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 获奖理由

罗曼罗兰是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1)

全文共1316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作文素材 之 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解读(周末好文)- 罗曼·罗兰(上)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罗曼·罗兰具有代表性作品之一,也为罗曼·罗兰带来了很多荣誉。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很陌生的存在,倘若有些许的陌生,那他的《名人传》也会提高我们对这个名字的熟悉度。

罗曼·罗兰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养成了对音乐的爱好,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可以将音乐用文字的形式传达给读者,由此其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罗曼罗兰是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2)

罗曼·罗兰的世界观与创作思想受到了托尔斯泰的深刻影响,他上大学期间还与托尔斯泰通信联系,由此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以及“博爱”等思想也烙刻于罗兰内心深处,罗兰主张全人类的“爱”、以“英雄精神”对抗社会沦丧,并提倡艺术为普通人服务,其民主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构成了他作品的特点。

罗曼·罗兰一生都在为争取人类自由和民主而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反法西斯斗争,参加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因此也被后世称作伟大的和平主义作家。

罗兰一直追求自由、公正、以及平等,向往着明理的理想世界。

他曾在《群狼》中质问是祖国还是公正,曾在《理性的胜利》中质问是祖国还是自由,换言之,民族的利益还是超民族的理性的利益;曾在《总有一天》中质问是祖国还是良心,应当服从自己的祖国还是自己的良心。可见,罗兰是一位拥有着正确三观的伟大的“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可以引领心灵与灵魂的“人”,却失败了!

罗曼罗兰是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3)

罗兰利用革命的历史题材,在十年中创作了十二个寓有深意的剧本,他希望这些剧作可以使意志消沉的法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他原以为这些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将激发法兰西民族的复兴,但是它们失败了。

甚至在1915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罗兰时都遭到了法国政府的极力反对,直到1916年,瑞典文学院才得以正式通知他获奖的消息,而罗兰却将奖金全部赠送给了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那又是为什么如此伟大的作家经历了如此失败的一段时期呢?

罗曼罗兰是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4)

因为他的思想和作品不符合他生活的年代,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他的作品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不能被“淤泥”所接受。

当时法国充斥的是荒淫无耻、庸俗透顶,甚至出卖灵魂的文学作品,这些低俗的作品统治了当时观众的审美。

而罗兰的剧作中是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和平主义的富含政治性的主题。

另外,像《名人传》中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都指向一个道理,便是伟大的人生将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罗曼罗兰是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5)

然而呢?

当时的时代处于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期,那是一个人们躲避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而罗兰的作品,特别是《名人传》中的伟人们如同“照妖镜”一般把读者们观众们浮躁而急功近利的思想公示于众,而这“众”却净是这些被暴露的但又不愿承认的法国民众。

真真的是叫不醒装睡的人!

罗曼罗兰是哪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6)

(未完待续,点击主页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