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内出来的人适合干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进入体制内)(1)

中国几千年来就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在很多家长看来,让子女进入体制内就是最理想的工作。

我们父母那一辈的人,他们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经历过在体制外谋生的艰辛与动荡,经历过国企下岗潮,稳定对于他们这一代人而言有着一种特殊的含义。

再加上五六七八线城市这样的小地方,好的就业机会本来就不多,大部分的工作机会都是属于工资低、不稳定、重复性劳动的工作。

体制内的工作稳定、旱涝保收,工资收入虽然总体不高,但也处于当地中等偏上的水平,所以在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影响下,很多人毕业以后会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父母的期待,亲戚朋友的要求而选择进入体制内,自己的命运需要自己来主宰。在选择进入体制内之前,我们最应该想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体制内?

不然的话,当你通过竞争激烈的公务员考试杀出重围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就不适合体制内,但是由于工作的稳定性又不得不继续待在里面,于是过得非常痛苦和压抑。

在我看来,以下几种人是比较适合进入体制内的,大家可以分析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

1.能力一般,追求稳定,没有太大野心的人

体制内的生活比较波澜不惊,循规蹈矩,每天就是到点上班下班。

就像我现在一样,每天早上开车上班,要踩几脚油门,要在哪里左转,在哪个路口右转,上班的路上会遇到几个红灯,每个红灯要等多少秒,我都一清二楚,就像脑子里面编好了程序一样,自动操作。

而且早上到了食堂,吃什么样的早餐,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基本上也是固定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一样平静。

在体制内,如果你不求大富大贵,在当地安安稳稳过个小康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体制内适合没有太高的个人追求和没有太大野心的人。

如果你能力非常强,想法又很多,你学的专业也非常好就业,毕业以后就能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薪水待遇也不错,我不建议你进体制内。能力特别强,专业特别好就业的人进入体制内,一般都容易后悔。

刚毕业的时候你可能没有什么感觉,比如你考进了省厅级单位,因为你跟同学比,头上还有体制内的光环,但是五年以后同学聚会,这种差距就很明显,到时候可能就你拿的工资是最低的,开的车是最差的,其他同学的工资可能是你的三倍五倍,你就只有一个空的体制内的光环。

因为体制内的这种晋升提拔是有年限要求的,你能力再强,也要一级一级地提拔,不可能破格提拔,而且级别提高了,体现在工资上的变化也不是特别大,所以体制内的工资涨得比较慢。

但是在体制外不一样,如果你有能力的话,你可能五年左右的时间工资就比当初刚毕业的时候就翻了两倍三倍甚至更多。

2.家里有一定关系和背景的人

有一句话叫做朝中有人好做官,其实历朝历代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体制内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有背景的人在仕途上顺风顺水,像坐火箭一样蹭蹭蹭地往上升,迅速走上仕途的快车道,而没有关系和背景的人要靠熬年龄、熬资历,而且也未必排得上队,可能一辈子到头就是个科员。

所以,如果你有关系有背景,你可以从这个单位调到另外一个单位,升迁提拔会省时省力很多,而如果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不用说单位的调动了,哪怕你想要在单位内部调整一下岗位都很难,在升迁提拔上你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要能熬,要有耐心,心态还要好。

我经常说,没有背景的人,你要把仕途当做一场马拉松来看待,不要看三年五年,你得看八年十年,靠打持久战,最终才可能达到你想要的目标和职务。

3.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人

如果你想通过进入体制内工作,立马就能实现买车买房的梦想,那你想得就有点简单了。

如果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家里人支持付首付的话,进入体制内三五年你要买房也是有困难的。如果你想通过考公务员彻底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这种想法会非常危险。权力容易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

体制内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职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整个单位可能你的工资最低,干的活最多,活得会比较辛苦和清苦。但是中年以后,四十多岁,你在体制内谋得一官半职,职务上去了,工龄上去了,买辆小车,拥有一两套房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体制内是一个积累期特别长的一个职业,如果你在年轻时就想通过考入体制内实现人生逆袭,彻底改变贫寒家庭命运,就容易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

所以我认为贫寒家庭的孩子,如果能力比较强的话,最好就不要进体制内。如果你要选择进体制内,也要选择那种待遇好的地方,比如广东的珠三角,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这些地方,包括深圳的待遇也是不错的,还有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这些地方,公务员的性价比比较高。

从体制内出来的人适合干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进入体制内)(2)

从体制内出来的人适合干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进入体制内)(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