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将本人运用“中框训练法”临写“觀”字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中框训练法”主要准备工作
1、网上搜寻带有米字格(也可不带米字格,只有正方形外框即可)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李琪收藏本)字帖。
2、当然也可以自己画,将每个字所在的正方形各边等分为4部分,标出各等分点,将互相平行的边上标出的点对应相连,即可画出中框。见下图。
其实很多练习的毛边纸上本身就带有这个“中框”的,我用的就是带有米字格和中框的毛边纸,不信大家找一下看看。
二、“中框训练法”的运用
第一步:读帖
主要记住结构与笔画位置、笔画形态。“觀”字差不多85%以上的笔画都在中框中,一定要将各笔画在中框里的位置记牢。形状总体为正方形,左右结构,左部分与右部分的比例约为1:1。注意,左右露出中框的最长笔画端点到中框边沿的距离(不是笔画长度)基本相等;上下露出中框的最长笔画端点到中框边沿的距离(不是笔画长度)基本相等(这是中框训练法的重点,也就是说,笔画在中框外上下左右露出的最长部分必须对称)。
第二步:临写
一定记住,每个笔画入笔后要迅速转为中锋用笔,否则笔画就会飘,咬不住纸。
各笔画动作要领不再赘述,可参考《运用“中框训练法”临写“撰”字的几点体会》一文中的分析。
总体来看,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字的左一部分差不多全位于中心竖线之左,而右部分“见”除了撇向左超过中心竖线外,其余均在中心竖线之右。
2、草字头的大部分在“中框”之上;左边口除了右竖外,其余均在“中框”之外 ;“隹”的撇和长竖大部分在“中框”之外;“见”的竖弯钩大部分在中框之外。
3、笔画总体上方笔为主。笔画要坚挺,特别是竖弯钩的弯不要过软,角度不要过大,约为直角。
4、所有横向右上方的斜度不要小,否则字势弱。
5、除草字头的上两竖略弯,“口”的两竖向内斜,其余的竖均比较直。
6、“隹”的横向右不要超出上部“口”的右沿。
7、“见”的第三个横比“隹”的第一个横略低一点,但明显高于“隹”的第二个横。“见”的撇没有超过“隹”字的第四个横。
8、竖弯钩的竖下部向右转向处比较细。
第三步:对比改进
将自己运用“中框”训练法所写的字与原贴放到一起对比,比较笔画的形态、粗细、倾斜、长短等,再对比一下布白是否与原帖一致,字势与原贴是否一致,露出中框的上下左右最长的笔画是否基本对称。如果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反复练习,直至与原帖比较像才算过关。
以上就是本人运用“中框训练法”写“觀”的几点体会。也许有的朋友问,以后在宣纸上写字没有中框咋写,其实“中框”可以简化为“五点”,而这五个点很容易标出或估计出大致的位置,也就是说,没有“中框"照样像有中框一样写,这是后话,以后会详细论述。
请各位朋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