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现如今,会“种草”和“拔草”的并不一定是园林专家,也有可能就是“买买买”“吃吃吃”的你。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种草”这件事。

何为“种草”?就是“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其他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过程”;而“拔草”,就是“终于买到了”。草,就像一个比喻,说的是从萌动、疯长到平息的购物欲。小到时尚潮牌、美妆饰品,大到家居百货、私人订制,在消费者眼里,万物皆可“种”。有网友打趣说,一年365天,只有一天是植树节,其他时候都是种草节。的确,可能是一篇推文、一个视频甚至一条微博,就能“种下一片草原”;又或者是一名网红、一个大V甚至一位朋友,言谈之中冷不丁就可以“播下一颗种子”。从论坛社区里的内行话,到网络平台的常见词,再到日常生活的流行语,“种草”与“拔草”已经成为一种火热的消费现象,渗透进生活的各个场景。

二十岁必须懂得经济学(种草难以抗拒的经济心理学)(1)

比起你买我卖的单调,“种草”的玩法可以说层出不穷。既能在买家秀中留意心仪的商品,也可以闲谈时分享最近的收获;可以跟踪“up主”“博主”的使用体验,也可以在志趣相投的群体里相互推荐。当“偶像同款”“同一色号”“时尚爆款”扎堆,消费者不仅免去了费时费力的选择成本,更容易萌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精致的人设、有趣的内容、频繁的互动……被“种草”的过程就像是接受了一种另类广告,不再费尽心思广而告之,而是利用人际互动进行更亲密、更高效的信息传播,依靠的是良好口碑和相互信任的基础。因而有人更愿意将“种草”视为一种社交方式和交流方式,催生了一种崭新的走货模式,也带火了一批“种草号”和一群时尚达人。

茂密草原不是无中生有,生长所需的阳光雨露缺一不可。如今,消费结构的变化,让消费行为实现了从衣食住行到更高层次需求的跃迁;消费水平的提升,让消费者在功能性之外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消费社群的崛起,使消费现象呈现出精细化、垂直化趋势。从熟人到陌生人,从线下到线上,从实体到虚拟,“种草”既能打开消费者对时尚潮流的想象空间,也可以产生小而美的情感共鸣。可以说,“种草”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既是一种消费心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十岁必须懂得经济学(种草难以抗拒的经济心理学)(2)

当然,草的长势固然喜人,但感受却因人而异。你眼中的良心推荐,在别人眼中可能就是过度营销。有人兴冲冲买回来的产品结果发现并不适合,有冲动消费之嫌;有人将推荐的款式整套整箱购买却根本用不完,有过度消费倾向;有人买来人气爆棚的网红商品竟是“三无产品”,有夸大欺诈问题。凡此种种,都说明即便是超强传播效应下的商品交易、共享消费偏好和消费信任的情感支出,依然无法杜绝假冒伪劣,消除市场风险。这启示我们,“种草”一时爽,一直“拔草”却不一定一直爽。只有严格的监管追责、完善的制度设计、健全的市场机制,才能在口碑之外凿出一条“护城河”,守住“质量关”。

“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只不过,与民谣里的吟唱不同的是,在消费者眼里,比草原更重要的是,是“拔草”的品质,以及钱包的厚薄。

二十岁必须懂得经济学(种草难以抗拒的经济心理学)(3)

这正是:万物皆可种,拔草肉会痛。跟风又冲动,钱包见空空。

各位晚安。

(文 | 盛玉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