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傩戏,土家族人称为“杠神”是一种佩戴傩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的民间活动。故有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的说法,把人给予神化。傩面具它是连接人与神的媒介,获得神灵力量的具象化表现,人们所做的一切祭祀,祈福活动,都是神的意愿,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越来越少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更是世界文明的进步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傩文化在我国的很多地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与发展。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连接我国少数民族情感的媒介,同时也是维系国家统一的基本条件。
面具制作过程
傩面具的制作和德江土家族人们的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制作过程中,傩面具的造型角色的选择都来于人们的生活,或历史的人物为主,综合应用了透雕、浮雕等镂空技法、雕刻手法、注重人物形象的雕刻,表现的栩栩如生。然而傩面具的制作是比较讲究的,想要做一面完整的傩面具一般情况需要八个步骤。
(1)选材:傩面具的制作是比较讲究木材的选用的,在农村白杨比较常见,所以基本上都采用白杨树作为傩面具的制作原材料,有些地方用的是香樟树或柳树。白杨木质不但密度好,不会张裂,而且还有驱邪除魔的寓意。在使用的话,把白杨树砍来后,需要把外皮挂掉,将它一分为两半,一般要把木材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放置3到5年。
(2)取样:把自然阴干的白杨树,根据我们所要制作傩面具的大小、形状,选用合适的部分,用锯子将木材按照自己所需要的尺寸锯断,最后进行制作。(如下)
(3)画形:按照傩戏中要制作人物脸的形状,在锯断的木材上用墨线勾画出傩面具的形状,脸上各部位的五官大小,位置。(如下)
(4)雕刻:根据脸谱的形状,按照人头部的比例,把眼、口、耳、头饰等装饰进行逐步雕刻,使傩面具更加的生动形象;要做到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如下)
(5)挖瓢:对上一步雕刻好粗糙的面具背面进行水瓢形状的挖空,一直挖到面具戴我们脸上能看到东西为止,还要让人感到舒适,做到视无阻,听有闻。
(6)打磨:把雕刻好的面具,用砂纸、刮刀进行打磨,直到面具表面没有毛刺平整光滑为止;在以前的农村,没有现代的这些工具,基本上都是用干了的丝瓜进行反复地打磨。
(7)上漆:上漆就是为傩面具上颜色,在这一过程中要反复地上漆,待上一遍漆干之后,打磨再上,依次上五六次,使它达到一定厚度,这样能保存的更久。(如下)
认识
(8)开光:将干后的上漆面具进行开光,不同的傩面具有不同的的开光咒语,就是为它的五官开光。
面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精神与文化财富。随着现代社会飞速的发展,贵州傩戏面具这一传统的雕刻工艺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德傩江傩面具能在德江传承与发展,是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该地方的人们对科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认为某些傩文化能够为它们的生活提供一些需求。正因为傩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使傩文化有了传承与发展的社会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生活的水平也逐步提高傩文化赖以发展的相应条件也慢慢消失。
傩文化是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应当正确认识傩文化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价值。这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更是世界文明的进步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是一个民族特征的体现,每个民族以各自独特的文化和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傩文化又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傩面具不只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它同时还反映了德江人们传统的民族信仰,这些文化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朴实的审美意识,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价值,让傩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的人们去了解、接受、傩文化的内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