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在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正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中国的投资机构,在新的发展进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在当前格局下面临哪些挑战?

2022年9月7-8日,由FOFWEEKLY、厦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建发集团、金圆集团、厦门国际银行联合主办,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厦门市国资委、厦门市会议展览局支持的「第四届中国母基金峰会暨第三届鹭江创投论坛」在厦门香格里拉大酒店圆满举办。峰会携手知名母基金与机构LP、产业集团再次齐聚厦门,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与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共同开启大国周期下的资本变革。

峰会现场,红杉中国合伙人浦晓燕,中国建设银行建信股权公司首席投资官李瑞,盛世投资CEO、江苏盛世聚鑫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洋,元禾辰坤高级合伙人王吉鹏围绕《投资中的全球责任》进行了讨论。

发言嘉宾从各自机构角度出发,阐述对投资使命的认识。嘉宾们坦言:已经将ESG理念纳入遴选GP的重要指标中去。在当前行业周期下,创新发展成为机构间的共识,而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则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是未来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追求创新也是未来竞争力的有力体现。

投资机构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投资机构的时代使命)(1)

以下为超级圆桌实录,由FOFWEEKLY精编整理,有删减:

责任投资的使命

浦晓燕:今天我们讨论的议题是投资中的全球责任,这是一个宏大的题目,我们可以拆解成为两个议题来讨论:一个是基于ESG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一个是基于经济与社会进步企业责任的议题。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推动下,私募股权投资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科技创新、提升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私募股权投资也必定被赋予并且肩负着不同的和更大的任务和使命。

说到投资和资本,基于我们这个行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推动和对于实体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投入,我更喜欢称我们为创新资本或者创新投资。按着这个思路,抛出一个哲学意味的问题:我们的投资使命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们作为创新资本的使命是什么?

王吉鹏:我是元禾辰坤的合伙人王吉鹏。元禾辰坤从2006年开始做母基金投资,算是国内第一家市场化的母基金团队。截至目前,已经投了150多支基金、3000多个项目。

过往16年,形势不断变化。长期来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投资主线。尤其是这两年,我们特别强调投资于数据、科技为驱动的产业升级,也会投资医疗健康,投资让人民的消费更“多快好省”的to C赛道。

从元禾辰坤自身来说,我们的使命是「发掘扶持陪伴中国最优秀的股权投资管理团队」。我们投了很多基金管理人,陪伴他们的成长,也伴随他们的被投公司一起成长,见证了中国股权投资的发展。

张洋:我是盛世投资的张洋。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第一是投资机构一以贯之的责任和职责。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现,盛世投资作为股权投资行业的一员,目前资产管理规模超一千亿元,投资了400余支基金,覆盖了将近6000个项目。我们在募投管退几个环节有没有实现更高的组织效率,有没有用前瞻性眼光挖掘出在未来科技和未来美好生活中应该被赋能的企业家,这些可能是不断提升我们自身能力与组织效率,在投资的过程中提供价值的关键,实际上也是股权投资行业的使命与职责。

第二,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在讲ESG投资、责任投资,讲利益相关方、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股权投资人也肩负着探索新的利益分配模式和塑造新的经济格局的使命。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不断用ESG的标准去规范投资理念,比如去协调员工跟老板之间的关系,投资人跟实控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本质上都是在探索新经济格局下的全新发展理念。

我们面向的是最前沿的模式,最前沿的科技和最创新的产品与企业,我们也应该肩负着探索与各利益相关方和谐共赢的使命和责任,进一步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李瑞:我是来自中国建设银行建信股权公司的李瑞。建信股权公司是中国建设银行的核心投资平台,也是全行唯一以私募股权投资为主业的一级子公司,由总行党委直接管理。同时,我们也根据总行的统一部署,代表建设银行受托管理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以及多支国家地方战略性产业基金。

今天讲到ESG或责任投资,作为国有大行的核心投资平台,战略性的要求包括机构以及所在平台承担相应使命,是非常必要的。

从我们的投资实践来看,这种使命感,包括通过投资、金融手段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我想强调一下我们对使命感的理解,作为国有金融机构的投资平台,一定要服务国家战略,要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

同时作为国有大行功能性的子公司,全行的核心投资平台,要明确地策应或者是支持建设银行的发展战略。因为国有大行自身的发展战略其实就是对国家战略、国家要求的落地和体现,所以一定要策应全行的发展战略,去思考践行以股权投资等手段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LP视角下的社会责任

浦晓燕:谢谢三位发言人,他们从各自的机构的角度阐述了对投资使命的认识。ESG责任都已纳入到了他们的决策体系当中,成为他们遴选GP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投资实践过程中,大家如何平衡发展、寻求超额回报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既要还要”吗?另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西方世界不同,我们实践中的ESG的标准是不是应该具有中国特色?

王吉鹏:ESG是这两年非常火的话题,我第一次了解ESG是在2009年,当时印象很深刻。

这几年,很多投资机构包括我们自己也开始做ESG。去年,我们与第三方机构开展ESG流程设立,在母基金投资子基金、直投项目的过程中纳入ESG标准,在筛选项目、尽职调查、投资决策等工作中进行ESG研究与评估,并成立专门的投委会,也有相应的ESG报告。

在全球ESG投资热潮中,中国ESG投资的接受度的增长有目共睹。从我们的角度来讲,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监管体系将加速建设,中国ESG投资将进入更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会带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也会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我相信行业也会进行交流探讨,如何去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ESG流程。

在双碳政策出台下,我们也会肩负起双碳使命,在兼顾ESG与为投资人创造更好的回报这一目标上达成一致。

张洋:盛世投资一直非常重视ESG相关议题。在中国双碳目标提出来以后不久,我们也提出了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活动的碳中和目标。对内方面,公司运营有相关的ESG行动指南,我们成立了ESG管理专委会,也设有可持续发展官。在日常的内部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强风控、投后、人力资源等体系建设,并落实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福祉、提高组织效率,也积极鼓励和引导日常的节能减排等等。对外方面,我们发挥自身投资机构的功能,设立了有中国特色的ESG管理指标,融入到募投管退全流程中,包括对子基金和项目的投资、合规管理、信息披露、环境改善、价值创造等方面设计了各种指标。在投资的时候,我们专设了ESG投资委员会,平行于投委会,他们会就ESG相关情况和管理机制发表意见和提出相关要求。

同时,我们也不断积极参与行业内的相关活动,进行ESG能力建设与生态打造。

在中国,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ESG标准不能用某个单纯的指标机械套入。ESG本身是一个策略,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只要不忘记初心,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础上,自然就会走出一条科学并行之有效的ESG之路。

李瑞:谈到ESG投资实践,首先我们作为建行的投资平台,每年都会在资本市场披露和发布建设银行整体的ESG报告。它的覆盖面远超私募股权业务,更多是从商业银行和综合金融的角度报告。

结合中国自身进行ESG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自身的商业环境以及监管环境,早已有不同程度的关切和要求。当然它可能是分布在不同的监管体系、不同的行业要求中。现在ESG以一种更全面、更完整的体系呈现出来,大家再应用,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梳理和应对风险点。

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相辅相成

浦晓燕:下面让我们从关注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责任,回到投资本身。私募股权行业原来是一个很小众的行业,今天已经发展成了资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家都理解今年是练内功、帮助企业打磨生存技能的一年。作为亲历和穿越过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周期的投资人,大家怎么看私募股权行业在现阶段和在未来的作用和定位?如何演化?另外需要什么样的扶持和引导?

此外我也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企业性质以及投资方向讲讲对于创新的理解。

此前,模式创新阶段吸引了大量投资,现在更多的资金转向了硬科技等。是否模式创新的企业弱于硬科技企业呢?模式创新对于今天硬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于创新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有着怎样的意义?随着中国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职业以及人才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觉得这是很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

王吉鹏:在我看来,模式创新不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一定是建立在一些科技突破性创新的基础上的。基于技术创新的前提,才会产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应用场景,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做母基金投资已经有十六年,这期间,我们投资的基金和企业所形成的资产管理规模在不断发展放大,行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某种程度上有更大的能力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已经有很大体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股权投资还是缺少长期股权投资资金。如今越来越多政府的政府引导基金出资,GP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需要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融合LP的诉求投资当地企业。

我觉得,在前行中问题都会被解决。本身母基金一方面连接政府端、大资金端;另一方面连接产业,促进产业不断迭代,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并深度挖掘GP,使两者更好的融合,也支持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张洋:从几个层面说,第一个讲的模式、科技创新,就好像是在问CEO觉得销售部重要还是研发部重要,我的回答是都重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策略。当下,基于外部环境和内部高质量发展的自身需求,科技研发方面需要资本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源。阶段性来看,我认为科技投入仍是当下重要任务。从本质上说,两方面都重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个,我们肩负什么样的使命呢?未来行业的发展要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中,责任投资听起来好像是义务,但也是共识。高质量发展或者说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新时代的主题,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为之创造价值的任务。我们的股权投资行业也不例外,我们要不断思考贡献什么样的价值,才能够为我们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主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的期待也跟王总一样,在于长期资本形成机制。国家早就提出来长期发展中需要长期资本的配合,但在微观层面很多具体机制的形成要追赶的路程还有很长,希望能够尽快出现促进长期资本形成的机制。

李瑞:呼应您提到的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我们的实践,包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理解,我觉得这两个事情不是一个平行线,甚至说可能互为因果。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技术驱动的模式创新如何持续,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催生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所以不是平行线,甚至可能会相互融合,相互依存。

无论是模式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里面共通的都是创新二字,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无论是一万多家还是多少家,如果大家做调研的话,每家机构都会同意或认同未来投资的主旋律是创新。至于说是模式创新还是科技创新,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论。

从挑战上来讲,我们投了几十家GP,感觉今年大家的投资信心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体来说,我国经济发展韧性非常强,对长期要抱有信心。

几位嘉宾也提到了挑战,一方面,能够支持创新企业发展的长期资本相对匮乏,尤其是耐心的钱、无条件的钱;还有一个挑战是退出,尤其是当下境外资本市场的政策,甚至受一些地缘政治的影响,短期甚至中期可能都会有重大的挑战。

对一级市场来讲,尤其是母基金,未来必然会面对退出或流动性的问题。大家也都在积极呼吁能不能进一步放宽或者有更多样化的退出渠道,从而使大家作为长期资本更有信心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市场投资活动中来。

此外,投后管理在股权投资业务实践中显得愈发重要,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三分投七分管。投资机构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加强投后管理的体系化建设,这样整体能力才全面,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浦晓燕:过去十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目前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优质的技术人才的储备,同时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的土壤和创新创业的文化。我们的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引领着市场化的GP沿着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投资布局,更好地服务于科技立国的方针。

以险资为代表的长期资本的形成和对于私募股权行业持续不断的投入,包括监管政策的倾斜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最后感谢大家非常精彩的分享,我们这个环节是始于责任落于创新,以更有责任更可持续的方式去创新,带动中国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