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有什么用?一二年级是很有用的,能认字、写字,还能通过文字了解一些超越周边环境的人和事;三四年级也挺有用,能写话、写短文了可是,慢慢地,越往后面学,似乎越没用了这是人们对语文学习的基本感觉,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学好语文有什么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学好语文有什么用(学语文有什么用)

学好语文有什么用

学语文有什么用?一二年级是很有用的,能认字、写字,还能通过文字了解一些超越周边环境的人和事;三四年级也挺有用,能写话、写短文了。可是,慢慢地,越往后面学,似乎越没用了。这是人们对语文学习的基本感觉。

一、语文课程的三重价值

学语文有什么用?实际上是课程经典问题“什么知识最有用”的语文命题。对这一问题的最初回答是科学知识最有用。可是语文课程却不是科学知识,恰恰相反更偏重人文知识。

尽管如此,语文课程有没有科学知识的成分呢?这些科学知识能不能转化为技术为人所用呢?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语言、文字文章,还是文学文化,都是源于生活的,换句话说是有事实根据的。语文所依据的事实包括生活事实、历史事实和科学事实,它们都是语文课程的科学成分。在事实基础上,不管是单纯描述事实,还是描述超越生活实际的人类思想,语言文字刻画得更精准,就越科学。因此,学习语文不仅要认识事实或体察人类思想,更要学习如何精准地理解、描述事、情和思。

通过语文认识、理解世界,是语文的科学价值,借助语言文字反思世界的结构和运行规则,是语文的人文价值,借助语言描述、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结果,是语文的工具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统一,学语文的用途才能最大化。

科学价值是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语文回应;人文价值是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语文回应(我的知识最有价值);工具价值是对“知识如何发挥最大价值”的语文回应。从主客二元认识论,到交互作用,再到建构实在、实践论,是语文课三重价值的不同哲学基础。

二、学语文重在过程:从“有什么用”到“有什么意义”

学语文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是实践论指引下的问题,但它不仅在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实践价值,也在问语文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

工具价值的内涵是语言运用的问题,表现为写作、表达与交流等技能;这方面,语文课程只停留在写字、写话层面,对于语言的精准、高效运用强调得还远远不够。科学价值的内涵是语言建构、文化理解的问题,表现为阅读和解读的准确性;这部分看似重视,但过于注重精读和教读的准确性,忽视了自读的准确性训练;对语文课程人文价值的内涵认识和实践偏差,是最关键的。语文人文价值的核心是激发起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而不是现在所突出的人文主题灌输。思考是核心,阅读是前提,反思是借助阅读材料对自身生活方式的思考,是高阶思维,写作与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实践。读思达,可以精炼地来概括语文的三重价值。

“学语文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显性的答案是提高写作、表达与交流能力。然而,写作是复杂问题解决,认知负荷很高。写作必然涉及学生的思考和阅读能力。思考不仅需要生活素材和阅读所积累的原料,也需要好的问题驱动,更需要思维方法的支持。缺乏这些支撑因素,再有用的语文,也难以持续。若要促进语文的有用性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语文的易用性。不仅关注语文有用性的结果,也要关注语文学习过程,问题就得变换为“学语文有什么意义”。语文学习的问题焦点从工具价值转换成人文价值,用有趣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思考,用情思驱动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寻求语言文字表达的模因,形成语文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