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忽然发现,将清江浦与历史上的淮安府混为一谈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清江浦虽然是现在淮安市的主市区,但并不是当年淮安府治所在地,而只是淮安府治山阳县治下的一个小镇。现在好多文章、甚至正规的电视节目讲起来,给人一种清江浦就是淮安,淮安就是清江浦的感觉和印象。还有一些文章完全用清江浦取代了淮安,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1)

某网文的部分文字

按照这篇文章的意思,淮安的繁荣兴盛全是因为清江浦而起,而且,什么人文荟萃,商业繁荣都在清江浦,清江浦就是“淮安地区的中心”,等等,不一而足。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2)

上述网文的部分文字

更有甚者,作者为了夸大清江浦的地位,文中还说,“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大部分就是清江浦造船厂建造的”,不知作者想置南京的龙江造船厂于何地?(关于龙江造船厂,可参看拙文:南京龙江宝船厂,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出生地”)事实是,郑和下西洋时,其麾下数以百计的大型海船分别在南京龙江宝船厂及福州长乐建造。朱棣及郑和相继去世后,下西洋行动中止,海船需求量大减,龙江宝船厂业务逐渐萎缩,取代其造船业中心地位的,是专造内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厂。不仅如此,作者还将清江督造船厂改称为清江浦造船厂,实质是,清江督造船厂位于淮安府山阳与清河二县之间的运河沿岸,因濒临淮水,故以“清江”命名,并不只与清江浦有关。

作者之所以用如此夸大其词的说法和浮夸的文风,无非是想自欺欺人地过度拔高清江浦的历史地位。

这类文章还有很多,字里行间总是有意无意地突出清江浦的历史地位,甚至用清江浦取代整个淮安的历史。

遗憾的是,不光是这样的自媒体文章,连非常权威的中央电视台也出现此类谬误。有一次在头条平台上刷到一段视频,是撒贝宁主持的一档节目,节目中主持人出题,由嘉宾回答,正好出了一道有关淮安的题目,原题我无法精确地复述出来,但大致意思与上文基本相似,也就是说,清江浦才是淮安的中心,甚至表述中完全用清江浦代替淮安,当时嘉宾郦波还煞有介事地对清江浦做了更深入的解读(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截屏,后来又没找到这段视频)。

确实,清江浦区(原来的淮阴市区)如今是地级淮安市的主市区,近百多年来,其行政地位不断提高,解放后正式取代了当年淮安府的府城山阳县(即后来的淮安县,现在的淮安区),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篡改历史,历史必须得到尊重,不能因为现在清江浦成了淮安市的主城区和行政中心而不顾历史事实任意拔高其历史地位,不能将淮安的千年辉煌历史全部移植给和堆砌到只在近百年才慢慢重要起来的清江浦。

笔者无意参与那种无聊的地域、地名之争,但看到这样信口开河、出于某些莫名其妙的目的随意篡改历史的文章还是很反感的,有如骨鲠在喉。

所以,我们有必要理清淮安的兴盛和繁荣以及行政中心逐渐转移的历史脉络,廓清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

要想说清清江浦和淮安的关系,就得先说清淮阴和淮安的关系。

关于淮安-淮阴剪不断理还乱、相互纠缠不清的关系,笔者曾专文从整个历史的时间轴上将其做了梳理(欲了解详情请参看拙文:淮安淮阴之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在这里先摘其要者复述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近代以来淮安-淮阴的关系,概括成下面几点也许能帮助域内外人理清一下思路:

  1. 这一区域有“三淮”,从东到西北依次为淮安县-淮阴市-淮阴县,演变至今则为淮安区-淮安市区(即清江浦区)-淮阴区(见下图);
  2. 如今的淮安市市中心区不在淮安区,而是位于原来的淮阴市市区,即现在的清江浦区,也就是说,市名虽由原来的淮阴市变为如今的淮安市,但地级市的主市区未变。这是给很多的外地人造成地名困扰的主要原因;
  3. 淮阴市(现清江浦区)、淮阴县(现淮阴区)是由民国时期的淮阴县分置而成(开始时曾分置为清江市、淮阴县),所以在当地人的观念中最关注的还是淮安和淮阴(包括清江浦区和淮阴区)的“两淮”关系(即淮安-淮阴的关系)。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3)

现在的行政布局:清江浦区、淮安区和淮阴区

为了叙事的方便,后文中,我们就以淮安指代当年的淮安县(现淮安区),用淮阴指代当年的淮阴市区(现清江浦区)和淮阴县(现淮阴区)

▲ 两淮地区发展的起点和重点在淮安

那么两淮地区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呢?

毫无争议的事实是,两淮地区发展的起点和重点在淮安。具体表现在:

首先,在五、六千年前,淮安境内即有先民们的活动踪迹,并在淮安宋集乡留下了“青莲岗文化”遗址。

其次,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扬州至淮安开凿邗沟以沟通长江和淮河,成为京杭大运河历史最早的河段。邗沟与淮河的交汇点位于淮安城北的末口,正如“古末口碑记”中所说,“古末口,实乃淮安城之根本也。设若无末口,则断无淮安之城市。”作为邗沟的北端点且与淮河的交汇点,淮安显示出了它特殊且重要的地位,更早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并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对象,因此曾先后为吴、越、楚等国所有。

其三,虽然秦汉时期两淮地区的行政和地名有记载不详、混乱和不明之处,但自东晋以降,时称山阳县的淮安被依次设为郡、州、路、府的建制并为治所所在地,形成“郡州路府/治于山阳县”的稳定格局,其地名演变的大致脉络为:山阳郡/山阳县-楚州/山阳县-淮安路/山阳县-淮安府/山阳县,直到民国初淮安撤府设县,并以府名代原山阳县名为淮安县,以致演变至今天的淮安区。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4)

位于淮安古城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

其四,尤其在明清两代,淮安的地位及淮安的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其中,作为中央级行政机构的漕运总督部院设于淮安,规模宏大的淮安府署其体量为全国之最(可参看拙文:体量全国之最:六百多年历史的淮安府署是淮安历史地位的象征)。淮安府管辖范围最大时几乎覆盖了大半个苏北地区,包括今天的淮安以及盐城、连云港、宿迁的全部和徐州的一大部分,明、清时期均为江苏省管辖面积第一大府,堪称是苏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安不仅是漕运指挥中心,还是粮食储运中心、盐榷关税中心(中央政府设在地方的税务机构),明、清时期淮安同时驻有漕运部院、榷关、淮安府、淮安卫、大河卫和山阳县等各级行政机构。所有这些都是淮安历史地位和繁荣发达的代表和象征。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5)

位于淮安古城的淮安府署大门

毫不夸张地说,将时间拉长到整个历史长度来看,直到清末,淮安的历史几乎就是淮安府及其府城山阳县(旧淮安县、今淮安区)为主体的历史。淮安几乎所有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达,底蕴丰厚的历史,人文荟萃和商业繁荣都和淮安府城山阳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6)

位于淮安板闸的榷关

▲ 清江浦的开埠

作为淮安府城山阳县治下的一个集镇,清江浦的开埠得益于明初水利专家、漕运制度的确立者陈瑄。

隋唐运河山阳(即本文中所指的淮安)至泗州(在今盱眙境内)段利用了天然淮河河道,航行艰难且危险,而此段河道中的山阳湾段(今淮安古淮河段),由于泗水的汇入,水流尤为迅急,更被往来舟楫视为畏途险境。

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淮安首位漕运总兵官陈瑄动用民工疏浚宋代开凿后又淤塞的沙河,开凿古河道,更名为清江浦。清江浦与古邗沟相通,合称为里运河。在山阳县城的西边、清江浦两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的集镇,被命名为清江浦。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7)

里运河与淮安古城(山阳县城)

也就是说,虽然明初陈瑄开埠,但清江浦只是山阳县治下的一个西部集镇。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河衙门由山东济宁迁至清江浦,雍正七年(1729年)又改总河为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河道总督或南河总督。作为河道总督所在地的清江浦自此开始逐渐兴盛,但它依然属于山阳县的治下,无论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程度还是行政地位都不可能僭越府城,又何来“迅速成为长江以北的重要城市”?

清江浦脱离山阳县所辖发生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原来位于小清口的清河县治(现淮阴区境内)因水患被毁而移至清江浦,同时,又将清江浦周围原属山阳县的10余个乡,包括王家营(如今的淮阴区治所)等地分割给清河县。直到这时,清江浦作为县治才开始具有了县级行政中心的地位。不过,它依然只是淮安府治下的一个小县城而已,无论政治、文化还是经济地位都依然无法超越繁荣发达的府城。

▲ 今淮阴的形成和政治地位的逐步抬升

淮阴之行政实体其实有古淮阴和今淮阴之分。

对古淮阴的认知今人多受今淮阴的影响,因此有作者将古淮阴的一些历史移植给了后来的清江浦。但更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古淮阴实质是淮安(山阳)的旧称。这方面有所争议,也比较复杂,本文暂且不去讨论。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8)

大明一统志上关于古淮阴即晋山阳的注释

我们且说说今淮阴。今淮阴是由偏居两淮地区西北一隅的原清河县变身而来,演变过程中先后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今淮阴政治地位逐步抬升的过程则有如下几个重要的节点:

▲ 换个角度看城市兴盛

一个城市或地域的兴盛、繁荣和地位如何,当然可以从历史书籍中直接找答案,从故纸堆里寻觅蛛丝马迹,但也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由不同的侧面间接地反映。下面是我能想到的两个角度和侧面。

其一,一个地方兴盛发达,大多会随之文化繁荣,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历史是人创造的,地方的发达需要杰出的人才去支撑,同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也会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所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看看下面的淮安-淮阴两淮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列表(表中淮安指代今淮安区,淮阴指代今清江浦区和淮阴区)。

淮安与扬州的历史渊源(历史应该得到尊重)(9)

很显然,出自淮阴的名人屈指可数,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大体上都集中于清末民初,与两淮地区行政中心从淮安向淮阴的转移几乎同步,也充分印证了我上面的观点:城市的兴盛发达和文化繁荣、人文荟萃密切相关。

其二,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淮安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获这一称号的淮安是当年的淮安县,如今的淮安区,即历史上的淮安府城山阳县。淮安的辉煌历史及其文化成就得到了国家权威部门的充分认可。

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虽然不包括清江浦区,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清江浦曾经是淮安的治下,一定也为淮安的繁荣兴盛做过贡献,但无论如何它都不是主角,更不可能完全取代整个淮安。

“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是如今的淮安区最具特色的四张城市名片。

作为文化名城,淮安与杭州、苏州、扬州曾经一起并称“四大运河都市”,淮安也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

淮安还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参看拙文:周恩来故居所在的驸马巷真的和“驸马”有关吗?),不仅如此,淮安历史上名人众多,才俊辈出,除了前面的表中所列之外,为了精简表格,其实还有很多名人没有列入其中,比如,

另外,尚有很多名臣高官未列入其中。从数据看,历代科举中,淮安的文武进士261名,文武举人948人,其中状元4人,榜眼2人,探花3人,会元1人,解元9人,三元与鼎甲齐全。还有,大学士1人,尚书6人,督抚7人,总兵参将18人。

其中还有,

这些都一时传为佳话美谈。

如以群体的角度看,比较突出的还有,

淮安,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荣称号。

▲ 最后想说的话

平心而论,清江浦有点生不逢时,时运不济,淮安地区行政中心向清江浦(淮阴)慢慢转移的时候,伴随着的恰恰是淮安正在走向衰落。彼时,太平天国运动及漕运改海、漕粮折色等变化,再加后来铁路逐渐兴起,漕运的重要性直线下降,因此,淮安的历史地位快速衰落,此前的千年辉煌不再。

清江浦,历史不长,现代又不够发达,但这都不是东挪西移、张冠李戴随意装扮自己的理由,无论如何应该尊重历史。大淮安(淮安市)的历史可以将小淮安(淮安区)的历史包含进去,虽然有点怪怪的感觉,却也无可辩驳,但如果以清江浦为主体,将历史说得像淮安一样,实在说不过去。

上海的历史不长,当年只是江苏省松江府的一个小渔村,但上海不会信口雌黄地去炫耀所谓的悠久历史。美国的历史也不长,但也不会挖空心思去编造不存在的历史。原因在于,它们的现在已经足够辉煌,不需要用过去装扮自己。

归根结底还是自信的问题。韩国之所以急吼吼、挖空心思地将中国文化的众多元素据为己有,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分析就是,说明韩国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

清江浦应该向上海、美国学习,而不要像韩国那样,所以,清江浦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如今的主导地位,挖掘自身的优势,去带动整个淮安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面向未来,再创辉煌。

淮安淮阴之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这里谈天说地,没有主题;拉东扯西,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