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为什么这些歌曲,年代再久远,一听仍会心潮澎湃?为什么这些歌曲,即便很久没听,旋律一响,仍会热泪盈眶?

因为这歌声中有家国,有她的筚路蓝缕,有她的艰辛曲折,有她的拼搏奋斗,有她的欣欣向荣;因为这歌声中有风云,有一代代人的血和泪,有无数人的悲与欢,有一个民族的屈辱与自信,有一个国家的光荣和梦想。

这是历史之歌,也是未来之歌。它们凝聚了中国共产党气质中最坚硬的部分,也抒发着亿万中华儿女灵魂中最柔软的心声。它们呼应着祖国母亲的心跳,也紧扣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脉搏。

岁月留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7首歌曲,和祖国母亲一起,和千万读者一起,听听这些直入人心的壮美旋律,听听歌曲背后那些动人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作曲家秦咏诚、词作家张藜创作,由李谷一首唱,数十年来曾被多位歌唱家无数次唱响。有网友说,这首歌的音乐自带画面感:“仿佛看到新中国70年来是怎么一步一步站起来、富起来、强大起来。”

我和我的祖国北京唱响(歌唱祖国4)(1)

△张藜(左)和秦咏诚。

祖国壮丽山河激发创作灵感

秦咏诚与张藜两人都出生在大连,都曾在沈阳音乐学院读书。其中,张藜在1948年进入了东北鲁艺音乐部戏剧系(沈阳音乐学院前身),在音乐教育家李劫夫的指点下开始歌词创作。在沈阳学习期间,张藜时常去工厂、去街道、去农村走访。秦咏诚1956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作曲系研究生班,1986年至1996年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通常来说,一首歌是先有词再有曲,但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先有曲再有词。据秦咏诚生前回忆:1985年的一天,张藜打电话说很喜欢他的《海滨音诗》,问他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格调和《海滨音诗》一样,但旋律别雷同。过了一段时间,张藜邀请秦咏诚到家里吃饭,下午5点多,秦咏诚开始想旋律,没想到很快找到了主旋律。主旋律想好了,一下子就能展开了,不到20分钟,一首乐曲就创作出来了。

《我和我的祖国》的曲子虽然创作出来了,但是张藜一直没有作词的灵感。

话说秦咏诚谱好的曲子,在张藜的口袋里一踹就是半年,不是张藜得了健忘症,是苦于没有好的、合适的角度,半年来,曲谱的每个音符与节奏可以说早已烂熟于他的心中,曲谱随着张藜脚步前行,作家酝酿作品的过程如一个盼儿的孕妇,需要时间、各种条件积聚到一个适宜的时候才能呱呱坠地。张藜坐在隆隆的火车里,把头靠在卧铺的枕头上,习惯地点起一根烟,习惯性地目光随着窗户一闪而过的景色移动,跌落的烟灰,星星闪闪点缀在手臂依靠的白色枕头上,白色渐渐灰了起来,有了烟雾,可手臂的主人依然沉浸于忘我的曲谱中,浑然不知枕头烧了个洞。

那是1984年农历八月十五,张藜带着对列车长的歉疚,对那个枕头的惋惜,下车到了湖南国家公园张家界自然风景区天门山脚下,清晨一大早起来,眼前俊美的高山,高空中云烟缭绕,雾气霭霭,脚下潺潺流水的小河,清亮的让自己的眼睛好像剥去了一层膜,换了一副视觉,那哗啦哗啦的水声不断地涌入张藜的耳鼓,继而敲击张藜的胸膛,说实话,祖国名山大川张藜去过不少,但面对张家界美丽的自然风光张藜还是怦然心动,为之震撼,此情此景他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是新中国培养了他,是新中国造就了他,这就如大海和自己,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酝酿了半年的思路在这一瞬间爆发:“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当他把整首词朗诵给随行的作曲家和诗人时,大家不约而同齐声称好,于是歌词一个字也未曾改动,一气呵成,《我和我的祖国》诞生了。

上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当时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溢于言表。这首歌的诞生恰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怀的窗口,一时间传唱全国,经久不衰。

大海和浪花的比喻生动传情

《我和我的祖国》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大调式明亮的色彩,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表达了“我和祖国”休戚相关,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30多年来,人们以各种形式去演绎《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如美声、民族声乐,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同时也有器乐、合唱等形式的多元表达,说明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歌中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的表白,高山、河流、炊烟、村落,大海、浪花、碧浪、清波,这些朴实的文字表达了饱满的爱国情。

可能是因为张藜和秦咏诚都是生在海边、长在海边,对大海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将“祖国”和“我”比喻为大海和浪花,这个比喻具象而生动,准确又传情。

沈阳音乐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在《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彼此认同的情感联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和我的祖国》以快闪形式在全国各地接力唱响,是人民发自内心的选择,是改革开放、振兴发展的选择,更是新时代的选择。”

我和我的祖国北京唱响(歌唱祖国4)(2)

△李谷一。程宁摄

李谷一回忆第一次拿到这首歌时的心情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次提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李谷一都情不自禁地要唱出声来。自这首歌诞生以来,她在海内外不知道演唱过多少遍,直到现在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这首歌的心情:“特别兴奋!”那是近40年前,秦咏诚和张藜创作出这首歌曲后,都希望由李谷一来演唱,秦咏诚就带着这首歌来找李谷一。“一拿到这首歌,我就被它的名字和旋律吸引了。”李谷一回忆。

“我和我的祖国。”她反复念着歌名,感觉既新鲜又感动。在她的记忆里,之前歌唱祖国的歌曲都注重强调“祖国”这个主体,像《歌唱祖国》和《我的祖国》。“但《我和我的祖国》是两个主体,强调个人和祖国的关系,更感人的是,它把我和祖国的关系比作孩子和母亲,比作浪花和大海。”歌词中“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这一句最打动她,在她看来,这种个人与祖国息息相关的情感,尤为动人。

“这首歌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不仅歌曲的名字让李谷一感到温情,歌曲的旋律也让她感觉很兴奋。李谷一说,此前歌唱祖国的歌曲旋律通常四平八稳,四三拍的歌曲很少,更别提像《我和我的祖国》这种欢快的八六、八九拍了。“《我和我的祖国》的节拍更像华尔兹,过去不太会用来演唱主旋律歌曲。”可这的旋律欢快抒情,更适合表达感情,与《我和我的祖国》的内容非常契合。

那时,演唱主旋律歌曲时必定“高强响硬”的风格依旧存在,但李谷一拿到这首歌,就决定用抒情而甜美的唱法来表现。“我们这代人是和祖国一起成长起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才5岁,是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对国家的感情特别深厚。”带着这样的情感,李谷一用她抒情的歌喉,饱含深情地唱出了一个孩子向祖国母亲的诉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这首歌被李谷一唱了将近40年,无论是在国家级的晚会,还是走到农村、部队等基层,李谷一都会主动选择这首歌演唱。这么多年下来,她记忆最深刻的却是在海外给华人华侨唱这首歌的情景。

《我和我的祖国》刚刚诞生时,李谷一就把它带到了海外。1985年前后,李谷一在日本、荷兰等国家的演出中都曾演唱。她把这首歌唱给华人华侨,想通过这首歌表达她的内心所想:“我们自己的祖国自己爱,希望我的祖国更加强大,希望听我唱歌的华人华侨以后能多回国看看,他们的下一代人、下两代人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上世纪90年代,当李谷一又一次在海外唱起这首歌时,她的感受发生了很大变化。1994年,李谷一去美国硅谷访问演出,她敏锐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在海外担任重要的工作,硅谷中的不少工程师都是中国人,“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不只是在餐馆里打零工,也不只是在当地做些小生意,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同胞都是社会各领域的高精尖人士。”

那一瞬间,李谷一感到无比幸福,于是她与当地华人华侨一起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国》,台上台下响起了激动人心的歌声。不少同胞当场落泪,李谷一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焕发的自信与自豪。“我们努力了,祖国就强大了;祖国强大了,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了,身在海外的同胞腰杆都直了!”李谷一感慨地说,这首歌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多年,就是因为它唱出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真实心声。(来源:《北京晚报》韩轩/文、《辽宁日报》郭星/文、《党史纵横》张小芳/文)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读者报》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