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11月8日,上海来了4个英国人。他们是英国驻上海首任领事巴富尔和3名属员。

巴富尔来上海干什么呢?

原来,在1842年8月29日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里,明确规定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居住并派驻领事。1843年10月8日续订的《虎门条约》进一步解释: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因此,巴富尔便来到了上海,按照上述条约的规定,宣布上海开埠,并建立领事馆。

清代租界位置 清朝官员租给英国人一块滩涂荒地(1)

当时,上海道台叫宫慕久,时年55岁,赴任上海道台才半年时间。宫慕久清正廉洁,能力出众,深得道光皇帝信任。道光皇帝还夸他“资质本乎天性,廉洁出于自然”。宫慕久到上海后,遇到外国商人贿赂,他一概不收。遇到推辞不过的情况,“则锁一室中,去后封积如故”。

宫慕久接待并宴请了巴富尔一行,还与11月10日,登上巴富尔乘坐的“麦都萨”号商船,进行了礼节性回访。

接下来,就是展开实质性的谈判。双方争议最大的问题,是在哪里建英国领事馆。

清代租界位置 清朝官员租给英国人一块滩涂荒地(2)

巴富尔当然想在上海城内找到一块地方,设立英国领事馆。这也便于对英国商人进行管理。然而,宫慕久却极力阻止巴富尔的这种想法。那时候,所有的外省人员,都只能居住在城外;英国人自然不能例外。同时,朝廷一直很忌讳官员、民众与外国人接触。如果英国人进城居住,势必形成华人洋人杂居的事实,为以后的管理带来很大麻烦。

当然,宫慕久的这些想法,上不了台面,他只能借口上海城内拥挤不堪,找不到空房子,只能请英国领事一行到城外寻找房子。

巴富尔在宫慕久面前碰了软钉子,有些悻悻然。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带着属员走到上海街头。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拥挤嘈杂、卫生状况糟糕的“棚户区”。看来宫慕久并没有撒谎。

清代租界位置 清朝官员租给英国人一块滩涂荒地(3)

可是,就在巴富尔等人打算撤退时,一个姓姚的广东商人出现了,他提出愿意把自己在城内的的房子租给他。租金为每年400元。巴富尔喜出望外:只要有一个地方立脚,什么都好说。

11月14日,巴富尔向住在上海的25名商人和传教士发出告示,通告英国领事馆业已设立,并定于11月17日正式开埠通商。

上海开埠后,巴富尔又提出,在城内买一块地盘,作为英国人居住的地方。宫慕久坚决予以制止。经过为期两年的激烈争执,宫慕久无奈地将城外杨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一块地盘租借给英国人,修建房屋居住。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河汊纵横的滩涂荒地,无人居住。

清代租界位置 清朝官员租给英国人一块滩涂荒地(4)

1845年11月29日,双方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上海土地章程》称:“兹体察民情,斟酌上海地方情形,划定洋泾浜以北、李家庄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为建筑房舍及居住之用,所有协议订立之章程,兹公布如下,其各遵照毋违。”

《上海土地章程》一共有23款,涉及租借土地面积约830亩。1848年11月,英国将租界面积扩大至2820亩。

这是外国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块租界。在那以后,美国、法国等纷纷在上海跑马圈地,设立租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将租界予以收回。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市已经成为拥有16个市辖区、2400万人口、6340平方公里的国际都市。当初《上海土地章程》约定的英国租界,如今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心地带。

【参考资料:《上海公共租界史稿》《松江府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