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最近比较忙,头发没来得及修剪。”日前的一个中午,记者与“90后”志愿者李伟杰约好了采访,掐着点赶来的他,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向记者表达歉意。“没时间理发”的李伟杰将大把青春时光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今年26岁的他在过去9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610.5小时,月均志愿服务时长近24小时。

29岁是青春最美好的时光(9年2600小时松江这名)(1)

“红马甲”有着温情底色

“念书时我就想着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李伟杰回忆道,2013年5月份,当时他正在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校二分校中专就读,得知轨交2号线陆家嘴站需要地铁引导志愿者时,就尝试去报了名。

“刚开始想着我学的是轨道交通管理专业,好歹也算是专业对口,但实际上二者没关系。”李伟杰笑着说,由于陆家嘴站附近有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地标景点,途经该站的全国各地游客很多,他需要反复地回答“附近有哪些景点”“哪个出站口近一些”等游客关心的问题。

一天天忙下来,李伟杰虽然感觉很充实,但内心深处并没有感受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直到有一天,一对年轻夫妇向17岁的李伟杰紧急求助。“人太多,买票时,一扭头孩子就不见了,在附近找了没找到,怎么办?”一名女士快步走到李伟杰跟前询问,她的眼里泛着泪光,旁边的男士则左顾右盼,十分焦急。“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当时也很慌张。”李伟杰说,孩子不到10岁,家长非常担心孩子的安全。

29岁是青春最美好的时光(9年2600小时松江这名)(2)

“我起初有些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简单安抚了年轻夫妇后,赶紧将情况反映给地铁站的工作人员,请他们调阅相关公共视频查看。”李伟杰说自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幸运的是,循着公共视频,李伟杰和这对夫妻在出口处找到了走丢的孩子。“被人需要的感觉很神奇,那一刻感觉自己真正成长起来了。”李伟杰动情地说,在孩子说谢谢志愿者叔叔的时候,他深深体会到身上这件“红马甲”的意义。

工作日轨交12号线南京西路早晚高峰、周六轨交9号线佘山站、节假日轨交9号线泗泾站……之后的5年,只要有时间,李伟杰就会登录上海志愿者网站,报名参加轨道交通各类志愿者队伍。随着对轨道交通志愿服务流程的熟悉,李伟杰牵头成立了上海逶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上海志愿者官网发布招募令,先后有几百名志愿者参与进来。”李伟杰介绍,他们先后服务了轨交2号线虹桥火车站、9号线七宝站等多个站点。在李伟杰的认知中,志愿者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成为了展示这座城市的窗口。

29岁是青春最美好的时光(9年2600小时松江这名)(3)

志愿服务打开“人生之窗”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松江区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上海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志愿服务队、松江区广富林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志愿者服务总队、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志愿服务队……登录上海市志愿者网站,李伟杰的个人信息显示着他加入了12个志愿团体,参与了65个志愿服务项目。

2016年,李伟杰了解到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总队的 “查人转信,重建家庭联系”服务平台,专为由于各种原因与家庭分离的人群提供寻亲服务,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服务。“面对寻找失散亲人的求助时,那种希冀有时会让人承受很大的压力。”有一次,50多岁的李女士通过平台反映,她一直在寻找失散多年的哥哥,这份手足之情成了她魂牵梦绕的问题。“因为时间比较久了,很多信息需要重新挖掘、梳理。”李伟杰说,为了将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得更完整,接连数月,他和志愿者们从民政、档案局、福利院等处了解信息,不断地抽丝剥茧、分析整理。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过亲缘关系鉴定,李女士成功和哥哥相认。“虽然我没有去他们的兄妹见面现场,但得知消息的那一晚,是我那段时间睡得最长、最踏实的一晚。”李伟杰说。

2017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门诊招募助医引导志愿者,李伟杰积极报名参加,引导抽血化验,搀扶行动不便的患者,协助挂号、缴费、打印报告……在做志愿服务的那段时间里,李伟杰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忙碌,“他们有时候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嗓子常常是哑的”。

做助医引导志愿者,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会向李伟杰抱怨、诉苦,还有人甚至还会发无名火,而性格温和的李伟杰总能一一化解。“我们‘红马甲’与患者有种天然的亲近感,那就要勇做患者负面情绪的‘回收箱’,善做患者合理化建议的‘传声筒’。”李伟杰说,他们的志愿服务也会有助于消除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

2017年,李伟杰成立了上海逶铄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变得忙碌起来,但他每周还是会挤出时间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助老服务、捡拾垃圾、备灾救灾……每一次志愿服务,李伟杰都乐在其中。“有朋友问我,一天乘坐2个小时车再去捡拾2个小时的垃圾,究竟有没有意义?”李伟杰坦言,他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感觉志愿服务像是打开了一扇人生窗户,让他看到了更多的人生风景。

29岁是青春最美好的时光(9年2600小时松江这名)(4)

爱心之光点亮人生风景

8月4日下午2时30分,轨交9号线松江新城站,过往的不少市民正在此处的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排队采样。采样、掰管、拧盖、消毒,作为一名核酸采样辅助志愿者,李伟杰完成整套动作“快、准、稳”。2小时的采样时间里,李伟杰可以完成400人左右的采样工作。下午4时30分,完成采样任务后,李伟杰会短暂休息1个小时,紧接着从下午5时30分到晚上8时30分,他又会参与到核酸采样扫码工作中。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天5个小时的核酸采样志愿服务成了李伟杰的日常。

实际上,李伟杰早早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今年疫情期间,在方松街道祥和商业广场党群服务站狭小的空间里,简易的沙发上放着一张毛毯,身高175厘米的李伟杰在这个临时的“家”里度过了近两个月时间。据了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李伟杰在向方松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申请志愿服务时,就被指派到祥和商业广场党群服务站,所以他对祥和商圈并不陌生。祥和商圈由7家宾馆和8栋公寓房及一些商铺组成,业态复杂,服务对象有1千多人,而管理服务力量薄弱。有序开展核酸采样、稳定商圈人员情绪、快速发放物资……李伟杰在“巡逻员”“扫码员”“管理员”“送餐员”“快递员”等各种身份中不断转换。信息排摸登记、入户宣传告知、发放出入凭证、测量进出人员体温……李伟杰每天8点前到岗,风雨无阻地在这里连续志愿服务了50多天。

原本计划好完成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回归工作岗位的时间表,被李伟杰三番五次地推翻。“工作日许多人需要去上班,没有时间参与核酸采样志愿服务,我的工作相对自由一些,就多干一些。”李伟杰说。

始终坚持在志愿服务路上的李伟杰的人生道路也越走越顺,人生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公司目前经营得还不错,个人已经完成了大专、本科的学业,目前正在准备研究生考试,将来争取获得律师执业证书,为更多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李伟杰说。

文字:韩海峰

图片:蔡斌

编辑:王红霞 秦天 毛震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