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的1644年,崇祯在一颗歪脖子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大明江山,就在这一刻告亡了。

呜呼哀哉,整个封建社会汉人的统治也到此为止,引起无数人的追忆与遐思,也引起了人无数思考。

其实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争议最大的还是,崇祯在明朝灭亡的原因当中占比多少?若是把崇祯皇帝换作朱元璋,那明朝还会有翻盘的可能吗?

明朝崇祯要是换成朱元璋能翻盘吗(若把崇祯换成朱元璋)(1)

来源:狐周周

风评甚好的崇祯,为何成了明朝的催命人?

历史上,对崇祯的评价一直不错,是少有没被黑的亡国之君。

舆论对他表现出了高度的同情和缅怀。也确实是,兢兢业业17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每天批折子看奏章,以至于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拜见太后的时候直接睡过去了,一直美谈至今。而且在民间的反响也不错,前期还是比较受拥戴并且成功的。

包括余煜后来对他的评价:“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然而,这么一个圣明的好皇帝,怎么就成了亡国之君?

难道明朝的灭亡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很多人曾罗列出来很多与崇祯无关的明朝灭亡原因。诸如,小冰河期的天灾人祸,满人和内乱的双向作战,亦或前一辈的积贫积弱。

这些亡国原因,总能够把崇祯撇的干干净净,把一切矛头引向别的地方。

可是一场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又何况那位站在山巅,振聋发聩呐喊之人。

如果一个王朝的灭亡,与最高统治者没有关系,那还要皇帝做什么?明朝的灭亡,与崇祯其实脱不了干系,而且崇祯远也没有后世人想的那么好。

《明史》说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什么意思呢?就说重生皇帝生性多疑,为人也是刻薄寡恩刚愎自用,有很多时候都容易冲动办事,做出错误的决定。

而恰恰,明朝就是亡于他的这种刚愎自用和刻薄寡恩的性情。

纵观泱泱上下5000年的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个朝代的皇帝能够像崇祯一样,把君臣关系搞得如此紧张兮兮。以至于,有才之人不敢出声,有谋之人不敢出山。因为他的刚愎自用,因为他的刻薄寡恩,让本就形势危急的明朝陷入僵局,不可挽回,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还记得崇祯刚继位时,国家局势是怎么样嘛?

皇权旁落、政治腐败,整个国家都处在一种乌烟瘴气之中。各党派纷争不断,为一己私利,把朝堂当利益的决斗场,丝毫不顾民生疾苦。看到这一现状的崇祯,一方面是由于自己血气方刚,另一方面由于刚继位想要立威,做了他一生中“最正确也是最错误的决定”,那就是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这一铲除,就丢掉了帝王的制衡之术。铲除阉党本没错,错在铲除中,却无形之中壮大了另一党派东林党,直接动摇了国之根本。

明朝崇祯要是换成朱元璋能翻盘吗(若把崇祯换成朱元璋)(2)

来源:网络

姜还是老的辣,崇祯远比不过朱元璋

说到这里,咱们不妨想一下,如果是朱元璋会怎么做?

从一个小和尚,走到皇帝之位,老朱手里面可谓是名将云集,这里面有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还有也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虽然朱元璋心里面始终惦记着自己老乡,始终对淮西党比较亲近,但他的心里可明白的很。

面对两党相争,朱元璋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

这正是,帝王之术。帝王之道,在于权衡,而不在于铲除谁。哪怕你看他再不顺眼,留着就会有用处;哪怕你再喜欢他,也不能太过于偏爱,因为一旦一方势头太盛,就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只有双方博弈,才能让皇帝拥有掌控制衡点的生死大权,任何一方才不会压过皇权的威严,因为评判的权利始终在皇帝这里。这一点,朱元璋看的比谁都透彻,所以他选择了难得糊涂。

而崇祯皇帝却显得十分眼拙,凭着血气方刚的冲劲,在根基还未扎实,就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铲除阉党活动。到最后阉党除了,却养大了变了心的东林党。以至于内外交困的明朝,根本无法顾及全局,在与东林的内耗中,崇祯变得越发可悲可叹。

这就是,古话常说的万物讲究阴阳互补。你永远铲除不了对立的恶,当你以为大恶已除时,从善中分化的恶,会让你更措手不及。权衡之术,在于控制恶,激发善更加活跃,一步一步推动大局向好的一面发展。

就像没有电鳗的威胁,沙丁鱼也只能是死翘翘。

明朝崇祯要是换成朱元璋能翻盘吗(若把崇祯换成朱元璋)(3)

来源:网络

再看崇祯杀袁崇焕,人死为小,心死为大。

本就是用人之际,本就已无人可用,还非得杀了唯一可用之人。

袁崇焕,是朱由校给朱由检留下的唯一一个守国大将。偏偏这么一个唯一,还让崇祯给赶尽杀绝了。这件事情,也让崇祯的威望降低到了冰点。这事以后,几乎就没有人再信任他了,也没有人愿意死心塌地的去效忠他了。

《明史·袁崇焕传》: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在当时,崇祯杀的不是袁崇焕,杀的是无数爱国者的心。

袁崇焕死后,手底下那一大群曾誓死效忠明朝的人,此时对崇祯皇帝与大明王朝已产生了动摇之心。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吴三桂的年轻人,本来想自立为王,后来阴差阳错的为清军效力,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一不懂得权衡,二不懂得用人。在内外交困之际,崇祯皇帝先是在毫无限制的条件下,一手把东林党拉大,再错杀袁崇焕。“内局不稳,外无良将”就是崇祯一手点燃的亡明导火索。

如果是换作朱元璋,他只会看着阉党和东林党相互争斗,不会允许任何一方独大,而且他也不会杀害袁崇焕,即便是杀了,他的手底下也肯定不止袁崇焕一人。所以姜还是老的辣,若是换做朱元璋的话,明朝可能就会有另一番局面。

当然历史不可重来,评判也只是后人臆断

读史,读的是人性;历经千年,人性难改。

历史是这样,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是权衡二是人脉。

何谓权衡?做人做事,中庸圆润。没有永远的敌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绝对不能够把事情做绝,永远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人脉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人情世故就像是一张大网,多一条朋友多一条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参考资料:南明改思宗庙号所议《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