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1)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哲学书。

等等,别一听到哲学就跑!这本书不是枯燥、抽象、晦涩的那类哲学书,而是那种读着读着能让我笑出来、频频点头的那类。

我是在和朋友逛书店时,偶然发现它的。虽然它放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但它的书名一下抓住了我的注意:《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Every Time I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ey Change It)。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2)

究竟什么才是我生命的意义?我思考这个问题好多年了,但每过几年,我对生命的意义都有不同的想法。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的答案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1939年出生于美国特拉华州,他在十八九岁时曾迫切地渴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以至于在哈佛读大学时选了哲学专业,他希望能从那些伟大的哲学家身上找到一些启迪,让他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3)

作者丹尼尔·克莱恩(Daniel Klein)

1961年哈佛大学毕业后,克莱恩曾给电视节目编过剧本,为脱口秀演员写过段子,还出版过七本悬疑小说。当2015年出版这本书时,他已经是耄耋之年了。

而这本书写作的缘起,还要追溯到克莱恩年轻时用来抄写哲学家关于“人生金句”的本子上。

有一次克莱恩在收拾书籍的时候,翻出了这个本子,感慨良多:

My first reaction when I leafed through the notebook these decades later was to cringe at how naive I had been… Tips on how to live were few and far between in the philosophy texts I read as a student. Other questions needed to be answered first, such as “How can we know what is true?” and, “Is there a rational basis for ethical principles?” and,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After all, it made no sense to wonder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mine or anybody else’s, if I didn’t know what “meaning” meant.

几十年一晃而过,当我再翻看这个笔记本时,第一反应是对自己那时的幼稚感到羞愧难当……我当学生时,在那些哲学文献中读到的人生建议其实少之又少,且无章可循。当时首先要回答的,是类似“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伦理原则有理性依据吗?”,以及“‘意义’的意义是什么?”这种问题。毕竟,若我连“意义”有什么意义都还没搞清楚,那么思考我或他人生命的意义,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

但时不时地,克莱恩还是会抄下一些极具启发性的建议,因为在这些关于逻辑思考最基本的问题背后,是哲学的核心追问,并且曾占据着亚里斯提卜、伊壁鸠鲁、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些古希腊大哲学家们心头最紧要的位置。在此之后的几十个世纪中,从人文主义到自然神论者再到存在主义者,生命的意义仍是一大批哲学家眼中最根本的疑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莱恩本子上的字迹从钢笔的墨渍变到圆珠笔,批注也从开始的洋洋洒洒一大篇到后来零星的三言两语。最后,人到中年的他把这个金句本和旧课本一起塞进了箱里,哼起了约翰·列侬的那首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 :“你左顾右盼做着各种打算,却不知道生活已然过去大半” (Life is what happens to you while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没想到四十多年后,克莱恩再次翻看这本金句集,又提起了兴趣。他在回首人生旅途之际,意识到那个该如何生活才能使生命有意义的问题依然在脑子里活蹦乱跳着。他重新审视、玩味那些语录,收集一些新读到的观点,为每一条金句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并顺着自己的思路,将这些金句排了一个顺序,让它们表达的观点能一条连着一条,出版了这本书。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4)

从这个角度来看,克莱恩的金句集还是一本哲学的入门书。读过《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吗?那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虚构了一个14岁少女的奇妙经历,以此向大众介绍不同哲学家和流派思考世界的方式。在这本书里,克莱恩以自己的经历和对思想史的熟稔,串联起不同哲学家的金句,带读者走进哲学入门之旅。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5)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澳大利亚文化历史学家罗曼·柯兹纳里奇(Roman Krznaric),“人生学校”(School of Life)书系的合作者之一,评价克莱恩的书:

Wise, witty and entertaining. Daniel Klein has given a fascinating spin to the ideas of the great philosophers and made them relevant — even necessary — for the dilemmas and possibilities of everyday living today.

睿智、诙谐、有趣。克莱恩为这些伟大哲学家的思想做了引人入胜的解说,让它们与今天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可能性相关了起来,而这十分必要。

下面我就从克莱恩书里的39条金句中挑出三条与大家分享。

金句NO.1

享乐主义

Do not spoil what you have by desiring what you have not; remember that what you now have was once among the things you only hoped for.

莫因渴望你没有的,而错过你已拥有的;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

——Epicurus 伊壁鸠鲁

(公元前435-356年)

享乐主义 Hedonism

二十岁的克莱恩最先写到本子上的这句名言来自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当下。一如唐诗三百首中的那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6)

伊壁鸠鲁

这种观点在哲学里形成了“享乐主义”(Hedonism)流派,他们认为快乐是人生价值的唯一所在。

不要被“享乐”这个词所迷惑,认为纸醉金迷、骄奢淫逸就能让你觉得人生有意义。因为人因欲壑难填而产生的那些“得不到”和“已失去”会带来的更多痛苦,从而减少生活的快感。

像伊壁鸠鲁这样真正的享乐主义者会尽量减低自己的欲求来避免痛苦。顺着这个思路,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从前好了那么多,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并不比上一代高。

除了降低欲望之外,这句名言让克莱恩体会到虽然他不会因为渴望更多而忽略当下,但却会因为经常琢磨“接下来要干什么”而远离现实。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主旨一直就是“接下来要干什么”:小时候总是想着长大以后要干什么,上大学时总想毕业以后要干什么,工作时想着结婚了以后要干什么……直到快老了还想着退休以后要干什么。就如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Ralph Emerson)所说:“我们总在为活着做准备,却没有真正活过。”

其实,专注当下所做之事,能增强我们对生活每一件事中意义的感知。如果对此感兴趣,推荐你读读越南和尚一行禅师所写的《正念的奇迹》(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并试着放下手机,避免开启你的多任务模式,试着从专注走路、喝水、吃饭、呼吸中体会生命的乐趣与意义。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7)

《正念的奇迹》(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

金句NO.4

悲观主义

Life swings like a pendulum backward and forward between pain and boredom.

生活摇荡如钟摆,于痛苦与无聊间徘徊。

——Arthur Schopenhauer 亚瑟·叔本华

(1788-1860)

悲观主义 Pessimism

跳过其他几位享乐主义的金句,克莱恩在小本子上记下了这位德国哲学大咖的名言。

叔本华虽然和伊壁鸠鲁一样是个享乐主义者,但是他却比伊壁鸠鲁悲观。对于如何才能开心地生活,他的回答是:不想过得太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8)

叔本华

克莱恩抄写下的这句超级丧的“钟摆”名言进一步解释了叔本华的哲学悲观主义(Pessimism),它不像享乐主义那样,鼓励我们去降低欲望,享受生活,因为在叔本华看来,人是欲望与需求的综合体,极难被满足;满足不了是痛苦,即便被满足了,我们能得到的也只是一种无聊的状态。

不过哲学上的悲观主义,并不单单是一种对生活的沮丧态度,它的本质其实是对“进步”这个概念的驳斥。宏观上驳斥那种热烈追求建设一个完美世界的风气,微观上驳斥那些充斥在我们周围,深入到我们内心的成功学教育。

主张悲观主义的另一位哲学家贾科莫·莱奥帕尔迪(Giacomo Leopardi)是与叔本华同时代的意大利诗人,他曾写道:“如果你找的只是快乐,那你永远也找不到,你能感受到的只是无聊,或更多的是厌恶。要想在任何行为或活动中感到快乐,你追求的就必须是快乐之外的其他目标。”

换句话说,追求快乐是死路一条,如果放弃这种追求的话,也许会活得更自在一些。

难怪克莱恩起了这样一个书名!这不,他刚刚记下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悲观主义哲学家们又把它给改了。他们说:生命的意义只有在我们先承认它会是一场恒久的失望后,那种令人感到啼笑皆非、苦乐参半的情趣才会出现。

其实,上世纪6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一切不过如此吗?》(Is That All There Is?)唱出的就是这一个心怀“小确丧”后无拘无束的调调。

If that's all there is my friends, then let's keep dancing

Let's break out the booze and have a ball

If that's all there is…

若一切不过如此,朋友们,我们就继续跳舞吧

我们就拿出美酒来,开个舞会吧

若一切不过如此……

金句NO.7

存在主义

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

存在先于本质。

——Jean-Paul Sartre 让-保罗·萨特

(1905-1980)

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如果我们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那么其实我们设定了这样一个前提条件——生命的意义已经在某个地方等着我们呢。比如前面分享的金句中,我们在享乐主义、悲观主义的角落里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但是法国哲学家萨特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存在先于本质。短短三个词,概括了一整套关于人生、关于寻找意义、关于自身行为方式的哲学立场,并且和传统哲学奉行的本质不变的观点相左。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9)

萨特

萨特所说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实实在在的人体,我们的物理生命。而“本质”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他认为人不同于物品——比如说烤面包机——对于烤面包机来说,它的本质早在它“生出来”之前就定下来了,它被造出来就是为了烤面包,能烤出松软可口的面包就是它的本质、它存在的意义。

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行为来创造和改变自己的特性,所以对于每一个人的个体来说,不可能在他“存在”与这个世界之前,就规定好他生命的“本质”。任何一个人也不会直接接受这样的指令——“喏,你这一生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坏人/……”——来告诉他此生的意义。

诚然,萨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改造自己的身体属性,因为生理属性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都是次要的,那些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特质——我们希望要怎样的生活,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做什么,我们愿意为何而献身——才是更本质性的东西,而这些是由我们的行为来决定的。

想清楚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萨特和他那些一起喝咖啡的存在主义小伙伴——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和西蒙娜·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对于生命意义的态度了,生命的意义靠找是找不到的,要靠自己创造。克莱恩说,存在主义比其他任何生活哲学都更能引起他的共鸣。

其实,与萨特同时代的中国著名哲学家胡适在一篇1928年的文章《人生有何意义》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 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使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有兴趣的小伙伴还可以读读《存在主义咖啡馆》(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看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种族、性别、宗教和意识形态冲突等等的问题时,存在主义者的历史经验能否对我们有所帮助。

哲学入门应该看些什么书(对哲学感兴趣又怕读不懂)(10)

《存在主义咖啡馆》(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在这本小书的最后,克莱恩写道:

I am more convinced than ever that each individual has the capacity to consciously choose his own reason for living… I also believe that deliberately choosing that meaning and then owning it makes our lives richer — more “authentic”, as Sartre would say — than if we simply let our lives happen.

我现在越来越深信不疑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有意识地选择自己为什么而生活……我还相信,比起仅仅随波逐流地生活,深思熟虑去选择并勇敢地担当起自己想要的人生意义,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盈——或如萨特所言,更加“真实”。

希望我们都能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不要让别人把它给改了。

编辑:唐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