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喜欢梅花的(谁又能不喜欢呢)。

有人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诗词中,提到梅花的就有三分之一,但全词句句写梅,又在每句都包含词人自己的,是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

爱上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爱唐宋词年年雪里)(1)

(梅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全词都写梅花,也句句都写自己的人生。词意分成三层,层层都是词人的生活,少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漂零,层层叠叠,依次展现——

爱上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爱唐宋词年年雪里)(2)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当然是写词人的少年时期:小时候,每到下雪时节,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之中。这是直抒胸臆,也是对过往的美好记忆的白描。李清照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平顺,她过的是贵家千金的生活,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少年欢乐,是“沈醉不知归路”富贵奢靡,是“应是绿肥红瘦”的少女闲愁。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后来,这是到了中年时,此时的词人再来赏梅,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不经意之间,泪水已沾满了衣裳。挼,读ruó,本义是揉搓。其实就是把梅枝拿在手里把玩,这两句写词人中年赏梅的情景。

爱上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爱唐宋词年年雪里)(3)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赵明诚也是个纯粹的文人,两人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只是好景不长,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她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为官。其后六七年间,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词人就开始了长年的屏游乡居的生活。

总之,生活状态远不如前了,尝尽颠沛流离的词人再次拿起梅花,思索再三,品味人生,可不就只能“赢得满衣清泪”,这是“五味杂陈”的泪,不过仍然只是个人的离别相思,只是人情冷暖的“清泪”。

爱上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爱唐宋词年年雪里)(4)

(春日的美人梅)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下阙转写当下。到了晚年,南渡之后,词人已饱尝了背井离乡的苦难,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四处奔波。生活的折磨、人情世道的摧残已经使她憔悴苍老、两鬓花白。又到赏梅时节,再来赏梅,词人却只能一个人住在偏远的地方(天涯),两鬓斑白的她已经顾不得眼前的梅花,她心底里不由自主地回望人生,她不由得悲从衷来,伤怀不已,伤怀自己青春不在,也伤怀家国不幸。

爱上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爱唐宋词年年雪里)(5)

(寒日里的白梅)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对人生的感叹,词人并没有真抒胸臆,慨叹人生。她依然借梅花起兴。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再也看不见它的绚烂了,或许在她的心底,不得不拿花自喻,人生的风雨,已摧残得她如风中的梅花,这里的风,自然不单指自然界的“风”,还指政治风云的“风”。

词人写风霜摧迫下的梅花,写得早已不单单是梅花,她对梅叹息的不仅是自己,还有风雨飘零的家国。或许她在暗想:我自己,可不就是风中之梅,梅花的盛放时节过去了,自己的青春、大宋朝的鼎盛……所有的美好时光都过去了,风雨摧残着梅花,可不就是摧残着自己。

爱上古诗采莲曲唐王昌龄(爱唐宋词年年雪里)(6)

(寒雨中的蜡梅)

从赏梅而醉到对梅落泪,再到最后的无心赏梅,写的不是梅,是词人的三个人生阶段。词人以花喻人,以昔衬今,在三个阶段的对比之中,她的飘零沦落,她的衰老孤苦,以及她的饱经磨难而积淀成的沉郁忧愤,全部都寄寓在对梅花的描摹之中。

全词都是写梅,却也全词都是写自己的人生,词中传达的感情是真情,是绝无隔膜的真情。或许,这才是李清照词打动人的地方。

(【爱唐宋词】之59,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