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熄灯,让候鸟安全回家(主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候鸟安全检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候鸟安全检查
原标题:熄灯,让候鸟安全回家(主题)
静谧的夜空与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壤一样具有保护价值(引题)
赵晓展
又到候鸟迁徙的季节。在北半球,大地回暖,候鸟离开越冬地,北飞回到繁殖地。
5月14日是2022年第一个“世界候鸟日”,今年的主题“熄灯,让候鸟安全回家”聚焦光污染,提醒人们关注光污染对候鸟的影响。
一
据悉,世界候鸟日诞生于2006年,最初定于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六。2018年,世界候鸟日增加至一年两个日期,即每年五月和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专家指出,这其实与候鸟迁徙的规律更为吻合。因为候鸟一年中要进行两次方向相反的迁徙过程,而每一次迁徙过程,都是一次漫长而充满考验的旅途。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看来,鸟类是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状况和趋势的最准确表征之一。许多重要的鸟类栖息地,生长着众多濒危动植物种,在每年循环往复的迁徙过程中,候鸟穿越从冻土地带至热带的广泛地区,通过保护候鸟和它们的生存环境,人类就能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迁徙长路漫漫,旅途极尽艰辛。
这些鸟类平日栖息在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迁徙时则不得不穿越城市。不少鸟类为了躲避日间出没的猛禽等天敌,往往选择夜间飞行。
在研究者看来,候鸟特别容易受到光污染,许多夜间迁徙的鸟类,如鸭子、鹅、鸻、海燕和各种鸣禽,都极易受到光污染的影响。海燕和海鸥等海鸟,在陆地和船上也会因为人造光源而陷入危险境地。
有研究显示,光污染对动物的影响非常大。受光污染影响,草地等开放环境中的鸟类会比正常情况提前一个月开始筑巢,封闭林地环境中的鸟类会提前18天开始筑巢,光污染还使得封闭栖息地的鸟类的窝卵数增加16%左右。
二
明亮的灯光,点亮城市的夜空,彰显现代生活的繁华,也藏着不易察觉的污染。
所谓光污染,是20世纪30年代由国际天文界提出的。最初是因为城市室外照明对天文观测造成负面影响,也被称为“噪光污染”“光害”“光干扰”等,是范围最广的污染形式之一,却极易被忽视。
对于光污染,最为人知的定义是指“改变生态系统中光和暗的自然模式的人造光”。
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属于物理污染,给人们正常活动造成负面影响,破坏生态环境并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目前,全球夜间使用人造光的情况越来越多。卫星监测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人工照明的户外面积每年增长2.2%。根据2021年的一项最新研究,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大。
今天,超过8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明亮的天空”下,在欧洲和北美,这个数字接近99%。照明的增加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并对包括许多候鸟物种在内的野生动物造成了影响。
而在世界各个城市中,繁华度越高,夜晚就越亮,“不夜城”破坏了昼夜模式,改变了自然环境的微妙平衡。
对人类而言,这种“人工白昼”不仅危害视力,还会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身体功能的昼夜规律发生紊乱,扰乱机体“生物钟”。
而对动物生殖周期和候鸟迁徙活动来说,则对其正常繁衍带来了严重威胁,用光源来判断方位的动物会因此迷失方向,用波长来判断温度的植物也会迷失季节。
研究表明,平均每年有400万只鸟因把高楼灯光误当成星光,或撞上而亡,或力竭而死;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靠近街灯的树木枯萎得更快。
三
2022年第一个“世界候鸟日”的主题,就是要提高人们对光污染问题及其对候鸟的负面影响的认识,呼吁采取更广泛的行动,以减少光污染。
在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执行秘书长艾米·弗兰克尔看来,静谧的夜空与清洁的水、空气和土壤一样具有保护价值。
国际社会也在努力减少人造光对迁徙物种的影响。
2020年2月,《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野生动物光污染准则”的决议,批准涉及海龟、海鸟和候鸟的光污染指南。
目前,各方正在制定以迁徙陆鸟和蝙蝠为重点的新指南,并将于2023年CMS第14届缔约方大会上提交讨论。
不仅如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采取措施,比如,在春季和秋季鸟类迁徙时段,调暗建筑灯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针对日趋严重的光污染问题,修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明确光污染的法律定义,规定预防、控制、治理光污染的相关法律条款,并出台了照明设施或景观灯的管理规定。
对于公众而言,应该正确认识光污染的危害,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光污染环境中;生活中保留必需的照明,选用光线稳定且柔和的灯具,既节约能源也避免鸟类在迁徙途中被灯光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