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直以来都是颇具争议的,今天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素来我都认为关于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形象,从来都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在此文中我将以分层论述的形式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系统的概括性分析!第一个:关于精神胜利法的产生以来各家所持的观点及其争议,第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阿Q本人的人生际遇等两方面对精神胜利法进行论述,第三: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谈谈为什么说阿Q精神胜利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从阿q正传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趋势浅谈)(1)

《阿Q正传》之阿Q塑像

(一)历来各家的观点及其争议

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它便成了文学领域中的一个典型问题,一个复杂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什么是阿Q精神胜利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存在?他的精神胜利法与他的人生际遇有着怎样联系?

一直以来阿Q的形象始终备受争议,有人将他看作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的触手可及的个体,有人将他看作是针对于某个人的特写,更有人甚至对号入座,肆意编排,毫无疑问的他们都把文艺作品当作是“骂人”“揭隐私”的东西了,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他们闯入了文学的误区!因此也更加彰现了阿Q这个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列宁在〈论苏维埃共和国的形式〉中指出:“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有着奥布罗莫夫,因为奥布罗莫夫不仅是地主而且是农民,不仅是农民而且知识分子,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工人和共产党员。”

而鲁迅先生也曾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道:“1、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革命,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2、在上海从洋车夫到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们的影子来的。”

虽然,在这不免牵扯到了有关于革命的话题,但这都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这样一个现象:在文学史上的一些杰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形成他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往往是可以超越社会历史,阶级地位和民族界限的!所以客观的说关于阿Q的形象他所指代的并非是社会上单纯的某类人,某个阶级的形象,而是一个推而广之的涵盖了社会百态的意象!

从阿q正传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趋势浅谈)(2)

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

此外,关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他的革命性也一直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为此,有人曾试图去证明阿Q不是一个单纯的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任人摧残打压的农民,“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经过漫长的寻找他们便把这当作证明阿Q是一个没落贵胄的强有力的证据了,但仅凭这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就真能证明了么?首先我们都知道破折号有停顿延长的意思,而鲁迅先生更的一个对标点的运用很谨慎的人,这里的破折号很可能就是阿Q因为底气不足而作出的停顿,是极不具说服力的,再者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强调:“我的意愿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存在着农民的质朴,愚蠢,但也沾染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在鲁迅先生的心中,阿Q应当只是一个失了土地的属于雇农阶层的小人物,而并不是别人所考证的中落贵胄,当我们在不断的指陈他的精神胜利与起革命习惯内想违背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其实只是一种表面化了的矛盾,其本质上是有因可寻的,马克思说:“这里考察的一切人都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经济关系利益的负担者,无论个人主观说可以超出他所加入的各种关系,社会地位,但他始终是各种关系的产物。”〈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客观的说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连姓氏权利都被剥夺了的可怜虫,但就这样一个任人欺凌的人也还是有血性的,虽然他处于奴隶样的地位但他拥有着老爷一样的脾气,这由他的土谷祠里对革命的幻想曲: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便可知道他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是一种不自觉的在遭受打压以后而无法反抗时产生的自我慰藉的方式,但当他一旦拥有某中能力时,他便会爆发出一种可怕的报复力量,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其革命性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并不存在着激烈的矛盾斗争!

从阿q正传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趋势浅谈)(3)

阿Q挨打

(二)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本身的内在因素

首先我们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的,翻阅历史资料我们便不难发现当统治者在其统治政权受到威胁时,他们便会采用“和亲”、“结盟”等手段来寻求安定,但在客观事实上这所谓的“和亲”、与“结盟”不过的变相的投降,并不是他们口中所宣扬的民族平等,政权平等,永为友邦,翻开赵宋王朝的历史我们便可以看见充刺期间的不是伟大的战绩而是满纸的“和亲”与“结盟”,但面对这样一种现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又有是谁辉承认这是一种变相的投降呢?他们会说这是:“吾大宋地广物博,人丰物阜,彼蛮夷之地,寸草难生,今吾本上天好生之德特赐子女玉帛土地以供其生产繁衍,以为百年永为友邦之好。”抑或是:“天朝犒赏,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明明是投降却还是说的这样的冠冕堂皇,振振有辞,帝王将相如此,文人墨客又何尝不是呢?阿得勒是〈人性的认识〉中这样阐述到:“幻想可以作为对现实的责难而被错用,在这种情况下,在用他们的想象的虚构的手段使自己高处于生存卑微的人身上,这种幻想就具有了麻醉力量,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多的人在其不顺时都会发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叹”而这也仅仅只是其中是一个支流而已,中国文人的精神胜利法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有用命理来自我化解的:“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宏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王勃”,有用古人的际遇以自况而表示自古皆然的现象来自我消解的:“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还有用人世如梦,万事皆空的佛理来自我安慰的:“古来万事一熟眠,安用虚名传不朽?韦应物”。由此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的前代的继承与发展,与这些掷地有声的语言相比又是何等的拙劣而不值一提啊!

再者我相信当我们在看《阿Q正传》时我们都会嘲笑于阿Q那种自欺欺人的拙劣的近乎可笑的精神胜利法,但我们为何不能这样想呢,他的精神胜利法恰是他处于维护自尊的需要而做出的自然反映呢?心理学上说过:“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的思想是根深蒂固于人的本性中的,要是没有这样的精神刺激,人类的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得以进行。”诚然,不论一个人是何等的卑微他都有被认识被理解的渴望与需求,从这个层面上讲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只是由于其渴求理解与尊重的依据并不完全符合客观现实造成的,所以这种精神胜利法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他实现维护自我尊严的一种特殊的手段。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由于其长期处于受压抑中心而致使心中的渴望得不到实现以至于导致心理和人格上的扭曲而的形成,这是一种对现实和幻想严重混淆,通过创造自我伟大来实现内心渴望的近乎变态的接纳高深胜利法,它以不是我们所指的单纯意义是上的传统的精神胜利法了!

从阿q正传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趋势浅谈)(4)

阿Q雕塑之《势均力敌》

(三)浅论阿Q精神胜利法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现在我们脱离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脱离蕴寓是阿Q身上的各种形象特征,我们只是单纯的将阿Q作为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寻常个体来讨论,以一个寻常人的眼光来对其精神胜利发法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做一个阐释。

既然阿Q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那么我们便能将我们平时说具有的一些特性进行移植,当我们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不断的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这只是失误而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当我们郁郁不得志时我们或者借酒消愁试图躲避,或者自我安慰时机未到,老天磨练,如此种种想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当我们口口声声疾言厉色的谴责阿Q嘲弄阿Q时,我们又是否想过我们其实也是阿Q的翻本,或许我们会否认,会反驳,但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阿Q只不过是走的比我们远了些而已,我们和阿Q之间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距离,所以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嘲弄一个与我们并没有本质区别的人呢?

上面我之所以要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我们平时所表现的并没有本质区别,是因为我想强调一个程度的问题,不可否认,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那个度便是我们长说的法则,规矩!当我们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条件下好好我运用这种精神胜利答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我们原先所无法预料的好处,剑有双仞,有利有弊端,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则必能发挥起有利的一面,在《人性是认识》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心理补偿作用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的内容性的补助,是一种对未来对人生的探索性的发现,他可以激发人体的潜能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助力,借此敦促我们去追求成功。”这也从正面阐明了正确的精神胜利法对于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推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