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是上汽通用汽车成立25周年,也是上汽通用东岳基地落户烟台的第19年。回望走过的峥嵘岁月,东岳人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精神谱写了一曲敢闯敢拼、勇攀高峰的青春赞歌,为山东省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贡献了磅礴力量。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携手上汽通用东岳基地推出系列专题栏目“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奋斗者说”,我们将把镜头对准平凡而优秀的东岳人,聆听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奋斗故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邢晨 视频 韩旸 烟台报道

2002年底,山东烟台整车项目落户烟台,从生产线启动的那一刻,“创新”就成为了指引上汽通用东岳人奋斗拼搏的一座灯塔。从探索到实践,从实践再到探索,在千磨万击中,一个个创新技术、创新项目、创新成果从黄海之滨走出,助推了行业发展。东岳人的创新力从何而来?奋斗者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唯有创新才能自强,唯有创新才能争先!

上汽通用深耕动力发展(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奋斗者说)(1)

王群坚守一线勇于创新

上汽通用深耕动力发展(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奋斗者说)(2)

王群和同事们钻研业务

王群:做汽车制造行业不服输的“花木兰”

“作为山东省汽车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有东岳方案、必须要发出东岳声音,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上汽通用东岳动力总成制造工程系统工程师王群就是东岳创新大军中的“花木兰”,作为一位女工程师,看似外表柔弱的王群,内心却饱含着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赤诚之心。

2006年,硕士毕业后,王群进入了上汽通用东岳基地,成为一名系统工程师。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创新”就成为了王群工作中的航标,而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也成为王群创新之路上最有力的武器。

2012年,随着东岳基地生产的车型越来越多,一条生产线需要生产多种型号的产品,这对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时,柔性制造系统是国际上领先的解决方案,而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外国供应商的手中。

“当时,我们向相关供应商咨询过价格,但对方给出的方案非常昂贵,这不仅极大增加了我们的成本,而且也不利于后续的维护。”面对棘手的问题,刚刚入职几年的王群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我要做属于东岳人自己的柔性系统。”

在2012年,中国的汽车制造行业刚刚踏上发展的快车道,类似于柔性制造系统这样的先进解决方案,国内可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对于系统中的标准和数字流程更是无从了解,面对重重困难,王群和其他团队成员却从未想过放弃,大家咬紧牙关一定要攻克这个技术壁垒。

“这个领域对于我们而言是极为陌生的,甚至在业务流程和数字流程上,我们的理念和逻辑都需要转换,可以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回想起当时的经历,王群仍然记忆犹新,为了早日完成柔性制造系统的搭建,她和团队拼尽了全力。“当时脑子里全都是柔性系统,甚至连睡觉脑子都在想解决方案,大家就像一颗钉子死死地将自己钉在了创新研发的第一线。”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属于东岳人自己的“柔性制造系统”终于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这套系统不仅实现了不同车型生产的无缝衔接、降低了布设成本,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的核心部件均实现了本地研发制造,该系统也荣获了山东省工业4.0创新成果一等奖。

“柔性制造系统就像是我们的孩子,在它的身上凝结着我们东岳人的汗水和智慧,也彰显了我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如今,作为核心骨干,王群仍然活跃在创新一线,2021年,她又牵头完成了现场物料拉动系统的改造升级。面对一个个创新成果,王群却显得很低调,在她的眼中,创新只不过是她奋斗的一个缩影罢了。

“说实话,作为一名东岳人我很骄傲,因为这里是山东省的汽车制造龙头,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不仅仅是一辆汽车、一个产品,更是对整个产业的责任。东岳基地给予了我们非常多创新平台和创新资源,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懈怠,我们必须在创新的康庄大道上步履不停。”王群说。

上汽通用深耕动力发展(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奋斗者说)(3)

项学良和同事们进行研究

上汽通用深耕动力发展(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奋斗者说)(4)

项学良在工作

项学良:让创新成为挺起脊梁的力量

一张小小的试验台,一双沧桑而灵巧的双手,一张质朴却又坚定的面庞,这就是上汽通用东岳基地总装车间维修工项学良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一线技术人员,在项学良的眼中,汽车制造人的腰杆想要硬起来,创新是必由之路。

“创新就是要打破别人眼中的不可能。”2021年10月,东岳基地总装车间生产线输送系统突然出现故障,频繁的停机严重影响生产,面对棘手的问题,项学良与团队成员立即赶到现场,经过认真勘察,项学良最终将故障点锁定在了输送系统编码器上。

由于车间使用的是进口设备,编码器的更换需要联系国外供应商,但国外供应商给出的解决方案却是不能单独更换编码器,想要解决问题必须更换整套设备。

“这个方案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因为整套更换不仅价格极其昂贵,而且更换时间也非常长,我们的生产根本等不起。”面对供应商的“唯一方案”,项学良决心要靠东岳人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项学良的提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并给予了他和团队最大限度的支持。“解码器是进口的,相关技术参数我们丝毫不掌握,为了攻克难关,我和团队对解码器进行了深入研究,每个细节都不放过,这中间也遭受了很多次失败和挫折,但再艰难,我们也必须挺过去。”经过反复尝试、钻研,最终项学良团队找到了解码器故障的根源所在。

“之前遇到一套设备因为芯片老化,信号不稳定。我们展开攻坚,当时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晚上回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琢磨如何破解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项学良团队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所有的老化芯片都进行了修复,使生产线迅速恢复了产能。

“在这之前,很多人觉得我们不能成功,但我们用事实证明了,东岳人善于攻克不可能,敢于突破不可能,我们每一次创新都让我们的脊梁更直了。”项学良坦言,创新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只有全力以赴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上汽通用深耕动力发展(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奋斗者说)(5)

张立勋在工作

上汽通用深耕动力发展(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奋斗者说)(6)

张立勋与同事沟通

张立勋:创新是铭刻在东岳人骨子里的基因

从9分钟到4分钟,缩短的5分钟时间让东岳基地贯穿式压机线换模速度打破了全国纪录,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就是上汽通用东岳基地冲压车间设备维修工程师张立勋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项。作为创新能手,近年来,在东岳基地的支持与培养下,张立勋成立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并相继完成了“三项首创”和“五个首次实施”,许多成果走在了行业前列。

“很多人对我们团队的创新能力感到很赞叹,其实,我认为,创新是需要土壤的,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才能形成创新合力。”张立勋在东岳基地工作了12个年头,作为一名老员工,张立勋认为,在东岳,创新已经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追求,也成为了大家工作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比方说,我们每个月都会有金点子奖,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寻找创新点并大胆地进行研究,我们还会评选创新达人,对于有创新成果的员工,东岳会在精神及物质上予以奖励,这种将创新制度化的做法,让我们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张立勋表示,很多人将创新看作非常高端的技术攻关,但其实,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创新无处不在。

2022年,张立勋团队完成了东岳基地冲压车间自动料箱立体库改造升级,极大地提高了料箱调用的效率和安全性,而该项目的创新升级就是源于一线工人对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现在我们的生产线越来越多,以前料箱调用需要叉车,对空间要求很高,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面对问题,我们就会想办法去改造它,让它更适应现在的生产要求。”张立勋告诉记者,在他的创新之路中,几乎所有的创新成果都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从工作中寻找创新点并用智慧与双手实现创新,成为了东岳人的创新日常。

“说实话,我特别感谢东岳,因为它不仅让我有了安身立命的平台,更给予了我发展的机会和土壤,让我真正成为了一名汽车制造行业的创新技术人员,我也特别希望能够用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回报企业,回报社会,并且能为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贡献力量。”张立勋说。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东岳基地每年设立创新孵化基金,激发全员创意,营造创新氛围,每季度开展创新攻关项目评审,促进成果转化和经验推广,全员全时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2021年共节约资金近3000万元。自公司成立以来,12个技师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培育出39名大师级工匠,获得国家级荣誉100余项,国家级专利40项,创新已经成为东岳基地最闪亮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