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音乐中的信仰与生命中的激荡
一
晨起,老师发来一段音乐。
铿锵激越,似风卷残云,狂飙万里,曲又中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
宏大、悲壮、慷慨,义无反顾、勇往无前。
此乃何音?似山呼海啸般的磅礴,将我彻底湮没,又如一把熊熊烈焰,将我点燃,让我热血沸腾,一扫颓靡,霍然而起!
老师说:这是《出埃及记》——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比纸薄应有不屈之心一一这首音乐里有对生命的信仰!有对理想的不竭追求!
是呵!随着音乐排山倒海的扑来,我眼前出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穿越沙漠、海岸,走出埃及,去追求自由,经历九死一生的重重磨难,百折不挠、万死不辞。
与此相比的壮举与奇迹,大约只是近代中国的万里长征可比。
这个大雨滂沱的清晨,就在毛关山村,骤雨如箭矢,如子弹撞击着瓦檩,我被这首钢琴曲所陶醉,所征服!
二
音之为乐,“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史记.乐书》认为,人心因外物有应,因应有感,因感而化,而乐则是这种感情变化的表露。
这种感于外物而发的声音,并不就是“乐”。“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声音按照频率变化而形成规律的排列,形成高低抑扬、有节奏的音调,始成乐。
由此观之,乐必有两个前提:一是规律,二是情感、情绪的表达。
能有节奏、有规律的表达情感这便是人类对声音的征服与调和。
所谓经典之音必然是那种情感表达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我们才称之为艺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呈现!——身心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让我们深深理解了音乐,也让音乐深深走进我们。
于是,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理解、领悟到音乐的无上美妙!所以音乐被喻为有鬼神之功,可以通天达地,直抵神明之所。
三
孔子随周乐大师襄子学一首琴谱,十天而不更新。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回答:“我虽习得曲谱,却未得演奏的要领。”孔子的意思很明曲,虽然我熟悉了琴谱,却并不知道如何演绎表达这首曲目的内涵。
又过一了段时间,襄子说:“你已能准备表达这首曲子的情感,可以学习新的曲谱了。”
孔子说:“是的,我已知道如何用演奏来表达这首曲子的情感,但还没有领略这首曲子境界。”何为境界?大约就是中心思想,就是这部作品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领略到作者的意境了,到了这个层次与水平,已经是很多人望尘莫及,可以学习新的曲谱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通过曲谱来了解、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入一个全新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叹息:“我知道他是谁了:他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襄子听闻,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的确说是《文王操》。”
有人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而我说,音乐是人类的语言。世界的语言仅仅以为音乐可以跨越物理空间的阻隔,而人类的语言连时间的鸿沟都抹平了。
是音乐让相隔五百年的文王与孔子心意相通,知音者必知已!人生得一知已足已,就算不在当世,也可以在往生!
这便是音乐,这便是音乐穿越时空的回荡,这便是音乐潜入意识的沟通。
四
如果非要在《史记》里找一个最完美的形象,我首推《吴太伯世家》里的季札!
季子是孔子所崇拜的圣人,是司马迁盛赞的君子。他何以有神明之德?在于懂礼,知乐,通文,悉政。
季子周游列国而观礼听乐,由是通国政,知兴衰。
听郑音之淫佚,当知其国必失!所谓靡靡之音,就是只满足欲望与虚荣的音乐,并不能涤荡心灵,激昂斗志。果然,郑这失国正在于上下交相争利,而贪得无厌,国失其格,表征于乐!
季子适之于晋,听孙文子奏编钟的音乐,觉得很诧异、不和谐,于是说:“真奇怪!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惶恐不够,他还能在这里玩这种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巢于帷幕之上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道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
季子前来鲁国,目的是慎终追远!毕竟吴国的先祖来自周,属姬姓,于是希望能瞻仰周朝的音乐舞蹈。
周起于陕西,筚路蓝缕,知创业之难,又以仁德而归天下心,自然音乐是庄重、肃穆的,类似于今天的古典交响乐,于是兄弟国鲁便将风华国乐倾情奉献:《小雅》、《大雅》、《颂》、《风》。
季子评《小雅》:“美妙无比,满怀忧思,而无叛离之意,怨悱之情忍而不发,这是周德衰微时的乐曲吧?”
他评《大雅》:“乐曲宽缓啊,多么和谐安乐,旋律曲折优美但基调仍刚直有力,这是周文王美德的象征吧?”
他对《颂》的音乐评价,称其为达到音乐的极致了。有阳刚却不倨傲,有婉转却不拖沓,节奏明快而舒缓,变化丰富却不散乱,令人百听不厌,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其音如圣人之才,广用智慧而永不匮乏,如圣人之德宽弘而不侈大。
周起于豳,所以周天子封助他复国的秦于豳,他对秦国音乐的评价是:“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夏属东方,有生发之象,故我们听《击彭》、《黄鸟》、《岂曰无衣》,秦国的音乐充满血性与斗志,譬如我今天早上听到的《出埃及记》,所以天下才并于秦!
这哪里是音乐?这是一个民族的心声与宣言,是《黄鸟》、《无衣》激励着秦人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终王天下!
五
据《韩非子·十国篇》记载,卫灵公过濮水,夜闻声,收魂摄魄,欲罢不能,于是让师涓听而记之。师涓在濮水边蹲守了两夜,终于记录成曲。
待两君相会时,灵公命师涓奏曲予晋平公,平公的乐师是当时天下第一的乐师,听此乐大惊失色,一手摁住师涓的琴弦:“此来亡国之音,不可再奏!”
平公听得如痴如醉,被突然中断,十分奇怪地问:“这话从何说起?”
师旷才道出原由:“此乐为殷商乐师延为纣王寻欢而作,谓靡靡之音。及武王灭殷,师延东走于濮水,投河自尽。师涓必得之于濮水之上。此音先听者,其国必削,久而必亡。”
而平公年迈,半倚老卖老,半耍无赖说:“我平生所好,莫过于音乐,你就让我听完整吧!”
师旷力劝:“我王德薄,不足听!”
奈何不过,师旷亲自鼓琴,宫、商、徵、角、羽至清之音皆琴于平公。一奏,西北方乌云密布。再奏,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天崩地坼,房屋塌毁。坐者皆惊走,平公甚恐惧,藏在廊室之间,两股颤颤,魂飞胆破!
而后,晋国大旱,赤地千里,平公病死!
故事固然充满传奇色彩,乐以辅政的道理却是说得通透!
六
中国的音乐,最神秘莫过《广陵散》。
他来得玄乎。虽为魏晋第一男神嵇康所奏,却相传得之于鬼,那么作者是谁,无人知晓。
他去的壮烈。午后问斩,三千太学士应为当时文化界的绝大部分精英,齐刷刷、黑压压跪一大片,请司马昭“刀下留人”。
而钟会的谗言就是:嵇康,卧龙也!天下名士皆为之求情,岂不是烈火烹油?!司马昭杀心益坚。
缓步于刑场,嵇康伸开五指测了一下阳光说:“只是可惜这《广陵散》,从此消弥于世。”
这大约是中国最宏大而悲壮的露天音乐会,嵇康是名副其实在用生命弹奏,还有几千人具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来观礼;这大约也是中国最慷慨、激昂的音乐会,那《广陵散》取材于《刺客列传》,最具有戈矛杀伐的战斗精神与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不难想象,嵇康虽囚衣蓝缕,蓬发垢面,然而十指一起,金声玉振,那几千人的露天音乐场便鸦雀无声。
一曲《广陵散》后,万点桃花血,血溅古琴,从此广陵无音。
后世流传多个真真假假的《广陵散》琴谱。不管是真是假,没有嵇康凛凛傲骨,放荡不羁,没有三千名士的倾耳聆听,没有生命最后的从容不迫与举世无双的技艺,也就无人能弹出此绝响!
七
岂止无缘听《广陵散》,我也不可能有幸再听一次《易水歌》。
秋风浩荡,雁叫长空。
荆坷当然知道此去秦宫的结局,于是与旧日在市井里一起开怀畅饮,一起相拥而泣的知己高渐离再合作一曲《易水歌》。每每我读至于此,便想想黄沾的《笑傲江湖》是得灵感于此,曲洋、刘正风一生只为这首《笑傲江湖》而快意江湖,高山流水,一起抵抗这江湖中的险恶与寂寞。
史记,燕太子丹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只有燕赵之士才能演绎这样的慷慨悲歌!也只有这样对生命赋予非凡意义的人,才能给音乐赋予如此宏大的主题。
八
一整天的疾风骤雨后,烟消云散,毛关山村此刻迎来一道道金色的霞光。那《出埃及记》也伴我一整天的单曲循环。
万马奔腾,纵横驰骋的胸中激情在如洗的晴空下,终于安宁下来,那是狂风暴雨后的海平面,此刻我多想听一听《英雄的黎明》。
横山菁儿虽将音乐的背景设为大漠或草原的黎明,而我却体味到一个孤独老去落寞不屈不甘的背影在苍山暮色里,披一身征袍,踽踽独行!
如果说《出埃及记》里迸发的是一种悲壮,那么《英雄的黎明》震撼灵魂的一定是一种悲怆!
自听《英雄的黎明》后,我内心便从此多了一份刺痛:横山才是真正地理解中国古典音乐的人,横山的音乐那才是现代版的风、雅、颂,才是国乐风华。
可以与《出埃及记》相媲美,东西音乐相互辉映,惺惺相惜的大约也只有这首《英雄的黎明》了吧。
一杯浊酒喜相逢,我多想与姬发、孔丘、嵇康、荆轲、高渐离、聂政一起长啸高歌,聊聊音乐。
虽然,我连五线谱都不会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