初始状态——虽然我个人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但我了解很多投资人的心理,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机会从最一开始就与出众的项目站在一起。

  • 3.于是,还剩另一个现实、有效的选择:自己鼓捣出一个出众的项目。

这是个榜样的世界,光说是没有用的,聪明也常常显得无补于事,必须拿成绩说话。做出来比说什么都强。你做出一个好项目,大家就会认可你,甚至想当然地高估你——这只能让你获得更多相对优势。

其实,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遥不可及,因为诀窍在于你在跟身边的人比,而不是跟全世界的人比。而道理也是站得住脚的:所谓影响力,就是从身边一点一点拓展开来的。

所以说,出路其实只有一条:

通过摸索,走过失败,最终搞出一个大家伙。

投资比创业还残酷,创业失败了,人家还会鼓励你,你投资失败了,没人可怜你,有的只是鄙视——你还得默默忍受。嗯,就是这样。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