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上期曾经重点讲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书中,少平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部外国小说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因此,今天,我来向大家推荐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深度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

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他因痛恨神父平时瞧不起他,往神父家用来做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

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所以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深度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佩托夫卡镇也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的岁月。红军解放了谢佩托夫卡镇,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来很友好,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

因为解救朱赫来,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后敌人因疏忽把他错放了,保尔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冬妮娅的花园门前,纵身跳进了花园。由于上次钓鱼时,保尔解救过冬妮娅,加上她又喜欢他“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他的到来让她很高兴。保尔也觉得冬妮娅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他们都感受到了朦胧的爱情。为了避难,他答应了冬妮娅的请求,住了下来。几天后,冬妮娅找到了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把弟弟柯察金送到喀查丁参加了红军。

1927年,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终于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这个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并且没有丝毫写作经验的人,开始了他充满英雄主义的事业——文学创作。

深度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

我非常钦佩主人公保尔那种坚强的毅力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四次面对生与死,却毫不退缩,努力面对苦难,时刻为革命事业而奋斗。试问是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钢铁?

那到底怎么才能“炼”成一块好钢?保尔说得好:“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事件,都会使生命中断。”其实,生命的开始与结束就是一场“炼”钢的过程。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炼”中成为钢。

深度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不仅描写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炽热的革命热情,同时也描写了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其中少年保尔与冬妮娅纯真的初恋之情、青年保尔与丽达朦胧的恋情,以及保尔与达雅真挚的夫妻之情的描写,都非常引人入胜,特别是保尔与冬妮娅之间那段纯美的青春之情,曾引发过多少少男少女美好的联想,“冬妮娅"这三个字以它所特有的异国情调和神秘婉约的意象搭配,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当然保尔的爱情抉择均以革命事业为基础。虽然他与冬妮娅之间有着纯美的恋情,但是当他发现冬妮娅不能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时,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手。也许有人会说保尔不近人情,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保尔的革命情怀,那么保尔的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苏联国内外均拥有众多的读者,先后被译成二十种文字,在二十六个国家出版。我国团中央早在1989年就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列为给青年人树立“人生的路标”十本必读书目中的第一本。许多学校、单位在选定青少年必读书目时,都把该书作为首选书目。著名作家黎汝青写道:“如果按我的阅读顺序来谈我的喜爱,在我青年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且不说它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如何鲜明、生动、丰满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仅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就影响了多少人的生活。”因此,在培养青少年人生理想方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确实是一部值得推荐、值得一读的艺术精品。

人生如同“炼”钢,只有在“炼”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自我,磨练自我。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重塑“保尔精神”,走向美好的明天!

谨以此书献给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