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婚姻就是座围城(婚姻是一座永远封闭的围城)(1)

古力果 给《一句顶一万句》评了7分

【关键词】刘震云,婚姻,伦理

【摘要】这是一个关于婚姻、家庭、爱情的伦理故事,题材虽屡见不鲜,但是从男人的视角来目睹女人的悲戚,也许正是独到之处。这样冷静、理性甚至是冷漠的角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婚姻的不合理之处。文章通过对于故事、人物及性格和造型手段的分析,来揭示电影塑造的一起婚姻悲剧。

一、故事简介、梗概及分析

(一)主创人员简介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由原著作者刘震云亲自操刀编剧,其代表编剧作品有《手机》《1942》《我不是潘金莲》(均为冯小刚导演)等。由刘雨霖执导,她曾凭借导演短片《门神》斩获了奥斯卡(学生单元)奖项。由毛孩、李倩、刘蓓、范伟等人领衔主演。

(二)故事梗概

影片改编自刘震云获茅盾文学奖同名作《一句顶一万句》,提取了部分主要情节为蓝本,讲述了小人物在婚姻家庭的矛盾纠葛中,茫然无措的孤独感与失落感交织袭来。他们在平静无波的生活中,被一双看不见的手一步步推向深渊,那是人性的底线,也是现实所致。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四角恋,你背叛我,他背叛你,受害者即是悲剧的承受者也是始作俑者。当所有的问题都摆在明面上,直面人性与人心,挫败感袭来,体味到生活的真理。

(三 )主人公性格角色分析

男主人公牛爱国,职业是一名修鞋工,是典型社会底层人群的真实写照。纵观如今院线的商业电影,塑造类型化人物形象,或完美的小资派人士或青春学生或白领青年甚至有各种妖魔鬼怪(像中国电影早期的“神怪片”)。不仅仅是迎合观众的口味,更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而工农形象,似乎逐渐淡出观众的视野(纪录电影除外)。牛爱国,他每一次低头哈腰,就意味着对现有生活的妥协。作为一个男人,胸怀理想至高无上;作为一个丈夫,对爱情忠贞至死不渝;作为一个父亲,则父爱如山似海。三重性格,塑造了完美典型的人物形象,可是牛爱国真的做到了吗?

不,并没有。他是典型的保守派,自卑封建且怯懦。生性软弱无能,不能给予妻子未来。但是因为妻子的背叛,难以释怀,嫉恶如仇。甚至剥夺了妻子探视孩子的权利。家庭 ,貌合神离。

这里,简单重述悲剧的价值也是有必要的。悲剧起源自古希腊,地位崇高,如今也不例外。导演和编剧在这一点上的认知还是具有一致性的。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而喜剧则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因而,正是由于牛爱国(庞丽娜)的悲剧命运,才使得影片具有了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悲剧使人物性格完美,也使影片具有艺术价值,艺术形象的塑造得以完善。而且使人警醒,借以电影银幕的第三只眼睛,客观地表现现实。

而牛爱国身为一个退役军人和擦鞋匠,他的血液中无疑是揉进了多重悲剧性的结合体。性格:懦弱胆小,壮志酬酬却无所成就。命运:其性格决定了其婚姻的悲剧。

女主人公庞丽娜,与安娜·卡列尼娜命运似有异同。她们同样追求恋爱的自由,想摆脱婚姻的束缚,寻求能说的上话的人。但是安娜,最终输给了无法理解自己的现实世界,选择卧轨自杀。《牡丹亭》的杜丽娘,也同样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婚姻。而庞丽娜,选择了一个自以为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殊不知却是另一个懦夫。最终,她回家不得,只得拖着身孕漂流他乡,犹如一只过街老鼠。她们同作为女性,独立自主,不愿意活在外界的眼中,妄图寻找想心中所向。不过,编剧给庞丽娜安排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这也让观众大舒一口气。

二、电影故事的中心叙事线索

(一)一句话之“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关于牛爱国的性格塑造。他是一个恪守规矩,老实木讷的人。话不多且性格执拗,骨子里具有着封建保守传统的思想。时间久了,和他的生活就味同嚼蜡,不仅无滋无味,甚至可以把人活生生逼疯。庞丽娜的叛变,其实早有预谋,原因不难理解。生活就是平淡中寻找一些刺激和乐趣,但是与牛建国长时间的零交流后,庞丽娜的底线似乎被撕破了。

关于牛爱国的命运塑造。其实就是一顶绿帽子引发的“心理效应”。对于妻子的背叛,士可忍孰不可忍,正如哈姆雷特满心的复仇计划。牛爱国在河南延津,新乡和开封塑造的纷繁社会环境下,市井小民的身份背景下,他壮志酬酬地琢磨自己的点子。在点子的指引下,酒壮怂人胆,买了一把长刀要杀所谓的奸夫淫妇。但是他是一个天性卑微懦弱的人,社会突发的各种事件都能影响他的决断力。各种力量的介入,使他不断地犹豫,难以下决定。这一点,也是他悲剧命运的原因。

正如俄狄浦斯王百般挣扎,也摆脱不了杀父取母的事实。因此,牛爱国从一开始,就注定悲剧结尾。所以,任凭他怎么反抗,最终逃脱不了离婚的结局。但是导演却在他离婚之余,安排了一条重生的线索,颇有凤凰涅槃的味道。

悲喜交加。范伟饰演的宋解放,就是喜剧性的代表者。他憨厚老实,心眼不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对比就是牛爱国,婚姻无比坎坷,父女关系也一波三折,是典型的悲剧角色。通过悲喜的对比,影片结构更加明确。

(二)一句话之“顺着你说的人,心里就是憋着坏。”

正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牛建国的倔脾气,终于得到了解脱。他不在执着于过去种种,而选择放手。

其实,编剧导演都强调了故事另一个核心“孩子”。在婚姻破裂的家庭中,孩子无疑是受伤最大的那一个。百慧是牛建国的独女,冰雪可爱,很像《城南旧事》的英子。其中一个故事情节最触动人心,百慧和父亲拌嘴,牛建国气急败坏,跳起脚怒气冲天,指着女儿道“你妈其实就是一只破鞋”。话一说完,观众倒抽一口凉气,再看小女孩的表情已经万般痛苦了。纵观母亲千错万错,也需要理智对待。

父母的拉锯战中,受伤最大的永远是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电影之中,对于孩子的情绪把控非常到位,完整地表现了孩子从父母和平到父母吵架再到父母离婚的心理路程,从开始活蹦乱跳的开心果到最后越发沉郁寡言,直至大病一场。导演和编剧,对于女儿的戏份保留非常完整,这样的表现手段,其实比直接的矛盾冲突更有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

影片开头就是结尾,这是一个闭环式结构或者是倒叙式结构。百慧拿起父母结婚证的碎片,小心翼翼粘合起来。其中运用了超特写镜头,自然光源,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再现了真实生活的场景。女儿的一双小手更无言地揭示了,无硝烟战场的受害者,心底真正的渴望和期待。其实就是父爱和母爱,当着二者之中任何一个缺失之时,孩子无疑是悲剧的代名词。

(三)一句话之“人是活以后,而不是活过去。”

说一句有用的话似乎很简单也似乎很难,影片通过暗喻一句话顶千万句话的力量,来把种种情节串联起来。人们结婚的意义,不也正是寻找可以与自己说得上话的人?如果那个人已经与自己毫无共同语言,那这段婚姻也适可而止了。一句话就是有这样的力量,成为影片的核心主旨要素,也成为贯穿全片的中心。一句顶一万句的力量,其实也道出了婚姻的核心,

这样的一句话,也成为解开牛建国心结大锁的钥匙,就像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三、影片的特别元素

宗教情节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佛教元素也逐渐出现在很多影片中。例如《长江图》里安陆与僧侣的辩难,《大唐玄奘》的艰苦取经之路等等。这部影片中出现了牛建国去天宁寺拜佛上贡的场面。其实,宗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麻醉剂,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疾苦,受到各种压迫,精神上无法解脱时,便会寻找宗教的庇护。而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通过影视艺术来表现不仅提高了影片的抽象、理性思维,更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段。

大全景史诗影像风格

影片整体镜语就是现实主义,没有娇柔做作的布景摄影棚和假的灯光。就是真实现实。完全脱离现实的电影,还能能存活多久呢?毕竟电影不是戏剧,能不能再现现实便是两者之间的区别。笔者作为河南人,思乡心切地看到电影中的场景,道具,不仅反映了河南淳朴的民风和环境,也是当地人文文化的写实。具有纪录片韵味儿的故事片,也是小说艺术风格的体现。

视听语言的运用

电影的整体意境是朴素的,现实的,贴近百姓生活的。多用固定镜头,少了复杂的运动镜头。外景的光线多为自然光,暖色调,符合小说塑造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家庭伦理剧的色调风格。画面造型也以现实为参照物,尊重故事本身对于人物和场景的要求。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段诚然与小说本体缩小差距,但是对于商业院线来说,却缺少了吸引观众的元素,但是也更能筛选观众的喜好分类了。

结语:

“婚姻”,正如钱钟书先生《围城》所写,的确是一座可怕的围城。人类自结婚起,也是步入死亡葬礼的倒计时。人活的是过去,当下,还是未来?曾经致密无间的爱人,又能否真正猜透对方的想法?而电影讲述了两个普通人为了寻找一个能说上话的人,历经千难万险,演绎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故事。整部影片的戏剧冲突重点不在于动作,而在于人物内心的矛盾纠葛。表面看似平淡的场景,实则暗涛汹涌,酝酿了无数的激烈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