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此时的秦国已经攻灭韩、赵、魏三国,燕国大部分地区也已经被秦国占领,李信认为这持续几代人的楚秦争霸终于要在自己手中画上一个句号了,可惜的是他猜对了结果,却没有猜中过程。

战国七雄在春秋数百诸侯国的兼并斗争中逐渐脱颖而出,理论上讲,这7个国家都有问鼎天下的可能性,但7国中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大小有明显区别,随着战国七雄版图和势力范围逐渐明朗,其实大家心中几乎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能够最终问鼎天下的非楚必秦,非秦必楚。

秦与楚之间的和平与战争绵延上百年,而这两个战国时代的最强国之间的斗争,对于日后千年中国思想、文化都构成了深远影响,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底色就是脱胎于秦楚之间的百年战争。

楚地千里

商末周初,楚人的先祖居于现在的河南南部、湖北北部,至西周初年,楚人领袖熊绎带领族人迁往当时被认为是南方蛮荒之地的丹阳(现湖北省境内),楚人在此扎下了根,其身份也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

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但是,在当时的中原诸侯眼中,楚国毫无疑问是一个难登大雅之堂的蛮夷之国。首领熊绎同样知晓此事楚国的落后,他一直维持着周天子之间的联系,参与周天子主持的岐山会盟,从而学习先进技术,并将其带回楚国,在楚国建设的初期,首领熊绎积极与普通楚人一同劳作,他市场穿着破衣服,推着柴车带领族人砍柴。形容创业艰辛的成语“筚路蓝缕”最初就是用来形容楚国的首领熊绎。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楚国几位国君长达百年的经营,楚国实力大增,并接连兼并了多个临近的诸侯国,这使得楚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楚国势力扩展到江汉平原后,获得了该地区的铜矿资源,这进一步增强了楚国的国力,楚国这个不受控制的蛮夷开始引起了周天子的警觉,周王朝开始频频发动周边诸侯国对楚国用兵,楚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公元前704年楚君熊通自称为王, 为楚武王,楚武王将楚国从部落酋长制改为国君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积极改进技术,加强军事,实力增强的楚国开始了自己北上争霸的道路,从楚武王到楚成王期间,楚国先后与齐国和宋国发生过多次战争中,楚国都处于优势地位(宋国在多次败于楚国后直接失去了争霸资格),但楚成王后期,在与晋文公的斗争中失败,楚国与中原王朝的斗争,最终以中原王朝重新获得优势而暂时告一段落。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1)

虽然楚国的第一次争霸之路被传统强国晋国暂时打压下去,但是,楚国的实力并未大幅受挫,楚国仍然随时有卷土从来的机会。公元前613年继位为楚庄王熊旅上任以来通过一系列手段解决了楚国内部诸多矛盾,楚国的争霸之路在楚庄王时期达到了巅峰。

楚国一直以蛮夷的形象被中原传统强国不齿,楚国也也曾经认领了蛮夷的称号,而不服从周礼,所以纵然楚国实力强悍也不被中原国家认可,但是在楚庄王时期,这一情况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楚庄王6次伐郑,在郑国表示屈服后没有攻灭其国,在晋楚邲之战中,楚国大胜当时的第一强国晋国,而在晋楚两个“超级大国”的决战中,一向“不守规矩”的楚国却按照以晋国为首的中原国家的战争惯例与晋国交战并战胜晋军,此役一举奠定了楚国第一强国的地位。

而后楚国灭陈又复陈,成为一段佳话,在之后楚宋之战中,楚军围宋9月,宋军畏惧不敢应战,楚国的霸业达到巅峰,楚庄王时期,楚国不仅赢得了胜利,而且,赢得十分漂亮,楚国的地位和实力在此时达到顶峰。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2)

晋楚邲之战中的战车

可惜的是,楚国并没有在实力达到顶峰之后扩大优势,之后的几任国君的错误决策让楚国由盛转衰,再加上传统强国晋国的全力打压,和被晋国扶持起的吴国对楚国的打击,楚国国力大幅衰减,甚至出现了国都被吴国攻占的屈辱经历。连国都都丢了的楚国颜面扫地,为了收复失地挽回颜面而收复失地,楚国开始向另一个崛起不久的“蛮夷”之国求援,这个国就是地处西北的秦国。

楚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国力有了显著恢复,楚国的大国地位得以保持,这为它战国时期的争霸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次秦楚的互动也成为了日后秦楚战与和的开端。

赳赳老秦

在南方的“蛮夷”楚国崛起的过程中,一直于西北边陲的防御西戎的嬴氏族人于公元前905年,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秦国最初的任务就是帮助周天子抵御西戎,故同样原来中原传统强国所组成的政治中心,直至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正式被封为诸侯。

秦国在刚刚建立的数百年的时间里也遭受了和楚国同样的命运,被称为“蛮夷”,但是秦国的处境远不及楚国,楚国向南有大量的发展空间,而秦国因为临近当时的“超级大国”晋国,被压制的死死的,秦国无奈,只能向西北的西戎要地盘,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获得了不少的土地,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发展,终于取得了初步成为大国的资格。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3)

大秦虎狼之师

但是,晋国的压制始终存在,即使秦国能够在某一些战役中取得对于晋国的胜利,但是综合实力的差距让秦国的发展始终受制于晋,秦国对待超级大国“晋国”的态度不同于楚国,秦国对于晋国的初始外交策略是以拉拢为主,秦穆公迎娶晋武公之女伯姬,与晋国建立完成联姻,此次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秦晋之好”的称呼一直被后世用来形容各种形式的联姻。

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通过利用晋国继承人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寻求与晋国关系中的战略突破,这段时间,既有秦国与晋国通过姻亲联合而促成的三段“秦晋之好”,也有韩原之战和殽之战,韩原之战秦国取胜,而殽之战晋国获胜,两场战争的结果是秦国初步确立了大国地位,但总体实力仍然居于晋国之下。

在秦晋之好的政策转为秦晋对抗后,实力较为弱小的秦国开始寻找可以联合的盟友,很显然,实力强悍且同样与晋国交恶的楚国是最好的联合目标。

战国争雄

春秋战国中,春秋时期的总逻辑是大国完成对小国的兼并,国家数量不断减少,但是其中也有例外,大国分裂的情况也会出现,而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晋国的一分为三(韩、赵、魏)。“超级大国”晋国的解体削弱了战国七雄的实力差距。而在这一时期,秦楚两国的在均未成为“超级大国”的阶段采取联合的策略,而在后期,秦国实力逐渐强于其他六国后,秦楚关系转为对抗,可惜,拥有不俗实力的楚国因为一系列错误决策,没能将联合5国对抗秦国的战略方针贯彻到底,结果造成被秦国个个击破的结局。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4)

大秦军队

在战国初期,魏国一度实力冠绝群雄,而与作为邻国的秦国则没少受魏国的敲打。被敲打的秦国不甘示弱联合齐国重创魏国。魏国被打压下去后,齐国一度成为第一强国,但是,这时的齐国很难对远在南方的楚国和西北的秦国产生威慑,摆脱了魏国压制的秦国开始不断发展,远离中原的楚国实力也与日俱增。战国关系逐渐变成了秦、楚、齐三国之间的大国游戏。

三国强而其余四国弱的形式,逐渐使得各国之间转变为齐、楚两个大国联盟,而大国秦国胁迫韩魏两个小国加入自己的联盟的局面,但是,楚怀王在张仪600里土地的诱惑下放弃了与齐国的联盟,结果张仪反悔只给楚怀王6里,楚怀王大怒,出兵伐秦。

于是,在公元前313年,秦楚初次大规模决战在丹阳展开,楚国虽然出兵10余万,但是准备仓促,指挥失灵,官兵配合效率极低,最终在秦韩魏三国军队的夹击下惨败,这次战败,楚国损失巨大,楚将屈匄以下列侯及执珪七十余人成为秦军俘虏,军队损失达8万,秦军乘胜攻取了楚国的汉中等地。

丹阳的惨败更加激起了楚怀王的怒火,他随即征集大军,于次年再次大举伐秦,这次伐秦,楚国几乎孤注一掷,倾全国之兵,楚国的军事行动一度非常成功,楚军迅速收复了全部失地,并且一度兵临武关,到达了离咸阳不过百里的蓝田。面对强敌楚国,秦王紧急动员一切可动员的之兵坚守蓝田,不让楚军长驱直入,秦王在当时已经到了向天神祈求保护秦国的地位,可见当时情势已经万分危急。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5)

秦楚蓝田之战,秦国处境一度十分危急

好在秦军在蓝田成功阻击了楚军,而由于楚国倾巢而出,后方空虚,导致韩魏两个突袭楚国后方时,楚军首尾不能两顾,楚国只得割地向秦国求和,丹阳蓝田之战,楚国在实力不弱的情况下因为连续的操作失误遭致重大失败,秦楚之间的实力关系也出现了逆转。

公元前279—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趁其他5国相互攻伐之机,再次攻楚,此战称秦楚鄢郢之战此时的秦国实力已经明显强于其他六国,而楚国政治腐败,国力正在走下坡路,此消彼长之下,此战再无当阳蓝田之战的势均力敌,而呈现出秦国的单方面压制之势,白起在战争之初就制定了直捣楚国政治中心的战略,率军沿汉水东 下,首先攻取汉水中段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而后分别攻取了楚国的别都鄢,和都城郢,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此战也直接为秦灭楚之战埋下伏笔。

公元前226年,秦已灭韩赵魏三国,燕国的大片土地也为秦所占有,秦国终于可以尝试对于自己统一构成最大威胁的楚国发起真正的灭国之战了,秦将王贲试探性攻楚,结果夺取楚国十余城,秦灭楚看起来会是势如破竹,秦王嬴政征求王翦和李信攻灭楚国所需兵马,老将王翦认为楚国虽然国势已衰,但是大国底蕴仍在,需60万大军,而李信则在昌平君(记住这个人)的蛊惑下夸下海口认为20万大军足以,嬴政同样对于楚国的重视不足,他选择了李信的方案。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6)

李信轻敌导致秦军大败

李信攻楚之初,进展一度十分顺利,但此时楚将项燕实际上是在集聚力量准备反击,李信所率秦军在未能找到秦军主力决战的情况下,只能暂时回撤,而项燕率领楚军偷偷跟随,而此时,昌平君突然于楚之旧都郢陈反叛,李信紧忙返回平叛,项燕也在此时发动总攻,秦军大败。

嬴政新败后,决定采用王翦的方案,倾全国60余万兵再次伐楚,王翦果然不负众望,闭楚军之锋芒,攻其不备,大败楚军,项燕亦死于乱军之中。王翦乘胜追击一举灭楚。

亡秦必楚

秦始皇在10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一统6国的壮举,又在统一后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辙等一系列浩大工程,在生产力如此落后的古代,这种执行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了。

秦国的可怕执行力来自于秦法,秦国以严格的赏罚制度极大的提高了秦人的效率,秦法改变了秦人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形成了秦人特有的文化,严格的秩序性、纪律性和自强不息的性格构成了秦文化的核心。

秦国这种由秦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有着极强的执行力和极高的效率,秦文化也成为了当时最强势文化,但秦国所实行的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使得秦国在最高权力者决策正确时,这些政策能够因为执行效率高而快速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在最高权力失灵时也会迅速出现执行崩盘的局面。

因为这样的原因,在赵高乱政期间,由于最高权力失灵,秦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效率出现了近乎崩盘的局面,导致陈胜吴广起义迅速造成全国反叛的结果。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7)

如上文所说,秦国那种高度纪律性的文化特征在秦灭六国后处于一种绝对的最强势文化的地位,但原六国人中,对于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仍有相当的认同感。而六国的本土文化与秦文化最格格不入的当属楚文化。

同样拥有自强不息精神但是从文化到思想上都追求更少束缚更多自由的楚文化也成为了最有可能对抗强势亲文化的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上的对抗最终导致了在秦国的统治出现问题后,楚地的反抗势力最多也最强,陈胜、吴广, 刘邦,项羽这些在秦灭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都是原来的楚国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从一句口号变成现实。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8)

而巧合的是,在原楚国大将军项燕之孙项羽所进行的灭秦战争的最关键巨鹿之战中,秦军主帅正是当年率领60万大军灭楚的王翦之孙王离。而这次战役的结果正好逆转,项燕之孙项羽击败并生擒了王翦之孙王离。

秦楚百年的斗争史在这种看似冥冥之中注定的巧合中走到尾声。

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事情的结局,在秦王朝覆灭后5年内的楚汉争霸中,汉王刘邦逐渐反败为胜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再次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刘邦能够取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大胆借鉴了秦法而制定规则,使得汉军的组织效率大幅提高。

秦文化与楚文化也存在不少相似之处,比如两种文化都强调自强,这可能与两国在建国初期都是不被中原主体国家所接受的“蛮夷之国”有关。

但秦文化中体现的更多的是严格的纪律性,强调个体对于整个的绝对服从;而楚文化中则有很多自由散漫的成分,个人英雄主义很有市场,这种文化氛围也使得项羽这个战争天才能够强势崛起。

总体而言,秦文化强调集中,呈单中心态势;而楚文化强调分散,多中心时也能运转。

秦楚两国的文化不同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地理环境的不同,秦国地处西北,与游牧民族毗邻,环境恶劣,这种天然条件造成了秦国最聪明的战略就是以一个人为中心,集全国之力,出函谷关从中原诸侯中抢夺地盘。

秦楚燕韩赵魏齐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楚百年战争赳赳老秦)(9)

而楚国领土扩张至长江流域,正如大家所知,长江远比黄河温和的多,长江流域也比黄河流域更适合人类生存,所以楚国若想向南开疆其实有很大的空间,广阔的空间正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好温床。

秦与楚两种文化在汉代开始交流融合,在以后的2000多年中,这两种文化的碰撞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底色,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华文化中可以同时存在团结一致,服从指挥和积极进取、勇闯天下两种主题,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两种主题的同时存在其实是秦楚两种文化交融的结果。

自汉以后2000多年的历史轮回,其实早已写在了秦风与楚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