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粮为本 民以食为天

国以民为本食以安为先(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1)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两国冲突对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单就粮食而言,两国的小麦出口量占据了全球出口量的百分之三十,玉米出口量占到了全球份额的百分之二十。因为冲突,两国的粮食出口受到了限制。世界的粮食价格因此持续走高,已攀升至多年来的高位。针对两个产粮大国之间的冲突给全球带来的粮食危机,我国虽然加大了对粮食绝对安全的保障力度。但我们也应该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毕竟“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上千亿斤,已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餐桌上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尽管我们在提倡“光盘行动”消费模式和餐饮企业增加“免费打包”服务等等措施,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每年的食物浪费数量依然惊人。因此,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世界上尚有数亿人吃不上饭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增强惜粮节粮的意识,进一步大力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新风尚。

国以民为本食以安为先(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2)

自夏商时代,农耕文明即已在我国形成。农耕文明的诞生,让人们知道了通过种植可以反复获取食物的来源。通过种植可以保证人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里,能够长期地生存下去。那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再加上生产资料的不完善不发达,致使灾荒之年仍然摆脱不了饥饿。后来,人们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慢慢形成了通过有关法令来节约粮食,达到以丰补歉的目的。号召民众要“粟麦将登,宜及时储蓄”。并做到“常岁所入,不得以食犬彘及多为酒醪。嫁娶丧葬之具,并从简俭,少年无赖辈相聚蒱博饮酒者,邻里共执送官”等律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通过各种教化,形成了我们后来惜粮节粮的好习惯、好传统。

相传在唐朝有个“啖饼惜福”的故事。是说肃宗为太子时,有一次在宫中侍其父玄宗用膳。其间,御厨给上了一大块热乎乎且鲜嫩的羊腿肉。玄宗看到后非常喜欢,示意肃宗切一块给他。肃宗赶忙用小刀切了一块与其父玄宗。随手就拿起桌上的一块饼,将刚割肉的小刀擦拭干净。饼乃食物,玄宗见肃宗用饼擦刀,这岂不可惜,接着就拉下脸不高兴了。肃宗发现了父皇的不悦之色,连忙将刚才擦刀的饼塞进嘴里吃掉了。这时,玄宗才高兴起来。随即对肃宗说道:凡人福禄皆有限,就应如此爱惜粮食才是。

国以民为本食以安为先(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3)

该故事是真是假已无需考究。但利用一国之君树典行教,可见古人对节俭粮食的重视程度。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是说后来,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和不懈奋斗,官一直做到了宋朝的丞相。司马光从其父辈就是官宦之家。做了丞相之后的司马光更应该是锦衣玉食,吃不愁穿不愁。但司马光没有因为殷实的家境而忘记了节省。有名的“洛阳耆英会”,就是司马光组织的饭局。

据说当时参与这个饭局的一共有13人,且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来宾都是以前在官场上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饭局的排场大一点,饭菜标准高一点,酒水好一点,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毕竟司马光自己掏腰包,又不是用公款搞招待。司马光可不是这么想,他想的是自己虽然可以山珍海味,珍馐美馔,可当时还有吃不上饭的老百姓呢,他们兴许还饿着肚子。他深知“富家一席酒,穷汉半年粮”。就是在这样一个酒场,司马光规定了只能点五个菜。如果菜吃完了酒还没有喝完,那就只能喝菜汤。并且还定下了在餐桌上出现浪费现象必须处罚的措施。由此,洛阳耆英会的故事一直传颂至今。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笑谈,它是不是也该让现在一些手里有一点小权利而处处讲排场,时时比阔气,大手大脚用公款消费的人羞赧不已呢。

国以民为本食以安为先(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4)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过一句话: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可见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全球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且国家之间的耕地面积与人口总量匹配极不协调。耕地主要分布在大洋洲及北美洲。他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1.789公顷和0.554公顷。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人均1.4亩。国与国之间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势必会造成粮食回馈的不均衡。作为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我们,更应“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要树牢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我们毕竟是一个有14亿之众的泱泱大国。每人节约一点,可聚成海,每人浪费一点,可搬走山。我们还需要深知“一斤粮,千粒汗”的艰辛,大力倡导“省吃俭用细盘算”的思想。

国以民为本食以安为先(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5)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殄而财乏用矣。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看护好我们的粮仓,守护好我们的粮食安全,保护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爱粮惜粮的好传统赓续子孙万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