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成为作家(如何成为一等编辑)(1)

《出版的正反面》

徐 海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发展和出版单位事业改企业并纷纷上市,中国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作者目睹了这一变革进程,并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亲自参与。作者立足正反两方面,深入细致地进行描述、剖析、审问和立论。书中列举众多亲历案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可为中国出版业从业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如何成为一等编辑

编辑既然可以分六个等次,那最终登上一等编辑宝座,便是每一位有志于出版事业的编辑的奋斗目标。

编辑的六个等次之中,较低层次的六等、五等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终生的;一、二等编辑也不是天生的,都是从六到五、五到四、四到三、三到二、二到一的,都可以通过自我奋斗和组织培养得到进阶。

要成为一等编辑或二等编辑,须提升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素质。

如何学习成为作家(如何成为一等编辑)(2)

强烈的阅读兴趣

编辑的阅读兴趣极其重要。有兴趣阅读并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大自己的阅读面。阅读的东西越多,发现敏感而重要的问题就越多。一般来说,一个文学编辑看的小说足够多,就更加知道一部小说来稿的水平高低并判断在他已阅读作品中的位次。我年轻时喜欢读小说,后来多年不读,现在我就不太能够辨别小说水平的高低。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当社长期间,读了不少历史、法学、哲学和政治理论方面的著作,我因此会发现哪些编辑的阶梯、修炼和实践地方是学术热点,哪些地方已经有人深入研究过,哪些地方非常重要却鲜有人涉猎。

事实上,编辑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个好编辑,会一直在阅读、观察和思考,其中阅读是第一位的。成为优秀编辑的前提是具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平时不读书的人,没有一个会成为好编辑;阅读量太小,很容易夜郎自大、鼠目寸光。

看榜和盯盘

上文说到,一个好编辑的成长之路上,阅读、观察和思考三者极为重要。除了上文讲的阅读外,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着编辑的优良程度。一个好编辑在市场上发现每一本好书,都会非常兴奋。读别人的书让我们兴奋,由己推人,自己的书能让别人兴奋地阅读,会使我们自己更兴奋。好书会在书店里找到,但更多的书会在各类榜单和媒体上被发现。好编辑会关注各种榜单,比如“中国好书”“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等图书榜单。

编辑通过观察去发现读者的口味和偏好,才能策划好书。社会上有什么好书? 发布在哪些榜单上? 最权威的榜单是哪家? 榜单上的哪些书卖得更好? 常去出版社最近的书店走走,比如凤凰的编辑就可以经常去凤凰书城、先锋书店,观察哪个柜台人流最旺,向销售员了解最近销量在前的书是什么,本版书卖得怎样。经常打开当当网、京东网等综合网店和国内排名前三出版的正反面的新华系统的文轩网、博库书城和凤凰新华电商,看看日榜、周榜、月榜以及类似榜单,看看国内知名出版社的网店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研究他们卖得好的书。如果自己的新书上市,就要每天关心自己的图书在各类榜单上的排名,分析盘面。升则喜、降则沮,只有优秀的编辑才会有这种感觉。编辑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反复看榜和盯盘,一定会进步神速。

如何学习成为作家(如何成为一等编辑)(3)

对文字和出版的极度热爱

热爱阅读很重要,但编辑的阅读和作者、读者的阅读不完全一样。老师喜欢读书,作家喜欢读书,科学家喜欢读书,干部也喜欢读书,但作家、老师、科学家和干部不一定想成为编辑。编辑阅读除了与普通读者具有共同特征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我平时注意积累很多与出版家相关的图书,喜欢读那些出版人的传记,那是因为对出版有独特的感情,而这些,普通读者则不一定感兴趣。

除了对出版和阅读的热爱,好的编辑还要对文字有超越一般人的敏感性。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位日本编辑见城彻写的书《编辑这种病》。做编辑的人都知道,编辑有时候对文字有执着的、在外人看来近乎变态的“洁癖”。优秀编辑看到文字表达不准确的,标点、错别字频繁出现的,语句或文字搭配错误的,会觉得很难忍受。以“小心地滑”为例,我看到“地”这个字边上的土偏旁不清楚,想容易担心会被读成“小心也滑”,就建议主人注意;看到一场进行中的读书会被拍照成“卖书会”时会既恼火又开心(“言”字旁未拍进去),尽管别人根本不在意。

同时,编辑十分关注上下文的逻辑,注意文字的严谨性。我经常发现包括一些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在正式发表的文章里都存在措辞不严谨的地方,就忍不住地想指出来或改过来。我在微信里喜欢纠正人家的错误,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编辑因追求逻辑的完美近乎变成一个“毛病”;患有“文字洁癖”的编辑们无法容忍出现歧义、错别字、表达不准等瑕疵。

对文字不敏感,怎么能把文字改得更好呢? 这句话是摆在这里更好,还是摆在其他地方更好? 这和经常看画是一个道理。不是只有画家才识货、才能去参加拍卖会。只要你看的名画足够多,有了对比,你就能一眼看出一幅画的好差优劣。同理,如果你看的文字比较多,经常阅读高水平的作品,你就会有清晰的辨别力———这就是对文字的敏感性。

如何学习成为作家(如何成为一等编辑)(4)

对现状与趋势的敏感认知

选题策划的第一素质在于敏感。世界和中国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当今社会需要什么,什么是世界和我国当前的核心问题……一个优秀编辑一定会清清楚楚。

译林出版社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出版社,队伍整齐,编辑年轻,特别敏锐。过去多年我想策划的选题,到译林出版社一看,很多已经出版或准备出版了。2014年我到英国参加伦敦书展,在美国 WILLY公司展台看到一本书Why We Build。这本书详细讲解了当今世界一些著名建筑的设计理念,包括中国的“鸟巢”、中央电视台的新大楼。我对此很感兴趣,回来后便让人去购买这本书的版权,后来发现译林出版社早就把它的版权买去并组织翻译出版了。

时代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大潮流,一定会有相应的图书出版来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即使不是新书,因为时代所需,旧书也会变成新书,诚如福柯所言:“关键不在于经典讲述的年代,而在于讲述经典的年代。”

译林出版社还出版了《疫苗竞赛》这样的图书。在疫情频发的年代,疫苗竞赛,谁走在前面谁就胜利,《疫苗竞赛》这本书被及时翻译了出来。此外,他们还及时出版了多本公共卫生方面的图书。

优秀的编辑一定十分敏感,不一定是人际关系的敏感,而是对社会与世界的敏感。敏锐观察、敏锐认知、敏锐感受,是成为一名一等编辑的重要条件。

如何学习成为作家(如何成为一等编辑)(5)

对社会心理和知识动态的高度关注

社会上老百姓怎么想,知识分子怎么想,公共话题是什么……优秀编辑都高度关注。十几年前《明朝那些事儿》卖得非常好,因为过去毛泽东关注明朝、号召官员读明史,普通读者也希望对明朝有进一步了解。本世纪初电视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连续播出,也因为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以二月河清朝大帝传记为主打的清朝题材图书大卖特卖。后来人们喜欢民国风,市场上又出现大量民国题材的图书。近几年大家又突然“回到”宋朝,研究宋人生活,出现了《生活在宋朝》《假装生活在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这些书。为什么写元朝的书很少,写汉朝的书也不多? 因为宋朝好玩,社会生活发达。宋朝国家不一定强大,但艺术发达,北宋皇帝画画写字都很内行,人民生活水平也很高,让人觉得宋朝人比较舒服、浪漫、文艺,《清明上河图》就表现出宋朝繁荣的街市。很多人喜欢优哉游哉的节奏,推崇慢生活,加上宋朝知识分子很受重视。这种阅读话题反映了今天的大众社会心理。

好编辑往往高度关注学界动态。优秀出版社的编辑经常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我有时候参加学术会议时发现其他几个知名出版社的编辑也在。我参加南京大学商学院举办的经济学会议,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编辑也在;我参加著名学者刘东教授组织的几次会议,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也在;我参加作家格非的作品研讨会,包括花城出版社在内的几家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也在。

畅达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广大的朋友圈

编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群体,不能闭门造车。朋友越多,滚动交流认识的朋友就更多。编辑结交的一般不是吃喝玩乐的朋友,也不全是引车卖浆的朋友,而大都是在科学、艺术、文化、教育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与学者。你结交的朋友越多,各种学术信息和稿件信息就越会纷至沓来。朋友圈人多,编辑就会接收到各种消息,包括哪场学术会议何时开,谁最近正在撰写什么书稿等等。

作者:徐 海

编辑:周怡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