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唐诗宋词里,有许多关于斗笠的诗句,读来不免使人内心里生出一份怀古遐思的情愫。斗笠,源于东方古国,一种遮阳蔽雨的竹藤编织帽子。我国《诗经·小雅·无羊》里就有这样的诗句:“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一个“笠”字,说明我们古人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斗笠了。

作者:羚羊2009编辑:小琴台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

海南人什么时候开始编织使用斗笠,已经无从考据。据说一千多年前,地处热带地区的海南,因日烈天热,人们便想出了将竹破成蔑片制作竹笠,名为“山坡笠”。北宋年间,苏东坡被贬来海南,发现这里的竹笠新颖、美观、轻便,与大陆各地的竹笠不一样,尤其是“山坡笠”面积大,能遮日挡雨,又很有特色,就喜欢上这种竹笠。当地人送给他的一顶“山坡笠”令其爱不释手,经常戴着出行,“山坡笠”由此而扬名。为纪念东坡在海南传播中原文化的功绩,海南人便将“山坡笠”称为“东坡笠”。

在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内有一幅石刻的《坡仙笠屐图》镶嵌在载酒堂的墙壁上,图中有苏东坡戴笠著屐冒雨状,并有题序:东坡在儋耳,一日访黎子云,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著归,妇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这个典故说的是苏东坡在儋州时,常去当地朋友黎子云家串门,一日遇到天下大雨,就借了一顶斗笠、一双木屐,穿戴起来走回去,一路上引得路人大笑、狗也狂吠不止。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

坡仙笠屐图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4)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铜雕像,苏东坡戴着山坡笠出行。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5)

罩笠

海南斗笠大致分为罩笠、罩头坡笠、越南笠三种。罩笠与罩头笠是海南的传统斗笠,越南笠是从越南传过来的,因其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也被海南沿海一带妇女选用。传统的海南斗笠传承千年,是海南民间曾经盛行的传统竹篾技品,因其戴着舒适、美观,能遮日挡雨、防风御寒,能当枕头又可盛东西还可以盛水,是人们居家过日子的必备品。在人文方面,海南斗笠能入诗、入画,也能入舞。上世纪60年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那韵味浓郁、旋律优美的插曲《我编斗笠送红军》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一段舞姿优美的斗笠舞展现了迷人的海南风情,使人难以忘怀。在第一、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琼海当地群众为支持革命,编制“东坡笠”送给红军,故东坡笠又被人们称为“革命笠”、“红军笠”、“红色娘子军笠”。一方水土一回曲,一方物产,一道风情,海南斗笠堪称海南千年民俗风情画卷中的一抹浓浓的乡情。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6)

罩头笠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7)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8)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9)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0)

海南斗笠能遮日挡雨、能入诗、入画,也能入舞。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1)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2)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3)

海南斗笠因其工艺制作精美和实用性,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孕育出一道独特的斗笠文化。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岁月的洗礼,加上市面上各种各样轻便美观的遮阳用具层出不穷,使传统海南斗笠的使用空间越来越窄,不管是戴斗笠的,还是编斗笠的手艺人也显得越来越少,传统的海南斗笠逐渐失去市场,古代诗词里的“青箬笠,绿蓑衣”的情景,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编笠老手艺逐渐面临失传,斗笠制作技艺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时光的烟尘中随风飘逝,成为岁月中的一道记忆……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4)

海南斗笠中的罩头坡笠也就是东坡笠,其形状最精美。它不仅漂亮、精致,而且实用,最具有海南本土特色,它构成了海南一道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景线。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5)

一顶东坡笠,看起来简单,但要制作一顶东坡笠,就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了,它包含十分复杂的工艺流程,做起来活儿很复杂,要经过约50道工序,需要260多片竹篾以及藤条、油葵叶、芭蕉叶、笠油等材料纯手工制作而成。海南东坡笠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琼海一带,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6)

虽然时代在变迁,但琼海人一直恪守着编织东坡笠的传承,怀着对东坡笠的热情,以纯手工方式编制东坡笠。琼海阳江镇一带的村民很早就编织东坡笠,在阳江镇岭下村委会的后岭村以前家家户户、人人都会编制东坡笠。为了了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坡笠制作技艺”,一睹东坡笠代表传承人的风采,几经问路,我们一早就来到了阳江镇岭下村委会的后岭村。在一片槟榔树遮掩的民房中,我们找到了现年56岁的东坡笠代表传承人冯增超,他可是阳江镇有名的东坡笠制作者,堪称手工技艺一流。其父亲冯辉天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传承人”,子承父业,冯增超高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编制东坡笠,经过30多年的跟学磨练,凭着他不懈的努力,煅就了纯火炉青、精致的制笠技艺。冯增超因此获得了“海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坡笠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7)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8)

冯增超熟练地将竹篾盘绕交叠,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竹篾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惊异的过程,一条条细小的竹片变成一顶漂亮的斗笠。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19)

自上而下,细细的竹丝经纬交织,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展,用一双巧手,延续心中那份不了的斗笠情。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0)

如此精致的斗笠是冯增超父亲冯辉天传下来的。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1)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2)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3)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4)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5)

东坡笠是典型的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主要包括砍竹、破蔑、煮蔑、晒蔑、各藤、模砧、笠油等几个步骤。编制用料主要是白竹篾、白藤片、油葵叶、芭蕉叶等,所有材料备好后,开始编织。编笠是先编主篾,用白藤编成下宽上尖坚挺的象金字塔状的笠顶;主篾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就要编织大小10环纹路不同的轮次,然后将晒干的油葵叶、芭蕉叶共3层铺插入上下层笠框的夹层,然后加在一起,用1.5厘米宽、厚0.2厘米的竹片夹着笠框箍成圆型的笠沿,用铜丝按10厘米一节绑扎笠沿,编成了东坡笠的雏形,一顶东坡笠从破篾到编成后还需在笠的表层涂上光油、桐油。据了解,一个人编织一顶东坡笠要用近两天的时间,一月下来,也只能编制10多顶。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6)

万物有灵,植物有其,竹材作为一种自然材料,对于地处亚热带的海南来说,这实在是唾手可得的。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7)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8)

砍竹回来要劈开晒干。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29)

宽0.25厘米、厚0.12厘米、长50至80厘米,片片光滑匀称的竹篾。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0)

剖竹的工具就是一把普通的铁刀。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1)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2)

主篾下层

纯手工编制的斗笠,经过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与沟通,它们自身都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3)

没有流水线上的雨衣艳丽,也没有遮阳伞多姿,它有的只是竹子的清新,植物的柔软,还带着些许泥土味道。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4)

往墙上挂一个斗笠作为装饰,亦赏心悦目。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5)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6)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7)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8)

东坡笠好戴难织,上等的东坡笠更难编织。同样长的距离,同样大的空孔, 同样密的幅度,精湛的编织工艺可见一斑。透过编织东坡笠过程,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技艺。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39)

时光沉淀的指尖技艺,对一个人来说,一个手艺就是一份人生。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40)

东坡竹笠编织技艺是纯手工制作,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间工艺。东坡笠雅致精美,蕴涵着独特精湛的民间技艺,是海南人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南民俗文化底蕴的一份遗存。东坡笠不仅仅是遮雨避阳的工具,它是一道海南风情,是一个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是一种信仰、一种寄托、一份传承,更是一道浓浓的乡情和乡愁……

本期作者

藏在海南的草原风情(一抹乡情海南笠)(41)

羚羊2009

林涛,女,贵州贵阳市人,1994年迁居海南岛。天涯社区“走读海南”论坛版主,热爱海南本土文化,常年坚持深入海南村巷,并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海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之美。2013年和2015年出版有琼崖书系《海南灰雕》、《海南木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