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怎么减少错别字 这些公文中常用的易错词(1)

1.“树立”与“竖立”

“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2.“学历”与“学力”

“学历”一般指(在校)学习的经历,如“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

“学力”一般指学习所达到的程度。如可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

3.“授权”与“受权”

这是一组相对的词汇,其差别在于“授权”意为给予,“受权”意为接受。两者若用错,会闹出笑话。如: “人大常委会授权新华社播发这部法律”,是“人大常委会给予新华社播发这部法律之权”的意思。而“新华社受权播发这部法律”则是“新华社拉受了播发这部法律之权”的意思。新华社播发稿件挂栏目时统一使用“人大常委会授权发布”,绝对不能用“受权发布”。而稿件正文常常使用“新华社×日受权播发某某法律文件”等用法。

《福利:关注头条号“老笔谈”,然后发私信“会员”二字给我,领取近100000篇1亿字的公文写作素材和经典范文(不会发私信的请百度)

4.“诬蔑”与“污蔑”

“诬”从“言”,指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如“造谣诬蔑”。

“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污辱性的言语”。

5.“通信”与“通讯”

不论采用何种手段传递信息,都叫“通信”。而“通讯”的意思:第一,是指利用电码传递消息,如“通讯社”“通讯网”;第二,“通讯”是相对于“消息”的指一种新闻体裁,可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报道。

“通讯员”指报刊、电台等约请为其经常写作新闻报道的非专业人员;而“通信员”指部队、机关中传送公文信件的人员。二者不可混用!

6.“竿”、“杆”、“秆”

“竿”“杆”“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现在多用塑料来做,但仍沿用“竿”字。 “杆”是指细长的棍状物。如旗杆、电线杆。“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7.“青”与“轻”

这两字主要在书写“青年”和“年轻”时较易用混乱。“年轻力壮”“年轻人”中的“轻”不要用“青”;“青年”“青春”“年青有为”中的“青”不要用“轻”。

8.“憾” 与“撼”

“憾” 与“撼”。 “憾”从“心”,是指失望、不满足。最常用的如“遗憾”、“缺憾”。

“撼”从“手”,有动感、摇动状。如“撼动”、“摇撼”。须注意的是,“震撼天地”不要写作“震憾天地”。而“震撼人心”,不要因为与“人心”有关就写成“震憾人心”。

9.“气”与“汽”

凡与自然状态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液体变成气体叫“汽化”,不能写作“气化”。“气化”是中医学的专门术语,指人体三焦之气的运行变化。

“蒸汽”指水蒸气,“蒸气”指的是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如“水蒸气”。“暖气”指把蒸汽或热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建筑物内的散热器中,散出热气,使室温增高。“汽暖”则是指上述供暖方式。把煤气压缩成液体,称“液化气”;“汽水”“汽酒”却用“汽”。这几种情形,并不合字的本义,是人们使用中约定俗成的

10.“即”与“既”

“即”与“既”。两字容易混用,要细加区别。“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发”;“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如“既成事实”“既然如此”“既往不咎”和“既得利益”。也是连接词,如“既高且大”、“既聪明又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