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欢迎关注及投稿,符合者将获得【1800元或2500元/每篇】稿酬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1)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2)

许多国人都在关注奥运会的当下,一群中国人开着京A牌的转播车出现在东京街头,为全世界的体育迷制作比赛实况信号。作为腾讯前方转播团队的一员,身在东京的工程师李伟讲述了另一个视角观察到的奥运会。

一辆辆卡车和它拖挂的“货厢”缓缓行驶过夜晚的东京街头。

长度超16米、高达4米,让卡车看起来就像汽车状态下的擎天柱,稳重坚实地穿梭于都市喧嚣。行至路口转弯处,车内的李伟终于有机会从侧面拍下 “巨无霸”,展示出它们的分量。两辆合计价值近2亿的电视转播车,一辆黑色涂装,一辆蓝白涂装,都挂着“京A”牌照。

李伟是腾讯在线视频演播技术中心副总监。他和同事将在从开幕式开始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与来自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团队一起,制作游泳、花样游泳、水球和残奥会游泳项目的世界公用信号。由于使用的水下轨道、水下遥控、池边轨道、水上水下双头、三维索道、出发台下微型摄像机等众多特种摄像设备,设备系统体量庞大的游泳等水上项目,和田径、体操项目并列为业界公认技术难度级别最大的大型赛事转播项目。

这两台挂着“京A”牌照的巨无霸,正是李伟所在的腾讯前方转播团队奥运会期间工作的主阵地。

它们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前12天通过海运抵达横滨港,经过几天的清关流程,在13日晚上出发前往东京。

车型巨大。包括转播车的辅助车一共四辆,东京奥组委为这四个身高4米的大家伙特地规划了行进线路。让腾讯转播团队有些意外的是,这条线路没有借道高速路,而是穿过了东京市区,他们得以领略日本街头的景观。

这个安排,这也让东京居民们近距离见识到了这几个“巨无霸”。日本人称之为来自中国的技术力量,他们的赞叹兜兜转转回到国内,成为了热搜的素材之一。

市区里众多的红绿灯及繁华的车流也给车队造成了不大不小的麻烦,30多公里的距离,生生花了约5个小时才走到目的地。凌晨1点,空旷的信号制作场地上,两个两三层楼高的巨大车棚预留给了公用信号制作团队的转播车。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3)

奥运会观众所看到的奥运会电视转播,都由国际奥委会下属的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提供。

今年,负责制作这部分信号分发给全世界的,就有腾讯在线视频演播技术中心的团队。OBS之所以选中腾讯制作奥运水上项目的世界公共信号,一方面是因为腾讯转播团队有多年重大赛事转播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今年奥运会开始进行全面超高清制作,腾讯转播技术团队是最早从事超高清制作的团队,在世界上技术实力靠前。

前方摄像团队拍下比赛现场,信号传到信号车里,由技术人员接棒,把各种摄像机拍下的比赛信号,通过各种光缆电缆传送到转播车上,经过不同格式的信号转换、调度、调试、切换制作、包装,再经过编码传输送往世界各地的体育爱好者的观赛屏幕上,进行直播。

在大型体育赛事的镜头之外,蛰伏着许多像这样的转播人员。比赛现场的画面经过摄像师拍摄,进入转播车的监视屏,由导播从众多监视屏中调度最合适的机位,再由内容团队与技术团队紧密结合制作成直播信号,传递到远方观众的屏幕之中。

作为技术制作团队,工程师们在转播车上紧盯的不是镜头画面内容,而是画面质量。腾讯转播团队每个转播系统共有5名工程师,需要处理近60路各类信号、涉及到的技术节点近600个,需要随时确认的技术指标几十个。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4)

图|东京奥运会转播队伍里的中国面孔

在导播看到的画面出问题之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就可以从数字和波形的变化中读出某路信号的传输质量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可能要变差。一边通知内容制作团队在接下来要暂时避开使用这路信号,一边由转播车上或者比赛场馆内的工程师赶往设备地点排查故障。正常情况下,几分钟后,技术团队便会悄无声息地化解一次转播事故的潜在风险。

整个转播团队有超过6年的各类比赛转播经验,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负责转播技术支持的工程师们,虽与运动员素未谋面,却也对运动员非常熟悉。

早在2015年福州全国青年运动会的赛事转播中,李伟从转播车里各个角度的画面中,认识了现今的夺冠热门选手张雨霏。随着转播赛事工作经验的积累,工程师们不知不觉,也能觉察到哪些运动员是具体项目中的“好苗子”。早年间,在参加青年组比赛时,张雨霏就展现出年轻队员佼佼者的姿态。看过许多泳手的成长路径,转播技术人员也对张雨霏未来的运动成绩充满期待。

作为多年赛事制作的从业者,这些工程师也都知道,稚嫩时期成为同龄泳手中的佼佼者,只是孩子们运动生涯的开头,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变数。“这种队员挺多的,不是都能最终出来,”李伟提到了一名20岁前成绩亮眼的泳手,“他也曾是不错的年轻选手,可到了某个年龄段就落后了。”虽然惋惜,但这些工程师们也仅是看客,陪伴运动员走过他们的运动巅峰期。

稍稍收敛思绪,李伟继续审视着面前的监视设备。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5)

从7月24日第一个比赛日开始,为转播做技术支持的工程师们每一天都进行着相对固定的日程。

他们清晨七点多登上转播车开始准备转播工作,一直到晚上赛事结束后还需要传送持权转播商的赛后单边信号、赛事集锦、新闻素材,最后再检查一遍转播车和场馆里所有的设备状态后才离开。一天下来,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2小时。

昏暗光线下,整个转播车里最亮的是一墙监视屏。7月29日这天有些特殊,这面屏幕墙实时播放着现场传回的东京奥运会200米女子蝶泳比赛,中国选手张雨霏在这项比赛中出战。

两分钟内,李伟看着张雨霏从入水就领先,到逐渐取得一人身位的优势。屏幕上给出了往终点飞速移动的世界纪录线,张雨霏压着世界纪录线快速游动,直到最后以打破赛会纪录的姿态拿下冠军。

“Congratulations!”澳大利亚同事的声音从通讯耳机中传来。信号车内,中国工作人员顾不上回应,张雨霏撞线的那一瞬,各个角落错落响起中文的叫好声。

其中一屏的画面上,中国泳手张雨霏从东京奥运会200米女子蝶泳的颁奖台下来。夺得金牌的她,本应该披着五星红旗绕场一周。可走到一半她便退场,去了运动员检录区。

想起赛前准备转播工作时,曾看到张雨霏的名字按在接下来的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的中国队名单上,转播技术工程师们知道,张雨霏大概率是忙着准备下一场比赛去了。

作为转播信号的技术员,工程师们还要忙着关注设备运转,没时间多想,只是在心里祝福,希望短暂的比赛间隔不要影响张雨霏的竞技状态,就继续扎进设备堆里,盯起了各项设备的信号灯和运转状况中去了。

东京奥运会期间,腾讯转播团队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修筑在滨海公园上的东京水上中心举办的水上项目赛程进行。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6)

图|转播车内的比赛视角

赛程推到了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刚刚在女子200米蝶泳中奋进的张雨霏,作为中国队的第三棒出场。

有中国队比赛的时候,大家的目光还是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比赛画面上。负责技术支持的李伟也难免分了点儿心,去看导播面前屏幕显示的比赛画面。技术人员不像内容制作的工作人员可以时刻盯着画面,每到中国队比赛的时候,想看比赛,又害怕太投入而影响到本职工作的心情,每每挠得心里难受。

第一个折返点之前,张雨霏慢慢被对手超越。转播车里,李伟心里冒出了一些遗憾,觉得如果不是刚结束的比赛消耗了张雨霏的部分体力,她或许可以游得更快一些。

还在想着,转播镜头却展现,张雨霏正渐渐加速游向交接棒点,抵达之前,竟然又将对手反超。直到第四棒的选手一直扩大领先优势,锁定胜局,李伟忽地觉得,在转播车里这个狭小、封闭却又和现场紧紧关联的空间里,一种独特的感染力把比赛中紧张激烈的感受放大了很多倍。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7)

在李伟的观念中,转播制作的幕后人员,其实没有享受电视上见不到的独家画面的特权。对于他们来说,把每一个精彩、丰富、有细节、有故事的镜头尽可能地展示给观众,就是他们工作上最大的追求。“如果有什么我们看到了,但是观众没看到的好画面,那就是我们的失职。”李伟说。

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50米自由泳颁奖礼绕场仪式的转播过程中,获得铜牌的巴西运动员突然和在场边等待的妻子兼教练深情拥吻。同一时间,一条三四秒钟、在拥吻两人身边环绕两圈的镜头通过转播车传送到了世界各地的电视台。

“体育比赛不是演戏,直播的魅力就在于无法预判会突然发生什么。”李伟说。

对转播人来说,无法预判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要对可能不会发生的场景,也做好转播的准备。

转播颁奖仪式前,看到运动员的妻子在场边等待,现场的摄影师已经有了预判。李伟这样的技术人员,则需要保证所有设备运转状态良好,在摄像师提起摄像机时不会因设备出问题,错失记录这个温馨瞬间的时机。基于对运动员的初步了解和场上情况把握、捕捉每一个突发镜头的准备,时刻在场馆的各个角落悄然进行。

发现本届奥运会的转播中,出现了一些另类的镜头引发了热议。与以往大型赛事有观众助威的恢弘场面相比,这些画面显得小而趣味。女子曲棍球转播中,一个6秒钟的特写镜头,给了一只在比赛场地内闲逛的蟑螂。镜头拍摄了蟑螂摇晃着前行的背影,避开了其令人不适的身形,竟显得有些憨态。

实际上,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环境下,东京奥运会禁止了观众现场观看比赛。对于电视制作的同行来说,生出了一个新的麻烦。同行的转播中出现的特殊镜头,无非是这种大环境下的“权衡罢了。”

以往,李伟和同事习惯通过现场观众欢呼的镜头,来展现比赛现场热烈的气氛。然而,没有了观众,如何展现奥运现场的热烈的竞技体育感染力,他们需要一个新的思路。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8)

图|没有观众的赛场

最后,腾讯团队确定的策略,是把原来对准观众席的摄像机们转向场内,给观众们再提供更多的比赛观看视角。这在赛事转播中不是最好的展现方式。但李伟说,信号制作就是取舍的艺术,更多时候无法做到最好,在有限条件里匹配出最优的呈现方式才是视频转播的常态。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9)

一天的赛事转播结束。内容制作团队的同事们陆续收拾准备离开,技术人员还要拿着厚厚的技术手册,用三四十分钟时间,水上水下、地面空中,走过场馆各个角落,检查每一处设备、每一项技术指标。像李伟这样的转播技术工作者,比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都更加熟悉这个他们挥洒汗水的地方。

这是距离奥运最近的一次,也是距离奥运最远的一次。转到这行之前,奥运会期间他会在工作间隙浏览弹窗新闻,第一时间关注比赛结果。晚上也得空看几场感兴趣的比赛回放。但现在,他每天十几个小时扎进了泳赛转播之中,反而没有一点多余精力去关注其他赛事。面对着繁琐的仪器和设备操控,有时即使是自己负责的赛事,最后谁拿了奖牌,也不一定有心力记得住。

次日还有新的赛事等待李伟和同事进行解读、转播。走去搭返回宿地的班车前,他仔细关好了转播车车门。

工程师们对这两辆转播车已经太熟悉了。这两个大家伙,李伟看着它们从构想到蓝图、组装成型,他和团队的伙伴们都参与其中。五年前,腾讯开始计划建造自有转播车,车上的每一台设备、每条缆线,都是腾讯的工程师们经过仔细研究、设计比较定下的。

东京奥运会京牌车(东京奥运会转播车洞察实录)(10)

图|腾讯logo出现在东京奥运

或许因为疫情,或许因为早出晚归,在班车上,李伟看到东京街头人流稀少。

腾讯深度参与了5届奥运会报道,今年又成为奥运会官方转播商。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腾讯不只有前方报道、节目内容和各种互动,更希望结合科技向善的理念真正深入奥运中,承担赛事公共信号制作的同时,为全球观众带去了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也为国人展现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风采。

“对转播技术来讲,奥运会转播是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很好的平台。参加奥运会转播对从业者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但就像中国已经不需要用奥运金牌的数量来证明国力一样,希望经过努力,我们团队的能力可以到不需要用奥运会的制作经历来证明自己的程度,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 END -

撰文 | 张一川

编辑 | 李 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