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大病初愈后写下的,这几句描写的就是她身体好转之后的一些日常活动场景:她心情闲适的时候就靠在枕头上读一会儿书,读书读得累了,就在院子里悠闲地散一会儿步,而最让词人感到欣慰的,是院子里开放的桂花(木犀花)。

在词人眼中,这桂花是如此多情,就好像懂得她的心事一样,深沉含蓄的、形影不离地陪伴着词人。这几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清照对桂花的喜爱,因为喜欢,她才在院子里种下了这棵桂花树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她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她还撰写了一篇词学著作《词论》,其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创作理论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清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自少女时代便有诗名。李清照心性恪纯,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的事物,尤其对花卉情有独钟,这得益于李格非的言传身教与家风的熏陶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李格非不光是一位文学家,他对花卉也很有研究。李格非有一本花卉专著《洛阳名园记》,书中对花卉的栽培品鉴都有详细阐述。他的家中也栽培了很多名花异草,随处可见的花草,四时常新的花卉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李清照在家中不光接受文学的教育,还对花卉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很懂得对花的欣赏品鉴。可以说,李清照她从情窦初开的“嗅青梅”的少女,到与赵明诚牵手走进婚姻殿堂,再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孤独老人,她的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3)

她的一首首词作中,花的身影、花的形色、花的芬芳都随处可见。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柔婉的情感,将自己的人生感触融进花中,寄托在自己的词中。花开花落、花飞花谢都是其情感经历、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词中的花,反映了位于她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受。她对花的描写,是自己真情的流露和展示,是对青春、爱情和人生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4)

李清照少女时代,是《如梦令》中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是她与荷花为伴的天真烂漫,嬉戏藕花深处的快乐时光;《减字木兰花》中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时的旖旎传情

也是《渔家傲》中“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那是她与赵明诚赏梅品酒,琴瑟和鸣的美好爱情的写照;当风雨过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庭院中开放的海棠花在风雨过后是否安然无恙,那一声声急切的问候寄寓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5)

当与丈夫赵明诚聚少离多,在等待中饱受相思之苦的时候,李清照则以花自喻,那是《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他晚年飘零寓居时,那是《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词作以花喻人,借花抒发情感,风雨过后的满地黄花(菊花),又是词人凄凉惨淡境况的写照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6)

李清照细致地品鉴她所看到的花卉,她的身心沉醉在花的世界,她以全部身心去关爱花,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去感受花,所以她笔下的花才会如此富有情趣、如此富有人生哲理。李清照对花的描写,是她情感的再现,也是她人生的书写。

在李清照的诸多与花有关的词作中,这首《满庭芳》可以说是真切地体现了这一点,词作写的是花期接近尾声的梅花,也就是残梅。可贵的是,不耐风揉的残梅,仍风雅依然、韵胜于形,当是从外美走向内美的一个过程。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7)

词人将自身形象寄予在梅残影疏却不改风流的梅花身上:梅花虽然难以避免随风飘落的命运,梅花也会因为失去白雪的映衬而香消色褪,但因梅花浓香彻骨,暗香疏影,丽姿绰约,即使落花扫去,也仍然会留下它的香气和情韵

弱不禁风的梅花,这本性不移的梅花,正是风雅依然、韵胜于形的人到中年的李清照自我形象的写照。李清照《满庭芳》原词如下: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8)

这首词是李清照多首咏梅词中的其中一篇,词人借梅花清瘦高雅的形象,描写个人情思,抒发个人感想,堪称咏物词中的佳作

开篇三句“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是词人对居所内部环境的描写,大意是说:阁楼里是如此的惬意,美好的春光好像都汇聚到了这里,那就自然不用将窗帘拉开,迎接窗外的春光了,因为春光早已来到了室内。

词人闲庭信步地走在阳光坐过的画廊里,这里没有人打扰,也没有其他人与她分享阳光,她才发现这里非常深幽静谧。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9)

词人描写的这个阁楼就是她的居所,是她平时读书、休息的场所。在这个春光漏泄的明媚日子里,词人有的是闲情逸致。她有大把的时间与春光来一场亲密的接触,在这个幽深静谧的阁楼里,她可以随心所欲地挥霍这奢侈的春光

在这三句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词人对文字的推敲。李清照在《词论》里写道:“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0)

她对词的音乐性拿捏是很到位的,他很清楚好的词作不仅要有优美的词章,还要有协婉的韵律,唱出来要好听。所以词人在对闺房居室和阳光的描写中,用了“藏”与“锁”两个字,这两个字不仅互文见义,而且朗朗上口,即使读来都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

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春天,被锁藏在这闲静舒适、温馨的画堂内,这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啊。这里还有一个建筑装修常识需要说一下,宋代上流人家的居家装修风格,流行将内室与厅堂相连,内室也就是卧室,厅堂的屏风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也叫画堂或者画廊。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1)

因为春光和白昼都被锁藏在了画堂之中,所以词人一时没有察觉到。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或许就是苏轼所说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那种感觉吧。

词人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她本来就身处居所之内,阳光的照射,日影的移动,时间的流逝都在她的身边一点点地变化着,她不用刻意去注意这些。反倒是通过这样的描写,将画堂的幽深静谧与词人享受这幽深静谧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2)

接下来两句“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大意是说:卧室里的熏香烧尽了,日影移上窗帘了,词人这才惊觉,原来已是黄昏时分,才发现黄昏将近。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白天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窗帘则是对时间的侧面描写,表明已经到了黄昏时分。

宋代,人们又有熏香的习惯,爱好风雅的人还亲自参与制香。李清照父亲的好朋友黄庭坚就是一位制香高手,黄庭坚在《制婴香方帖》中就记载了一种熏香的制作方法:“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3)

黄庭坚·《制婴香方帖》

而且熏香被当时的上流人士中很流行,是四时应景的雅事之一,《梦梁录》就记载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

从词人对小阁、闲窗、画堂、篆香、窗帘等家居装修风格和物品陈设的描写中,不难看出,李清照安闲的生活状态和有品位的生活情调

接下来的“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大意是说:我喜爱梅花,自己种的江梅渐已长好,为什么一定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而荒废了时光呢?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4)

“手种江梅渐好”是全篇词意的转折,从这一句开始,词人将笔墨和视线聚焦到梅花的描写上。黄昏时分,词人在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欣慰。江梅的生长兴旺能给种树人带来某种心理安慰。

欣赏自己种植的梅花,有多少有了一种成就感,但梅花又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她与赵明诚夫妻伉俪,浓情相守时,是“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饮酒赏梅的情景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5)

如今,赵明诚不在身边,自己形单影只,过着独守空闺的生活。如何在这样的日子里,打发寂寞与无聊,回想往事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可以让时间过得快一些。在词人回忆往事的同时,时光的足迹也在一分一秒地走过

所以词人认为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情感之外,她对周围的一切景致都没有心思去流连,词人心情慵倦,也就失去了户外游赏风景的兴致,甚至对庭院中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唯独对庭院中的梅花,她仍是情有独钟,这是因为梅花承载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6)

上片最后三句“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大意是说:没有人来找我谈话聊天,如今在这样的寂寥环境里独自面对梅花,就好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对花彷徨。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即使李清照生活在精修高档,布置精美的居所里,但她心头的孤独与寂寞是挥之不去的。

因为她的身边连一个可以倾吐心事的人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懂自己的人。这从开篇句对居所幽静静谧的描写中,也可见一斑,环境的冷清寂寞也透露了词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7)

词人由赏梅联想到南朝文人何逊迷恋梅花的事,使词情的发展向借物抒情的方向过渡,渐渐向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靠拢。何逊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婉转、意味隽美,唐宋诗人杜甫和黄庭坚都很欣赏他的诗风

何逊喜欢梅花,对梅花的一片痴情,他在扬州期间写下了很多咏梅的诗篇,他的咏梅诗往往寄托着寂寞苦闷的心情。杜甫在诗中也曾写道:“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在成都看到官梅盛开,诗兴大发,因而写下了一首咏梅诗,他说自己这样的举动像极了何逊在扬州咏梅的事迹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8)

李清照在词中引用何逊咏梅的故事,因为词人认为,何逊在扬州是寂寞的,因为寂寞才会写下咏梅诗。她在寂寞的环境里面对梅花,与何逊赞咏梅花的故事是何其相似。

时过境迁,何逊早已成过去时,但词人的孤独感跨越了时空,他在何逊赞咏梅花的事迹中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慰藉,找到了某种心理上的共鸣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19)

下片开头一句“从来知韵胜”,是李清照对梅花的赞美之词,也是对梅花整体的评价。“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词人眼中的梅花色泽美艳,不像别的花那么畏惧霜雪,所以梅花是当得起“韵胜”的。

她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转笔来写它的不幸,发现它零落后别有一番格调意趣。梅花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娇弱、娇嫩是花的自然特性,因而也难以经受风吹雨打,这也是梅花的命运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0)

由梅花飘落的命运,词人产生了各种联想,词意呈现很曲折的状态。她由落梅联想到古曲《梅花落》,以此表现落梅引起的感伤情绪,造成一团“浓愁”而难以排解。但词人又试图进行自我排解,词情为之一变。

不耐风吹的梅花,在人间留有香气和情韵,这高雅中的生命凋零感,同样也是词人高贵品格的一种形象解说。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1)

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梅花已经飘谢凋零,风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伤春、惜春的情愫,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不要怨恨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要相信,虽然梅花踪迹难寻而它情意长留。

词作最后三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大意是说:我很难说出我的家世,多想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能显示出梅花的俊俏风流。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2)

“难言处”是对下片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总结。词人想象着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洒在梅花上,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又投影到地面上,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该是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

梅花还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突出了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使全词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两句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3)

这样的赞美与她在《渔家傲》中对梅花的赞美之词“此花不与群花比”,可谓是如出一辙,可以说词人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显然,词人赞叹的是梅花孤高逸韵、傲世不群、冰清玉洁的品格

李清照的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词人把梅花把花与人结合起来表现,自成高格,这正是李清照咏花词作高明之处。词人对梅花的审美态度和写作方法,折射出她对自身和人生的认识理解。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4)

这首词读来弥漫着一股凄凉悲苦的情调,因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借物咏怀,暗寓了身世之感,词作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厚,词意与词境高度契合、情与景完美交融。

李清照所塑造的梅花,以坚贞和清高自许,从中透露出其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和品性,更表现出她高格独迥、卓然超群的人格

咏梅词作在李清照的咏花词作中数量为最,梅花几乎就是她本人的化身。李清照咏梅词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其高雅清丽,也在于孤芳自赏,即高雅中傲放的孤独感。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5)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由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到中年的痛失伴侣,踽踽独行、再到晚年的孤苦无依,飘零寓居,尤其是他的晚年充满辛酸与苦楚、孤独与坎坷,她一生的轨迹像极了花儿由开到盛,由盛到衰的过程。

可以说,李清照词中的花,不管是菊花、还是梅花,既是她的心理慰藉,又是她的人生写照。

李清照的雪里梅花诗(李清照爱花也将花写进词中)(26)

在花的映衬下,她的人生轨迹得以充分地展现,这也让她填成了一首首流传至今的词作。人们在读他的词作的同时,也会借着词中的花卉近距离地窥探词人的情感世界,在时光的流转下完成心灵的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