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杨希林 文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秋天来了,随着气温逐渐下降,银杏开启了一年中最华丽的篇章,满树金黄,吸引无数人的目光。

今天,小时新闻记者就在朋友圈刷到一条好消息: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山老殿下方,海拔1040米左右处的悬崖峭壁上,中生代孑遗植物——天目山野银杏树叶已经泛黄。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1)

叶朦玲 摄

这棵银杏树,是不少杭州人关注的“网红”树。它是杭州最古老的树,也被称为“五世同堂”,老、壮、青、少、幼共济一堂,向上望是茂密的枝叶,向下望是无尽的密林。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2)

方苗苗 摄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3)

方苗苗 摄

本周日,杭州有强冷空气来袭,对银杏树有影响吗?银杏树的最佳观赏期在什么时候?

银杏最佳观赏期就在本周

11月8号景区要闭园

今年因为气候原因,杭州的桂花延迟开放,同样患了“拖延症”的还有临安天目山上的野银杏树。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赵明水表示,根据往年记录,往年10月20日到11月10日,是天目山上野银杏树叶变色最灿烂的时候,特别是10月28日左右。但今年因为气温和雨水的影响,预计树叶变色时间比往年推迟10天左右。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4)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赵明水。方苗苗 摄

也就是说,11月初至11月20日,市民游客来天目山(大树王)景区,恰好能欣赏银杏树叶渐黄的美景。

视频:叶朦玲 摄

“天目山银杏树叶推迟变黄,原因是多方面的。”赵明水告诉记者,一来,夏季天目山天气较好,温度也高,连续降水时间比往年延迟,利于植物生长;二来,冷空气到来的时间和降温幅度,是影响银杏叶变色的主要气象因素。近期天气气温下降,银杏叶变色加速;但当气温较低时,叶片容易受冻掉落。

据杭州市气象台,本周日,杭州有强冷空气来袭。预计周日夜里,冷空气主体到达杭州,杭州风力明显增大,气温将急剧下降。下周一转晴,早晨最低只有个位数,6℃。这将是杭州今年入秋后的最低气温。

“当气温降低,天目山上最具标志性的银杏树会变黄;天目山上其他植物,比如金钱松,也会显示黄色。”赵明水补充说。

视频:胡晨波 摄

银杏树已经变黄,最佳观赏期大概什么时候?

“就这几天,不过11月8号(下周一)起天目山(大树王)景区就要暂停营业,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想来看银杏树的,这个双休日要赶紧来了。”

天目山植物园将升级开放

这些关于银杏的冷知识你知道吗

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的天目山,地质古老,地貌独特,地形复杂,冰川时期成为多种动植物的“避难所”,银杏就是其中之一。而12000余岁的天目山野银杏树,更是让无数古银杏爱好者心驰神往。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5)

胡晨波 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目山(大树王)景区暂停营业,将实施天目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提升工程。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6)

胡晨波 摄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7)

胡晨波 摄

古银杏树最佳观赏时间(12000余岁的银杏树叶变黄了)(8)

胡晨波 摄

小时新闻记者也整理了一些关于银杏的冷知识,一起来看:

银杏竟是恐龙时代活化石?

银杏从恐龙时代走来,堪称活化石,是第四纪冰川运动所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植物中与它同分类的“亲戚”都已经灭绝。

银杏和杏扯上关系?

银杏不是杏,那为什么名字会与杏扯上关系呢?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银杏在宋朝初期开始进贡,因为它的形状像小杏,而核是白色的,所以得名“银杏”。

银杏也“男女有别”?

有的人种了多年的银杏树,但神奇的是一直没有结出白果,这是因为他种的是雄树。银杏是雌雄异株,有雌雄之分,只有雌树才可以结白果。

白果不是银杏的果实?

银杏树上结的“果子”和杏子外表相似,有人就认为它是银杏的果实,但其实不是。银杏是裸子植物,没有果实,我们常吃的白果是银杏的种子。另外,白果里有多种微量毒素,蒸煮或者烤制能最大程度降低毒性,但也不能多吃。

银杏“臭味相投”是为了传播种子?

人们在赏银杏时,常常会闻到银杏种子散发出好像脂肪变质加水果腐烂般的气味。有说法是,人闻到这种气味感觉到臭,但一些动物却不是,反而会被这种气味吸引,帮助种子播撒到远方。另一种说法是,这层臭臭的种皮是银杏的“保护措施”,它含有白果酸等化学物质,一些动物不小心吃下去,很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为何银杏树是“爷爷种树,孙子才得果”?

银杏树生长较慢,一般从栽种到结银杏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结出银杏,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