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重塑,几乎是城市更新领域最大的难题。
普陀区曹杨新村,算得上一个实现逆袭的案例:当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光环渐渐褪去时,这里一度被认为可能再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想不到建村70周年之际,这里成为今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两大重点样本社区之一,与新华社区并肩;规划蓝图里的美好设计逐渐成真,一批老房子完成成套改造、喜迎居民回搬,新建成的“高线公园”备受专业关注,散发烟火气息的“幸福饭堂”,承包了不少居民的一日三餐……
这一轮“大手笔”城市更新,曹杨究竟做了什么?
改造一新的曹杨一村。蒋迪雯拍摄、沈阳制作
根本出路在于“拔长板”
在一个社区,如果各方人士都觉得自己是它的主人,或许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许多参与曹杨新村城市更新的人,最近都会像导游一样带着客人“到此一游”,满怀骄傲,道尽种种。记者连着两天在社区采访,邂逅了带队考察成套改造成果的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带着艺术家朋友一起筹备百禧公园演艺活动的社会组织创始人庄玲,还有背着速写本准备创作“曹杨百景”的曹杨影院退休美工李树德等。
想不到,周俭对曹杨新村的认识如此感性。他出生在上海造币厂员工宿舍里,从记事开始就住在曹杨新村,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那是一个熟人社区,不同厂的职工住在一起,我们的父母相互之间都是朋友,孩子们都在一个学校上学,小区和小区之间都是打通的,我们在大片空地上打弹子、下象棋、做游戏……”
曹杨一村的住户在小区空地休闲
在这位规划专家的记忆中,这种曾代表当时最先进规划理念的“邻里单位”社区空间结构,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随着时代变迁,片区里的产业陆续迁走,小尺度的邻里空间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住宅小区,它们一个个把围墙封闭起来,曾经的公共马路成为小区内部道路不再开放,曾经打通的小区不再连通,曾经玩游戏的空地被切成了碎片。
2019年,曹杨新村城市更新的起点,便始于这位在这里土生土长的“社区生活圈总规划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个理念仿佛与工人新村的历史产生了呼应。
“70年前曹杨新村的设计初衷,跟我们今天讲的理念竟如此相似。”周俭的团队里大多是年轻规划师,他们用现代眼光审视老旧社区,发现规划初衷并没有落伍,反倒可以更好地强化。
1957年的曹杨新村鸟瞰图
规划团队认为,社区部分支路被切断或被封闭在小区围墙里,不如贯通并开放组团级道路和环浜步道,再现邻里空间的开放格局。
“不但要补短板,更要拔长板。”周俭总结,曹杨新村的更新应该让原本的优点以更新更优的形态重新焕发光彩。“拔长板”是这类老旧社区的根本出路。从规划视角来看,任何现存小区,他认为都能找到长板并加以优化,更何况是这样历史文化厚重的社区。比如,依托曹杨二中、曹杨公园、环浜公园等原状留存下来的物质载体,红桥、曹杨影院、邮局等功能延续至今的集体记忆点,可以构建一个社区文化体验系统,诠释劳模文化、睦邻文化和市井文化等。
曾经,一张图纸指引曹杨新村领先十年。如今新的规划图纸,希望可以继续引领未来十年,传承历史风貌,倡导绿色共享生活方式,提升面向全龄的服务品质,构建文化空间体系,建设面向未来的城市更新高质量示范区和友好型社区。
周俭团队绘制的曹杨新村在三个不同时期的空间结构
具体而言,有3个更新重点。首先是恢复并升级“邻里单位”的经典空间格局,打开、打通公共空间。不过今天的居民越来越注重隐私,小区管理普遍遵循“私家花园不得入内”原则,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智慧管理,如电子门禁卡等,希望五年甚至十年后,有层次地将社区“打开”。
其次,打造慢行系统。空间的活力、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舒适的慢行环境。周俭团队一直想在上海找一个“慢行网络”社区样本,本来就拥有“弯、窄、密”支路网络的曹杨或许最合适不过。
在曹杨新村的规划中,慢行体系主要由支路系统、组团路系统、环浜和百禧公园组成,社区里设置慢行优先区域和无车空间,鼓励居民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控制机动车在部分路段的通行时间,从而培养城市社区开放空间的活力,促进各类交往活动。
规划师们的设想很具象:今后,一个个封闭的“园”能够打通,曹杨居民人手一张小区电子门禁卡,可以出入周边每个“园”,就这样一路畅行,不同小区的居民可以漫步接触相识,形成一个令人舒适愉悦的慢行系统。
公共空间体系被定义为“一环双轴线”“三弯聚核心”和“五叶连环浜”———经过水环境整治的曹杨环浜是一个圆环,一西一东分别规划了桃浦河绿洲和百禧生活轴,“一环双轴线”是社区精华所在梅岭路、杏山路、兰溪路这三条蜿蜒道路,环绕曹杨一村,形成“三弯聚核心”格局,未来应着重保护历史风貌;曹杨一村到曹杨九村中的八个居住小区则可被归纳为五瓣叶片,规划建成慢行优先系统。
周俭规划的“三弯聚核心”格局
再者,就是文化的激活。老旧社区的城市更新,需要得到居民广泛认可。而“被认可”并无统一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意味着,一切“更新”须高于标准,须用创造性思维达成。
这也是此轮更新中建立“美好生活设计联盟”的意义所在。2020年,同济规划院连同上海园林规划设计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上海建筑装饰集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十几个设计机构建立联盟,在区政府组织和街道牵头下,各单位协商参与每一项更新项目。如今频频被居民点赞的曹杨一村“五星门头”、百禧公园各种艺术装置等,都来自联盟成员的创意。
修旧如旧的“五星门头”
“非典型剩余空间”挖潜力
曹杨新村的规划被打成“项目包”,共计191项,并逐一设定了落地时间。
网红“高线公园”百禧公园,就是2020年既定项目之一。曾经的铁路用地和后来的农贸市场,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被重新规划建设为一个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
百禧公园的总设计师刘宇扬,对自己的这件作品引以为豪。最近,他推出“跟随策展人深度探访”公众活动,每次在互联网上放出的报名名额总是被秒抢。公园南北走向接近1公里,刘宇扬带着人们边看边说,走走停停,15分钟路可以走上2小时。
刘宇扬告诉人们,他找到1953年曹杨新村最早的规划图,水墨画风格的图纸中,一条南北轴方向的铁路线并不起眼。但当他第一次实地看到这个场地时,瞬间很惊讶,熟悉的城市中仍有出乎意料、蕴藏着惊喜的剩余空间。他希望让这个宽度仅10—20米不等的狭长地块如藤蔓一样生长,并为之种下一些未来事件的种子。
曹杨新村最早的规划图(1953年)
最终,“藤蔓”被赋予3倍的空间延展,互不干扰又交错对话。因为挨着居民区、周边还有地铁穿过,这里的“3K(即3公里)展廊”扬长避短———半地下空间“K1艺术展廊”,开挖深度控制在1米左右;地面层“K2休闲活动廊”,地面以上抬高1.4米,预留空间作为社区活动、文创集市等“空间收纳器”;架空的“K3云上廊”视野瞬间开阔,最高限定离地3.8米,低于沿线居民楼二层楼的高度,避免干扰居民生活。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的设计效果图
而视线一旦被抬高,“藏污纳垢”之处便展露无遗,比如沿线单位混乱不堪的违建,居民小区堆满垃圾的屋顶。对于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来说,这又成为推动更新的动力。公园建设过程中,他抓住契机与沿线单位谈合作,有单位迅速拆违并清理场地,还计划新建活动场所,配合百禧公园的功能;还有单位让出自己的空间,让百禧公园多出两个精美小花园;公园还为沿线11个小区都设置了小门,方便居民进入,也可以抄近道通行。
公园十景中的南段七夕廊桥。图片来自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把自己当作百禧公园的主人的,还村武宁片区的运营者,自从接下了公园里唯一一栋小白楼“百禧驿站”的运营任务,她便全心扑在这里,不断注入资源,把视觉艺术家、音乐家、时尚设计师、美食家等朋友带到这里,一起为百禧驿站的内容运营出谋划策,举办公益性质的音乐会、慈善时装秀、美食沙龙等活动。
政府购买服务的经费很有限,何必“刷脸”做这一切?庄玲却说:“曹杨是一个温暖又有魅力的地方,不仅让人有归属感,更让人有实现梦想的激情!”她准备孵化一些特色品牌服务,比如能让居民展示才艺的“曹剧场”,能让人们买到优质好物的同时又能带动就业的“曹掌柜”和“梧桐集市”;她还打算与艺术家联名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让这里成为曹杨新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美食博主拉妈在百禧驿站教孩子们做卡通便当。图片由庄玲提供
为小白楼提供整体艺术化设计和改造,并制作了整面艺术墙的是全球著名的装置和光影艺术家jujuwang。在做设计之前,她来到曹杨新村采风整整一周,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感受到整个社区被花卉植物包围,美丽而宜居。于是她设计的墙面上依次出现了用亚克力材质制作的代表生态环境的花卉、代表“工人有力量”的拳头、代表曹杨一村的“五星”以及代表希望的“麦穗”等造型。
jujuwang特别保留小白楼的老墙,因为这里承载着曹杨居民的共同回忆。有趣的是,这位美籍华裔艺术家并不知道上海打造社区生活圈的“五宜”理念,但她作品中的元素,却与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设想完全一致。
艺术墙前举行的时尚秀。沈阳制作
在国外,“高线公园”并不算新鲜,纽约、首尔等城市都有类似的线型空中花园,也都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在上海,比较重要的线型公共空间有吴淞江边上的爱特公园、贯通后的民生路码头等。相比之下,百禧公园有独一无二的场景,它所处的环境恰恰是一个有烟火气又容易被忽略的非典型剩余空间。它还有无穷潜力值得被挖掘,抱着这种想法的远不止刘宇扬和庄玲他们。
核心依然是改善人的生活
无穷创意的背后,城市更新的核心,依然是改善人的生活。这一轮城市更新中,街道还在相对缺乏民生服务资源的曹杨五村开出了第7家社区食堂,它有个接地气的名字———人民城市客厅·桐柏片区“幸福饭堂”,在今年中秋节当天开张。
许春辉一直相中曹杨五村小区内一栋带着院子的荒废小楼,其产权属于光明集团。天时地利,今年他与光明集团谈妥,街道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租下小楼,在此开设社区食堂。
“幸福饭堂”就设在老小区里。栾吟之 摄
场地有了,当年财政预算却不够用。所幸街道商会副会长陈宝华出手相助,在曹杨地区开了十几年饭店的他,很了解这里的消费结构和居民特点。尽管他当初判断“不一定做得起来”,但还是出于对社区的感情而带资装修建设并全权运营食堂。
务实的陈宝华对食堂的定位很清晰———提供符合上海人口味的平价一日三餐,老年人可以不用烧饭,上班族可以打包早餐,同时还为社区家庭提供团圆家宴服务。他连室外庭院的布局也考虑得很周到,为居民打造一个“自家的小花园”,吃完饭可以坐坐或走走,他为此建造了营养欢乐屋、滑梯、休闲椅、蔬菜种植区等。
当一份共有30多种上海美食的价目表被送到街道分管副主任张磊手里审核时,早就做过一大圈调研的张磊,竟担心定价太低而影响长期运营。反倒是陈宝华说服了街道,他可以通过自己的中央厨房配送原料以降低成本,并在社区食堂现烧以保证口味。
很多居民每天都来搭伙
有专业度的坚持,果然产生效益。原本陈宝华预计日均收入流水在七八千元,想不到第一个月就达到日均2万元左右,不少居民10个菜一买,吃完还要打包,老年人纷纷办搭伙卡,享受65岁以上“满15元减3元”的财政补贴,而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陈宝华进一步让利,把享受优惠的顾客年限放宽到60岁。接下来,他还想推出线上平台,实现在线点餐、送餐。
这里成了居民们的乐园。栾吟之制作
这一切,被老曹杨人李树德看在眼里。他最近带着速写本到过“幸福饭堂”好几次,要把这个温馨的服务点纳入他的创作。
67岁的李树德擅长写生,以曹杨新村为主题创作过无数作品,如今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街头巷尾的宣传牌上都有他的创作元素。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自己的画笔跟不上曹杨地区的民生变化,他还想逐个画下成套改造后的曹杨一村的种种细节,画下“幸福饭堂”里饭菜飘香的场景。
“我见证了社区变化,也参与了社区发展,我内心的归属感更加强烈。”李树德不加矫饰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李树德笔下的曹杨一村
【专家解读】
规划的精细度决定社区的宜居度
记者:曹杨新村从过去的“邻里单位”到现在的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否代表着理念和改造方式的升级?
周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从我的理解来看,“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里有两个主题词,“五宜”(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和“六共”(共创治理机制、共商社区需求、共绘规划蓝图、共建社区家园、共评治理成效、共享治理成果),这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规划所讲的公共设施服务半径范畴,超出了邻里单位的含义,有更宽广的思想内涵。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特点是一体化。绿地不只是绿化,住房不只是住宅,道路也并非简单的交通,而是空间一体化的概念。“五宜”中的每一点在空间和功能上都有相互的交叠关系。
而“六共”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本质是怎样营造社区。因为社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象,做任何一件事都会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不管是成套改造还是街道整治,不是由专家、设计师来说怎么做,而是根据社区需求,由社区居民、政府管理者、专家一起来商定,甚至一起来实施和管理。
记者:“五宜”中首先是“宜居”,到底什么样的社区是宜居的?
周俭:宜居性主要体现在居民的感受度上。宜不宜居,看居民对这个社区有没有信任度和自豪感,住在这里有没有邻里的互惠性,能不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三个方面有了,再加上停车位、绿化率、公共服务和教育配套等要素,才是一个完整的宜居概念。特别是互惠性,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的友善度,这在社区层面非常重要。
记者:您曾经做了第一轮的上海社区调研,还得出什么结论?
周俭:我们选了13个各种类型的社区,总结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性,就是居住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在社会支持度比较高、人际关系比较密切的社区,60岁以上老人的主观健康程度非常高。“社会支持”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相关性,小区附近有无重要医疗设施(三甲医院等)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记者:您也一直很关注社区里的人文空间吧?
周俭:是的。人文空间也是宜居性的重要部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我们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保留不同时期的建筑和集体记忆场所,让人们获得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要保留可达性高、具有文化多元性的小尺度街区,这样更易于各阶层社会群体相互接触、交流融合。
记者:您多次提到,规划的精细化与空间的高品质密切相关,我们该怎样理解这种“精细化”?
周俭:规划的精细化是治理精细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说要把规划越做越细,而是把重点放在把握规划落地的精准性上。
城市空间上的“非匀质性”是一个美好城市的共同品质,城市空间中“非匀质”现象无处不在,它带给我们对城市地段的识别性和城市发展层级的多样性在空间上的特色体验,也正因为这种复杂性,我们才需要规划精细化的空间落位。其一,精准定位,针对的是对空间复合利用的把握,城市土地使用的多元化和建筑功能的复合性,“怎么混合”以及“混合的比例”需要通过规划进行精准确定;其二,精准施策,要对空间高度和空间密度进行差异分区,这两者是影响空间体验、空间特征甚至舒适度、氛围感等人对空间体验的品质要素,而不仅仅是环境质量和土地效率问题;其三,精准落位,是指不同建筑高度、密度和各类功能的建筑量在混合用地上的组合落位,这是空间布局的点睛之笔,需要规划师借助专业修养和对城市的丰富认知,运用专业技能因地制宜地精准落位。
曹杨新村今景。李茂君 摄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张嘉骏 摄
本文老照片由曹杨新村街道提供
来源:作者: 栾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