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1)

古时,人们始由结绳记录事件,又改为动物甲骨、竹简、都因太沉重,不易携带而淘汰。纸作为书画练习、创作的新载体顺理成章接过了记录的这杆大枪。具体的发明者不详,后有汉代的蔡伦改进了纸张的制作工艺,使得其实用性大大提高了。因其为消耗品,所以在“文房四宝”中是最贵的。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2)

宣纸,其产于泾县,古时属于宣州管辖,因此命其为宣纸。特点:质地绵韧、光洁如玉、润墨性强、寿命长、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分为:生宣、半生半熟、熟宣。生宣吸水性较强,能使墨产生丰富的变化,多用于写意国画。(也有人用于书法大字的创作)半生熟和熟宣,是相对于生宣的二次加工。如:熟宣,在制作的时候加入适量的明矾或其他涂料,使纸的吸水性变弱。相比之下,较生宣纸更“硬”,半生熟的纸加入明矾相对熟宣减半。如何保存延长其寿命:放置其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防止暴晒、防虫、防潮。明清之前的是没有我们现在工艺制作的宣纸,之前古人用的纸应该是偏熟的。据资料显示,晋、唐、古人应当多数用麻纸。现在我们用的宣纸大约是用青檀皮与沙田稻草等其他原料,混合,经过煮、晒、再由捞纸师傅从纸浆池里捞出。按不同原料的比例,分为特净皮,净皮、棉料。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3)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4)

毛边纸:分为机制纸和手工纸。(相当于半生半熟)

X宝网常见的的机制纸,价格也相对手工纸便宜不少,它是用竹纤维制作成的纸张,颜色偏浅黄。机制纸由机器生产加工,一面是稍粗糙的,一面是较光滑的。手工纸(手抄纸)的两面都是稍粗糙的。无论是机制还是手工纸,粗糙的一面在行笔时有一定的阻力。粗糙的纸面相对光滑的对笔尖也有一定的损耗。我们常用粗糙的一面练习,因为在行笔过程中,它具有一定的吸墨和渗墨性,可以更好帮助我们的体会手感,锻炼控笔能力。

澄心堂纸:公元1063年,宋,52岁的蔡襄所作《澄心堂帖》纵24.7厘米、横27.1厘米。其书赞曰: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 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 书。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5)

此纸源自五代南唐,产自徽州地区,形容其“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据说南唐皇帝李煜就亲自参与制作此纸。是当时的御用纸,南唐亡后,才流传出来,在宋代就已经相当珍贵了,应该是有钱也不好买到的顶级纸!所以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推测蔡襄的这幅作品,很有可能是一块试用品(或边角余料)宋徽宗赵佶创作的《柳鸦芦雁图》就用到了此纸。(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6)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7)

纸张的开销在日常来说是很大的,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一般人消费不起。举个例子:怀素大师,为什么在自己种芭蕉,然后在叶子上练习书法?先看一下别人是怎样记录他书写的状态的。“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你觉的100张六尺的纸,够他写一个上午吗?所以纸能不贵吗?普通人家的孩子,很有可能在书法启蒙的阶段,是在平整的地面上,用木棍代替毛笔划土、划沙开始的,或用较平的砖、瓦、蘸清水书写的。当时如果有官员过生日或升迁,送纸也算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您分析一下,这些古代的大书法家们,大多数都是什么社会身份?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王献之(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颜真卿(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欧阳询(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虞世南(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蔡襄(礼部侍郎、端明殿学士等)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等等、这些大师们能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先贤们的真迹,或凭个人关系从第三方租、借、赖、拿到手,便于临摹、读帖、欣赏、收藏、送礼。对于书画用纸日常开销也应付的起,(估计工作时有免费的,用于办公用的纸张,方便练习)所以能写的不好吗?熏也熏出来了。写字还是考取功名的敲门砖,字不好看,写的文章再好,谁能读完?

最后列一个书画纸常用尺寸,以供大家参考:(创作一般用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宣纸)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8)

文房四宝纸产于哪里(文房四宝纸)(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