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就记录有一则三国时代的外交故事,说匈奴使节来觐见曹操,曹操怕自己形象不佳,“不足雄远国”,就找了手下一个高富帅叫崔季珪的人扮演自己,曹操则“自捉刀立床头”,扮“御前一品带刀侍卫”。觐见完毕之后,曹操居然还派间谍去打探匈奴使节,问:“今天......咱魏王表演,哦不,是表现如何啊?”匈奴使节目光犀利地撂下了一句千古佳话:“魏王雅望非常。然鹅,——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

“床头捉刀人”就典出于此。虽然故事结尾是“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但也曲折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三国虽然是汉家分裂时期,但万邦依旧来朝,因为汉家文明之火和英雄辈出的故事影响深远、无远弗届也。

历史来看,三国的鼎立反而为这一时期造就了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国内谁也干不过谁,不如把目光多向外看看,这就严重有别于后世闭关锁国的猥琐发育。由此魏蜀吴都争相在三方以外的大外交上做了一些传世的努力......

所以本文所说的大外交,专指三方势力外的外交。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2)

1、曹魏的大外交

匈奴:

曹操是第一个以帝王姿态对域外玩扩张的人。公元206年拿下并州,曹操不仅肃清了袁绍余部,还使得南匈奴归心。此前匈奴已被强汉打成了漠南漠北两部,而前来归附的南匈奴就被散置于并州(今山西内蒙)一带,曹操顺势分化南匈奴为五部之治,其结果是匈奴作为一个独立民族逐渐消亡于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长河。

顺便说,名动天下的蔡文姬和她的胡笳十八拍归汉就发生在这个时段,正是曹操的外交成果之一。(今天看,文姬归汉甚至是海外营救第一例)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3)

乌桓与鲜卑:

而公元207年曹操深入辽地的北征,白狼山一战不仅降服了盛极一时的乌桓,让乌桓走向汉化,也给鲜卑带去了汉化的种子(否则五胡乱华可能会更惨烈)。同时曹操还敲山震虎,收服了盘踞辽东已经第二代的公孙康。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4)

高句丽:

公孙康不仅接受了曹操的封侯,还把曹家假汉的封疆大吏演绎到了极致。他在先人吞并汉四郡的基础上,继续“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威行海外”,甚至“右折燕齐,左震扶桑,輮轹沙漠”。将触手伸向了东北亚远端。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5)

三国时期辽东态势图

朝鲜:

“朝鲜自古以来......”,但是汉末朝鲜南部的韩濊茁壮发展,反而威胁到了乐浪郡。当时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南半岛,郡官约束不住。于是,公孙康把乐浪郡的荒地分出来设为“带方郡”(今朝鲜京畿道、忠清道范围),派手下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209年)。

注意这里仅仅是“流民”哦就把韩人赶回去了半岛的海边。其结果是“是后倭、韩遂属带方”。也就是说公孙康不仅征战到了朝鲜半岛的南部,让韩国做了属国,而且声望远播于倭国而去了!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6)

汉四郡图

日本: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文明前阶的巫觋(xi)文化时期,而且还是数十小国互相混战的乱世。

靠跳大神治国的卑弥呼女王(名字好像好熟呵)听说已经消失了的大汉帝国又重现了,激动得立即派出了使臣,渡海经朝鲜接洽到了公孙家,其后廿多年后又千辛万苦最终觐见到了曹魏朝廷(景初三年,239年)。并被曹操的孙子(曹叡)亲切地封为“亲魏倭王”并赐予金印(淘系的亲字就是这里来的吧)。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7)

据史料记载,爱美的亲魏倭王卑弥呼,首航仅用几匹布就换取了天朝上国的一百枚铜镜回去臭美,后于243年又再度向魏派遣使节,这次才考虑到了民生问题,请走了大量丝绸与农耕工具。

——幸亏碰到即使分裂仍以天下为己任的“后汉国”,卑弥呼女王其人,和她的名为邪马台国的国家,才被记载进了人类的史料,得以青史留名。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8)

卑弥呼形象

甚至后世数百年日本人关于她是否真实存在所产生的争议也才有了值得争议的依据。(虽然至今日本人宁愿相信其国史开端于神话,但邪马台国的出土文物竟然也是不舍得撒手的!)

河西诸羌:

曹操在世时还讨平了西域凉州的(甘肃,河西走廊),河西诸羌纷纷归附。曹操承汉制继续设立西域长史府,内稳民心,外结邦交,为隋唐西域都护府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到了曹丕一代,“黄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是后西域复通”。(《三国志》)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9)

三国时期割据态势图

中西亚诸国、甚至罗马:

丝绸之路得以恢复后,中亚、西亚诸国如康居、大宛、大月氏、波斯(伊朗)、甚至远至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也陆续恢复了与中土的外交往来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三国志》就记录有:魏明帝太和三年(226年),大月氏贵霜王朝遣使来洛阳,也被曹操的孙子赠与了“亲魏大月氏王”的名誉称号。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0)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1)

2、孙吴的大外交

如果说曹魏的外交恰好恢复的是一条“古已有之”的陆上丝绸之路,那么孙吴的大外交则堪称开辟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实际孙吴的海上外交其精彩程度和历史价值不遑多让。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2)

江浙至辽东航线:

孙吴的海船曾从建业(今南京)出发,多次大规模北航辽东,历史性地开辟了江浙至辽东的沿海航线。

自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开始,吴船就开航于辽东,主要泊在旅顺口与东北诸族“互市”,以东吴的国宝丝绸布匹去换取东北的骏马。西晋文豪孙楚将之表述为“乘桴沧海,交酬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马延于吴会。”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3)

吴国海船想象图

实际这条航线对于后世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南北分裂时代的外交贸易同样功德无量!

公元233年,东吴贺达等率兵一万,航海到辽东与高句丽建交,并赐高句丽单于封号。后又与公孙渊建交未果。公元234年公孙渊称王被曹魏袭灭,吴国的水师报复了前来接收旅顺的曹魏军队,依依不舍地终止了航线。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4)

孙吴海上活动线路示意

首航台湾:

因为秦代离三国还不算久远,传说秦始皇曾遣方士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还是热乎的,“他们”止于“亶洲”而不还。而关于“亶洲”其事,三国时期的东吴更有许多“坊间传说”来佐证,说的是“那里”有数万人家,洲上人民,时有至会稽(今苏州)来买布的,而会稽的人出海,偶尔也有遭风漂流到亶洲的!

这还得了!孙权于是迫不及待地“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战船百舸)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然鹅“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5)

此时正是孙权称帝的第二年(公元230年)。急于成就帝业的孙权目标很明确,就是拓展外交,开疆拓土,收揽人口扩充军队。

可惜亶洲没有找到,卫温和诸葛直在海上航行数月后却意外地到达了夷洲即今台湾,这就是“台湾自古以来”的绝对依据!(按今天的看法,当时的指南针肯定还不行,航线偏向严重呵,不然日本也就“自古以来”哈哈哈了!)

不过台湾就台湾吧,将就一下勉为其难也拿下好了!经过一番“代差战争”的“降维打击”之后,卫温和诸葛直就代表吴国统治了台湾一年。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6)

古代台湾手绘图

1800年前台湾的模样,据随行的丹阳太守沈莹在其《临海水土志》中这样描述:“夷州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看起来还是让人心旌摇荡的嘞!

但可惜实在此地当时蛮荒落后(石器时代)、条件恶劣、蚊叮虫咬、疾病肆虐,吴军那一万人病死大半,即使高山妹子再漂亮穿得再少也顶不住了啦,于是吴军不得不忍痛撤离并回吴国复命而去。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7)

阿里山风光

据史料,吴军撤离时,依依不舍的高山族多达数千人自愿跟随船队回大陆,此乃台海通航第一辈也。

首航台湾确实是“入不敷出”的使命,完全达不到东吴大帝的期望,搞回来的高山族数千人还穿得少,得费吴国的衣服!所以中土首航台湾第一人“卫温和诸葛直”被孙权认为“违诏无功”给砍了头。

收编海南岛:

赤乌五年(242年),雄张海外的心未冷,长寿大帝孙权再派大型船队,由聂友和陆凯带兵三万,远航到达珠崖、譫耳(海南岛)等地。此地本属交州士燮,公元226年孙权灭士家之后已将其囫囵纳入版图,此刻正式收编来了。

首航南洋,远及欧洲:

海南岛之后,扶南(今柬埔寨)之主范旃遣使朝贡。孙权欣然笑纳之后派遣朱应、康泰出使南洋诸国(赤乌六年十二月,243年),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当时北方属孙权)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其行迹甚至远至印度半岛(天竺,后世神僧菩提达摩就从这里来)。如《梁书》、《南史》等记载,东吴时的邦交“近者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大体自东南亚居然一直到欧洲、非洲,都已经与东吴有了往来!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8)

此为吴国与西晋争夺交州地图

也就是说,中国开启“大航海时代”远比“郑和下西洋”要早得多。

《南史》卷七十八《南海诸国传序》的记载,朱应、康泰的出使,“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这个“百数十国”反映了当时东吴外交和外贸的繁盛,是远超前代及魏蜀的。

当时不仅东南亚使臣,甚至大秦(罗马帝国)商人也通过海路到达吴都建业。孙吴的海上外交,也为后世的蓝海各种交往创造了良好的基业。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19)

3、小结

汉代外交已经“临西海而望大秦(罗马)”,到达“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的高度。

到了三国虽然是分裂乱世,但却意外因为“主公英明”而变成了一个英雄的时代,所以汉家的大势得到了相当的继承的,这是一个不小的意外。以至于还开启了后世更加辉煌的盛唐外交。

汉代有一句战斗口号叫“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到了三国改成“亲三国者,虽远必至”似乎非常贴切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征,也贴合了时势的变迁。

三国时期的外交(令人意外的三国大外交)(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