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辞是《周易》推究卦义的文字。

彖(tuàn)字义,《说文》曰:“豕也。”这个字义未见于其他文献。段玉裁认为“彖”是“掾”(yuàn)的假借,“掾者、缘其边际而陈掾也。陈掾犹经营也。易卦辞曰彖。谓文王缘卦以得其义。然则彖者,掾之叚借字与”(《说文解字注》“掾”)。段氏之说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彖辞”的说法,也就没必要用通假了。不过对“彖辞”的词义还是要明确,“彖辞”乃推究之辞。《系辞传》曰:“彖者,言乎象者也。”王弼说:“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也。”(王弼·《周易注》)

说孔子作“十翼”,不如说孔子编“十翼”。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说的是“序”,不是“作”。后人常常喜欢把一些没人认领的圣人之言归于孔子,其实也是某种对孔子的不敬。孔子述而不作。如孔颖达言:“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

“彖辞”是对“卦辞”的最早的最权威的解读,《系辞传》曰:“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但是,试问古今有几个人认真把这句话当回事呢?“彖辞”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和文学批评,这些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先哲的智慧结晶。遗憾的是,当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彖辞”和“大象传”为后人所作,没有给予“彖辞”应有的重视,有一些《易经》的注本甚至不注解“彖辞”或直接忽略,实乃暴殄天物。

“彖辞”的作者与“卦辞”的作者是不是同一个人,没有什么判断的证据。但是有两点可以明确:其一、六十四卦的“彖辞”为一人所作,决非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集体创作。这个是可以从语言的语素、词汇选择、用词风格尤其是语言背后的心理定势等因素判断出来的。其二、“彖辞”的作者与“卦辞”的作者如果不是同一个人,也一定是有亲密关系的相差时间不长的两个人。“文王写的卦辞,周公旦写的彖辞、大象传、爻辞”,这个假设是可以说的通的。因为如果不是口口相传,后人是绝没有可能完全把握“卦辞”的深意的,尤其是其故意遮蔽的意识形态。

如果你不是山,你怎么俯瞰天下呢?

易经都是儒家著作吗(易经的彖辞是谁写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