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年当成一台晚会,那腊八就是开场歌舞拉开序幕,除夕、正月初一就是高潮,正月十五就是尾声压轴戏,虽是压轴戏,也十分精彩。十五送灯就是精彩中的重头戏。有的地方称之为上灯,我感觉叫上灯,文雅;送灯温馨虔诚。
儿时送灯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先说做灯,十五上午,母亲就把胡萝卜准备好,不粗不细,二三十公分长,一般切成三截,然后用硬币或者铜钱将萝卜中心掏挖一个小圆洞,插上早已备好的黄草(一种能用来缮房盖屋的硬质草本植物)杆,杆上缠着白白净净的棉花,用作灯芯,待傍晚送灯前,再朝灯芯上面浇上花生油,上面放上一小块火纸,容易点燃着灯。忙完这一切后,就整整齐齐摆放在桌子上,大约有三四十个左右。被剜下来的胡萝卜下脚料也不能浪费,用来和肉剁在一块包饺子吃。
夜幕降临,小孩跟随大人到祖坟送灯,让逝去的人感觉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每座祖坟上一至三盏灯,边点灯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 坟前黑洞洞。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仰歪蹬,大布衫上烧个黑窟窿。给祖坟点灯,只能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家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出嫁的姑娘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更不允许送灯看灯,认为看到娘家的灯,一辈子要受穷,一辈子填不完的穷坑;还有的认为,只有娘家绝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但媳妇可以,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
送完祖坟上的灯,回到家里要在堂屋门口香台子上摆放三盏灯和一些供品,点燃香烛,这是送给天地的灯,寓意为敬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经验的老者或庄稼院里的老把式还会看灯花,灯上面有燃烧后的小圆豆,意为收天豆,指高粱、谷子、大豆;如果灯下面有燃烧后的小圆豆,意为收地豆,指地瓜、土豆等。然后,河边水塘、吃水井旁、磨道碾房、家中粮仓、猪圈牛栏、鸡舍鸭棚、狗窝兔圈都要送上一盏灯。堂屋正中桌子上放上一盏灯满屋里红彤彤,每个家庭成员将灯放在眼睛前照一照,照得你眼前明晃晃,透亮透亮,预示着新一年心明眼亮,全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宁。
本该送灯结束了,我们约上四五个同龄小伙伴,大都十多岁样子。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月亮出来了,大地一片亮堂堂,我们每个人准备了几个在家厨房刷锅用的刷帚疙瘩,因上面有油,易燃烧,就权当“烟花”来放,那个年代,还没听说过“烟花”一词。我们来到村南过小河一处的开阔地里,分别将自己带的刷帚点燃,同时呼喊,一起扔向天空。落下来,火小了,捡起来,再用力向天空扔去,风助火势,冒出红色的火苗,然后你扔给我,我扔给你,扔一团火焰,扔一个抛物线,扔出我们的开心和欢乐。每个人顾不上干净,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浑身是土,满脸是汗,小脸冻得红红的,全然不顾,流着鼻涕,躺着口水,图的就是开心。约莫九点钟,闹够了,折腾完了,困了,乏了,累了,回家倒在床上呼呼睡起来,正月十六年假结束,开学了。
送灯,点灯,燃灯。十五的灯,照亮了童年的梦,照亮了成年的景,照亮了新时期奔赴新的征程,发扬优良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