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诗圣杜甫的一首《春望》,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所述正是安史之乱中,诗人被安禄山叛军所俘,解送至长安时,对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景象的感触。

安史之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

此后,唐经历太宗“贞观之治”、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至玄宗“开元盛世”,已经把隋末的大乱之世,构筑成一片承平天下,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第二年,就以霹雳手段结束了与姑姑太平公主的权力斗争,着手盘整武周之后的乱局与弊政。

安史之乱详解全过程,因缘巧合还是天道好还(1)

此时的李隆基,无疑是英明的雄主。

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贤相,整饬腐败,开政治之清明。又在经济、土地、军事等方面加以改革或整顿,终创盛世局面。

然而,也正是在军事上,发展了节度使制度,给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唐朝正式任命节度使,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首位节度使为贺拔延,职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到玄宗时,为加强边防,于天宝元年设边境地区十节度经略使,即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和岭南。

天宝以前,边防重镇不设统率的将领,只有专司训练的折冲都尉,且没有干预地方行政之权。自设节度使后,地方民政、军政、财政等军民大权,尽握于节度使之手,渐渐形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天宝元年,安禄山授平卢节度使,治营州(即今辽宁朝阳一带)。

安史之乱详解全过程,因缘巧合还是天道好还(2)

说起安禄山的发迹,离不开两个人,一是张守珪,一是李林甫。

幽州节度张守珪是安禄山的义父,也是在他治下,安禄山以军功升任平卢兵马使。之后,安禄山升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官衔。直至天宝元年,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可以上朝参与上奏议事。

而李林甫是接替贤相张九龄任右相。他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也正是李林甫建议重用胡将,才使得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朔方、河西、安西、河东等道节度使,权倾边陲,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安禄山其人也是有本事的。他拢络了一批皇帝近臣,像李林甫、张利贞、席建侯等,更拜玄宗宠妃杨玉环为母亲,使唐玄宗非常宠信他,甚至命杨铦以下的杨家兄妹们一起与安禄山结为兄弟姐妹。

此后,安禄山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治三大兵镇,一人独掌十八万兵力,这才有了叛唐的底气和勇气。

“开元之治”晚期,帝国承平日久,玄宗已无向上求治的精神,开始耽于享乐。在内宠幸杨贵妃,沉溺酒色。在外继李林甫之后任用杨国忠为相,高力士干政,进行政治腐败严重。

看似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底子里已经积下了无数隐患。

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唐。

一月之内,河北、河南失守,叛军攻入洛阳。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令叛军二把手史思明经略河北,封范阳节度使。

六月,叛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率众出逃成都。

安史之乱详解全过程,因缘巧合还是天道好还(3)

行至马嵬驿,兵士哗变,要求玄宗杀杨国忠和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得应允,并留下太子李亨应付军事。

七月,玄宗抵成都。

同月十二日,太子李亨行至灵武(今属宁夏),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年号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自“安史之乱”爆发,至国君太子出逃,叛乱达到了顶峰。

此时的安禄山,已双目失明,又患有疽病,性格十分暴躁。对侍从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加杀戮。安庆绪是安禄山次子,自叛乱后一直侍奉安禄山左右。但此时的安禄山,对宠妃段氏所生子庆恩格外宠爱,安庆绪便时时受到被废的威胁了。

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串通安禄山近臣严庄、内侍李猪儿,借更衣之时杀掉安禄山。

随即,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

同年九月,广平王李豫率领蕃汉联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率兵逃往邺城。

史思明因与安庆绪不合,率部投降,唐肃宗仍命其做范阳节度使。

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肃宗派遣郭子仪等九位节度率兵二十万围攻邺城,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史思明复叛。安庆绪情急之下向史思明求援,并许以让位。

三月,史思明率部救援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度,攻入邺城。

入城后,史思明杀安庆绪。至此,安禄山父子从发动叛乱,到陆续称帝,到弑杀,到被部将所杀,走完了各自的一生。

史思明杀安庆绪后,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将兵返范阳,后攻陷洛阳。

五月,史思明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年号顺天,改范阳为燕京。封史朝义为怀王。

史朝义乃史思明长子,但并不受其宠爱。与安庆绪一样,史朝义始终担心史思明会废掉他而立小儿子史朝清为太子。

加之攻陕州时,史思明对史朝义退守永宁不满,又因筑三隅城未按期完工而流露出“终究要杀掉这小子”的心思,更加重了史朝义的忧虑恐惧。

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与部将骆悦、蔡文景等联手,于鹿桥驿杀掉史思明,将尸体运回洛阳。

回到洛阳后,史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又派心腹杀掉史朝清等人。

第二年(公元762年),唐肃宗、唐玄宗崩,肃宗长子李豫即皇帝位,是为代宗,改元宝应。

宝应元年十月,代宗以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兵会攻洛阳。

史朝义大败,仅率数百轻骑奔逃而出。

至宝应二年,史朝义连番败逃,无奈之下出奔范阳。

不想范阳守将李怀仙已经降唐,史朝义不得入城,只得继续奔逃。

行至温泉栅,李怀仙率部追至,擒杀史朝义。

至此,史思明父子自从安禄山起兵叛乱,到陆续称帝,到弑杀,到被部将所杀,走完了各自的一生。

关于史朝义之死,可谓是一件历史迷案。

史朝义之死,《旧唐书·代宗本纪》《旧唐书·史思明附史朝义传》《新唐书·代宗本纪》《新唐书·德宗本纪》《新唐书·仆固怀恩传》《新唐书·史思明附史朝义传》《资治通鉴》《河洛春秋》《唐历》都有记载,但在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方式上各有差异。

统观这些记载,不论官私史书,尤其是唐代资料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的考证,史朝义被擒杀是可靠的。

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作为“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父子、史思明父子都经过了叛乱、称帝、子弑父、被部将所杀的过程,何其相似乃尔!

而经过了九年战乱,唐朝从兴盛走入了衰败,盛世之景不可再见,只能供人追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