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返)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yuè)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yuè)焉。子曰:“吾說夏禮,杞(qǐ)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王(wàng)天下有三重(zhòng)焉,其寡過矣乎!

中庸二十一章详细解释 子曰愚第二十八(1)

孔子说:“没大德没本领却刚愎自用,没高位没素养却一意孤行,生在当代,专门复古——这种人,要大祸临头的。”不是天子,就不能议定礼乐,不能制定法度,不能考定文字。假如天下要大一统,即车辆统一轨道,书写统一文字,行为统一伦理,那么虽有皇位,却没有大德,是不敢创制礼乐的;虽有大德,但没有皇位,也不敢创制礼乐。孔子说:“我讲过夏礼,但夏代仅有杞国留下的一点验证,那是远远不够的;我学殷礼,但是仅有个宋国保存了一点殷代传统,验证同样不足;我学周礼,这是当今实行的礼制,我还是遵从周礼吧。”称王天下,掌握“议礼、制度、考文”这么三个重点,就会少犯错误。

中庸二十一章详细解释 子曰愚第二十八(2)

●愚:无德,非圣人。

●自用:刚愎自用。

●贱:无位,非帝王,无素质。

●自专:独断专行。

●反:返,复辟。

●古之道:有两种解释——古代礼仪(不与时俱进,全盘复古);古代制礼的方法(有德有位才可以制礼,愚无德、贱无位者不能制礼)。

●反古之道:复古之道。从文气上看,“返”比较顺。“反”就不顺。而且孔子是周代人,尊崇周礼,而不尊崇古代的夏礼、商礼,也是与时俱进,因为夏商的礼很多都难以验证了,搞不清了,如何继承啊?没法继承。

●议:议定。

●礼:礼乐。

●制:制定,创制。每一代君主都要创制新的礼法,与时俱进。否则谈什么“不敢制礼乐”?全盘继承古法古礼古乐就行了嘛。

●度:法度,度量衡等等。

●考:考定。

●文:文字。

●今天下:假如天下要大一统。今,假若,假设。

●车同轨:车辆统一标准的轨道,指制度的结果。

●书:书写。

●同文:统一文字,统一写法,统一笔画。

●书同文:指考文的结果。

●行:行为。

●伦:伦理。

●行同伦:指议礼的结果,重新创制礼乐的结果。

●有其位:有天子位,有皇位,是贵,不是贱。

●无其德:没有圣人的品德,没有大德,是愚。

●夏礼:夏代的礼仪。

●杞: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

●不足:不够。

●徵:征,证验,验证。

●殷礼:殷代(商代)的礼仪。

●有宋:宋国,殷代的一方故土,周代保存了宋人的宗庙,立为宋国。孔子的先祖就是宋国人。

●存:仅存,仅仅保存了一点点殷代礼仪。

●王(wàng):称王。

●重:重点。指议礼、制度、考文这三个重点。

中庸二十一章详细解释 子曰愚第二十八(3)

★ 标准化,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书同文尤其重要。书同文,书写不变,语音随他怎么变,乡音方言的,大家的书写一定不变。不管大家怎么发音,一写到纸上板上竹简上,都一样。这样来统一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记录符号,凝聚民心。否则的话,按发音来书写,可以叫做书同音。怎么发音就怎么写,发音变了,字的写法就变,这就是英语法语的演变方式——方言搞久了,就变成另外一种语言,变成了外语。所以英语法语等文字,是发散型、裂变性的,汉语汉字,是凝聚型、聚变性的。变和不变,是个大问题。

中庸二十一章详细解释 子曰愚第二十八(4)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返)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这段话的翻译,有可能正好相反,一个反,一个返,是正好相反的。可以参考《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与之为政,何如者取之?”孔子对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今夫章甫(礼帽)、句屦(jù jù,一种鞋)、绅带而搢笏(jìnhù,插板)者,此皆贤乎?”孔子曰:“否,不必然。今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路(辂lù)者,志不在于食荤(吃有辛味的葱韭之类);斩衰(cuī)、简屦、杖而歠(chuò,啜,喝)粥者,志不在于饮食。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

——“冕而乘路”,可参考《论语·卫灵公十五》: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白话翻译《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评选一批我国的士人,和他们一起执政,哪种人可以入选呢?”

孔子回答说:“生在当今的世界上,却一心死记古代的做法;活在当今的风俗中,却专门穿着古人的服装:除了这种人干坏事最多,其他人干坏事的即便有,不也很少了吗?”

哀公问:“可是假如头戴商代的礼帽,脚穿古人的方头鞋,系着古人的腰带,上朝拿着古人的插板,这些总该是贤人吧?”

孔子说:“不,不一定是贤人。当然,衣着还是有用处的:假如穿着古代丧服、黑色礼袍,戴着古礼帽,乘坐古代天子车驾,心里就不惦记吃荤;假如披麻戴孝,脚穿草鞋,倚着丧棒站着喝粥,心里就不惦记吃喝。所以生在当今的世界上,却死记着古代的做法;活在当今的风俗中,却专穿古人的服装:除了这种人干坏事最多,其他人干坏事的即便有,不也很少了吗?”

可见,孔子尊重古法,更尊重古魂,尊古而不泥古,主张崇古之魂而与时俱进,尊古之质而与时偕行。紧接下面一句,翻成白话是——“古代朝廷的礼仪、制度、文化虽好,但是难以验证;难以验证,不会令人信服;不令人信服,百姓就不服从。”

中庸二十一章详细解释 子曰愚第二十八(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