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路展示:

(1)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2)谢创故居→(3)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鹤山宅梧余氏宗祠→(4)禤荣故居→(5)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

本线路通过参观江门青年运动先锋的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和故居,展现革命先烈们的满腔热血、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深刻感受他们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路线实践点展示:

(1)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江门,开平市百合镇茅冈村委会茅冈墟(国道G325线旁)):纪念周文雍、陈铁军两位烈士的革命事迹。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

(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外景)

1922年秋,周文雍考上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受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群众的革命活动。期间,他结识了广州学生运动的领袖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周文雍于1923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1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同时担任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组织工人秘密武装。

陈铁军受党的派遣,给周文雍当助手,协助他积极筹备广州起义。周文雍与陈铁军以“夫妻”名义作掩护,开始建立秘密联络机关。广州起义失败后,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撤离广州,辗转到香港。1928年1月,周文雍化装成华侨商人,与陈铁军再次假扮夫妻,重返广州,重建党的组织。同年2月2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在狱中,他们遭受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周文雍写下了“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的不朽诗作。同年2月6日,周文雍、陈铁军在广州红花岗英勇就义。2009年9月,在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评选活动中,周文雍和陈铁军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为缅怀周文雍、陈铁军这对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革命伴侣,1957年,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由政府出资修建,1958年建成。1999年,政府出资重建纪念碑,并兴建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2012年起投资2800万元逐步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陵园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49平方米,悼念广场3708平方米,绿化面积7828平方米。陵园坐南向北,北靠325国道,建有牌坊、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亭、塑像、悼念广场以及零散烈士墓集中保护区等纪念设施。

陵园内,在20多米高的平台上建有高31.6米的纪念碑,碑上镌刻叶选平的题词“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碑座正面镌刻的碑文上记录着两位烈士的革命事迹。左面刻着陈铁军烈士的箴言:“一个革命者应该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高贵品质和英雄气概。”右面刻着周文雍烈士就义前写的著名诗句:“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纪念碑前建有四个步级平台,步级中央镌刻着“浩气长存”,两旁栽种着花卉和松树,林荫婆裟,形成一处园林景观。

纪念馆用声光电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和建筑美术新工艺运用到布展陈列之中,融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通过漆画、铜版画、浮雕、立雕等各种新颖工艺手法,插入照片、图画,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再配以声、电、光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深化了宣传教育功能,使到来瞻仰参观的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受到深刻的正能量教育。

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于1989年10月被广东省民政厅公布为广东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于2016年9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2019年7月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10月被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公布为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2019年9月被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8月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为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

(周文雍、陈铁军雕像)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3)

(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碑)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4)

(馆内展览)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5)

周文雍故居(周文雍故居位于江门市开平市百合镇茅冈村)

周文雍故居为面阔三间砖木结构,面积73.15平方米,是清代建筑,90年代初期维修后,被列入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于1983年3月被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开平县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谢创故居(江门,开平市塘口镇以敬村委会庆民村):纪念爱国华侨谢创光荣的革命事迹。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6)

(谢创故居内景)

谢创(1905—1995),1905年出生于开平塘口以敬庆民村一个华侨家庭。谢创18岁赴美国,跟随父亲经商。1928年在美国加入共产党,并组织各种工人斗争,曾因此两次入狱,最后被驱逐出境。1932年在美国共产党的保送下,谢创赴莫斯科的列宁学院学习,后转为中共党员。1935年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后,在家乡以敬村组织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经历艰辛曲折的斗争,最后与广州市委外县工作委员会联系上,经组织的调查与鉴别,谢创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并受命回家乡建立党组织。1937年8月18日,中共党员谢创、关山、胡剑魁、周晃4人,在中山楼(谢创家)秘密召开会议,按照上级指示精神,决定成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会上,选出谢创为特支书记,关山为组织委员,胡剑魁为宣传委员,周晃为支委,中山楼作为特支机关所在地和革命活动据点。从此,开平恢复了党组织的领导。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根据广东省委的决定和部署,由罗范群、冯燊等人组建中共广东西南特委(后改为中区特委)并迁往开平,将特委机关设在中山楼,当时谢创为特委委员。1939年5月,中区特委在此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中区特委委员及所属各县县委负责人20多人参加,由特委书记罗范群主持,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在会上传达中共中央第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

谢创故居于2020年8月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2019年7月被开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为开平市青少年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019年7月被塘口镇政府公布为红色教育基地。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7)

(会议场景重设)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8)

(谢创雕像)

(3)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鹤山宅梧余氏宗祠(江门,鹤山市宅梧镇靖村村委会从新下村):纪念侨乡青年积极抗日的革命事迹。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粤中地区建立的一支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是我军历史上最早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的部队。这支部队的成立地就在这里 --鹤山市宅梧镇靖村余氏宗祠。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9)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五邑地区党的组织纷纷重建,领导抗日救亡斗争。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当局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抗日团体被勒令解散,共产党组织的活动遭到限制、打击,粤中地区的抗战出现了严峻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逐步建立了一批地方抗日武装,在军事上积蓄了力量。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0)

为了扭转粤中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形势,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深圳宝安大鹏半岛土洋村举行联席会议(即土洋会议),要求粤中区首先求得普遍发展,然后向西江、粤桂边及向南路前进,并布置珠江地区抽调主力,挺进粤中,以加快粤中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

按照土洋会议部署,1944年10月20日,由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抽调主力组建的“中区纵队”500多人,在林锵云、罗范群、谢斌、谢立全、刘田夫等率领下,从中山县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挺进粤中地区。于1944年11月上旬抵达鹤山宅梧,以皂幕山区为中心,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建立活动基地,为继续向西发展打下基础。

1944年11月11日,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对珠江、中区两地的抗日人民武装进行统一调整:在珠江地区,成立“珠江纵队”;在粤中地区,另成立军分委,组成指挥部规模,在主力活动区敌后前线,用人民解放军名义,树独立旗帜。1944年期间,粤中地区建立起了三支地方武装,分别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中区纵队与这三支地方武装相结合,并进行改编,于1945年1月20日,在驻地鹤山宅梧余氏宗祠,向社会各阶层发出《通电》,宣布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正式成立。梁鸿钧为司令员,罗范群为政治委员,谢立全为参谋长,刘田夫为政治部主任。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后,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向西发展”的战略部署,采取挺出外线和坚持内线相结合的斗争方针,在粤中地区高举抗日旗帜,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军猖狂“追剿”的同时,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主动打击、伏击日伪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克服重重艰险,将部队发展至6个团、1个独立营的规模,共约1400余人,先后对日伪军作战15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日军兵力5000余人,成为粤中区抗战的一面旗帜,有力配合了全省的抗日斗争,为粤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等有关协议,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粤中党组织抽调了105名领导、干部,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在粤中各地坚持隐蔽斗争,其余人员复员。在解放战争期间,以留下的武装骨干为基础,迅速重建粤中人民武装,并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1995年7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被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公布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1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公布为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1)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2)

(4)禤荣故居(江门,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委会下隔巷村):纪念禤荣烈士的革命事迹。

该故居始建于1935年,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占地总面积112.3平方米。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3)

禤荣故居于2012年1月被定为恩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完成重修。重修之后的禤荣故居,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增设了一批历史图片、资料以及禤荣生前所用物品,全面展示禤荣生平事迹,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了解这位革命先烈光荣一生的重要场所。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4)

推开禤荣故居的大门,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禤荣的人形立牌。他背着手,身姿挺拔,眼睛坚定地看向前方。“淡泊名利守党性”几个大字的上方,是一幅禤荣开怀大笑的照片。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5)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6)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7)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8)

走进里屋,大厅和房间都被用于展示禤荣的生平事迹,包括禤荣领导恩平农民运动、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等内容。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段段生动的文字,瞬间将人带回那个战火纷飞,充满理想和信念的年代。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19)

领导恩平农民运动

禤荣是恩平农民运动的领袖,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恩平第一个农民协会——长安农会于1926年6月成立。1927年,他和中共五邑地委委员王坚淮、王士烈组织发动了恩平“九·一五”农民武装起义,向恩平的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1925年9月13日,省农民协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派遣恩平籍海员工人禤荣、梁振三、梁康等回恩平领导农民运动。1926年2月,禤荣等人在圣堂圩广万祥店召开恩平县各阶层群众代表会议,筹备成立农民协会,同年6月,恩平第一个农民协会——长安农会诞生。随后,恩平县的农民协会发展到70多个,有农会会员近一万人,农民运动的革命烈火燃遍全县。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0)

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关于举行秋收起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1927年9月15日,在中共五邑地委的领导下,派出地委委员王坚淮、王士烈和恩平县农民协会负责人禤荣一起,领导了恩平农民武装起义。由于准备不足、组织不够严密,匆忙执仗,兵械悬殊,起义最终失败。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农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恩平人民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自卫军战士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恩平革命事业顽强战斗,成为恩平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恩平建立组织打下了群众基础。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1)

省港大罢工

此外,禤荣还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参加过1925年省港大罢工和1927年广州起义,为中国工人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2)

(图:广州起义)

协助组织安全转移白求恩

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接待并护送白求恩来华参加抗日活动的人,正是禤荣。

1938年1月,禤荣在香港海员工委会工作期间,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受国际共产主义派遣来中国战地服务。禤荣有着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中共地下组织安排他与一位姓蔡的工友负责白求恩在香港的接待、保护工作。

白求恩和美国外科医生帕尔森斯带着药品和器材,从温哥华乘坐“亚洲皇后”海轮抵达香港的时候,禤荣已在码头等候他。白求恩知道禤荣是党组织派来的人时,紧紧握住他的手,热情而激动地说:“我真的到达中国了!”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3)

(图:白求恩救治伤者)

禤荣把白求恩安置在一个由爱国同胞开设的小旅馆里,并派人时刻守护旅馆,保障白求恩的安全。随后,禤荣到十八集团军驻香港办事处汇报情况。四天后,禤荣找到了两辆由美国华侨送给十八集团军的小汽车。他先把白求恩送到旺角,再搭乘另一辆车,护送白求恩到内地。

启示

淡泊名利守党性

“他没有宣扬过自己做的事情,一直都很谦虚。”禤荣的儿子禤炎九说。在禤炎九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很少和家人谈论工作,更不会炫耀自己做过的那些丰功伟绩。

禤荣90岁高龄的时候,一次去医院检查身体需要照X光,发现体内还留存着两颗子弹。“父亲到恩平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的时候,曾在村里遭遇过一次国民党反动派的袭击,身中五颗子弹。当时,是村里的‘土医生’帮他治疗的,只取出了三颗子弹。剩下的其中一颗在左边腋窝下,因为不影响生活工作,一直没有取出来。另外一颗在腰间,一直没有被发现,连父亲自己都不知道。”禤炎九说。

这两个子弹,就像是两个战斗勋章,陪伴着禤荣走过了光辉一生。

禤炎九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父亲都是一个勤恳认真又和善的人。工作中,禤荣总是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平易近人。白求恩在香港停留期间,禤荣不仅尽职尽责做好保护工作,还积极帮助白求恩购买医疗器材和药品,甚至帮忙砍价。生活中,禤荣既是一个严父,也是一个慈父。他对子女要求严格,但又非常和蔼可亲,回到家中还会主动帮忙做家务。他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把“爱”融入到生活之中,为实现祖国的强国梦添砖盖瓦。

“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印在禤荣故居墙上的一行字,也是禤荣家祖传的家训。禤荣用为党和人民而奋斗的光辉一生,躬身践行了这句话。

(5)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江门,台山市都斛镇):纪念林基路烈士的革命事迹。

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位于广东省台山市都斛镇,由林基路纪念公园、林基路故居、林基路生平事迹展馆三处共同组成。

林基路纪念公园建成于2007年,坐落于大纲村村口,占地面积约2940平方米。园内建有林基路烈士纪念碑和纪念亭。纪念碑矗立在公园中央,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正面刻着“林基路烈士纪念碑”。纪念亭位于纪念碑后面,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高7.45米,亭内镶有林基路烈士遗照,下刻有《囚徒歌》全诗,公园两旁以六个宣传栏陈展林基路一生的革命事迹。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4)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5)

林基路纪念公园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6)

林基路烈士和《囚徒歌》

林基路故居位于大纲村内,是传统的青砖瓦顶房,最初经简单修葺后,陈列了林基路照片及报刊等相关资料,展现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2018年,都斛镇对故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修复,根据林基路后人的回忆,结合旧式家具恢复客厅、卧室、厨房等场所,还原林基路烈士生前居住的室内陈设旧貌。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7)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8)

林基路故居

林基路生平事迹展馆建于林基路小时候就读的书塾——荣参书室原址,于2018年以“修旧如旧”方式重建成林基路生平事迹展馆,2019年7月竣工并对外开放。纪念馆楼高两层,以青砖民房为基调进行设计,与村内民居格调相互交融,面积215平方米。首层中央伫立着林基路铜像。馆内设有“共产党人的楷模——林基路生平事迹展”,展览以时间为序,选取反映林基路生平事迹的历史珍照、文献资料,以“年少有志走向革命”“留学东京革命先锋”“统战新疆勤政为民”“血洒天山不朽丰碑”四个篇章全面展示林基路对党忠诚、献身革命的一生,弘扬以“坚定信念、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善处逆境”为主要内涵的林基路精神。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29)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30)

丽水红色革命事迹(重温侨乡青运事迹)(31)

林基路生平事迹展馆

林基路原名林为樑,1916年4月17日出生于台山都斛大纲村。1928年就读于台山任远中学,主编校刊《骆驼》,常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1931年7月从任远中学毕业后,先后求学于广州、上海,投身于进步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撰写文章《只有一战》,刊登于校刊《骆驼》,大声疾呼全国人民起来抗战。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外围组织--中国反帝大同盟,并加入左联。1934年春,经上海地下党组织批准,赴日本东京,进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曾创办《东流》、《杂文》(后改名《质文》)、《诗歌》等进步杂志。1935年8月,从日本回到上海汇报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在东京成立了东京中国文化支部(即中共东京支部),并任支部书记,积极组织留日学生开展革命运动。1937年6月,经党组织同意从日本回到上海。9月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到新疆工作。

林基路在新疆先后担任新疆学院教务长、阿克苏行政区教育局局长、库车县县长、乌什县县长等职务。在新疆艰苦的环境中林基路始终牢记党的教诲,坚定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各民族促发展,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担任库车县县长的近两年时间里,他紧密联系群众,改变政府作风;精简机构,改革吏治,惩治奸商;坚决废除包税制,减轻人民负担;组织兴修水利、修路筑桥,鼓励农民开荒造田、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还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建立养老院和孤儿院等等。他以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开展工作,以敢于碰硬和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肃清社会毒瘤,深受库车人民爱戴,被尊称为“林青天”。

林基路的勤政为民引起了新疆军阀盛世才的不满。1942年9月,林基路被盛世才软禁,继而被投进监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他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囚徒歌》:“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热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1943年9月27日,林基路与陈潭秋、毛泽民一起惨遭敌人秘密杀害,年仅 27 岁。

(团广东省江门市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孙晔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