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言 诗

祭 黄 帝 陵

一九三七年四月

中华民国26年4月5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

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

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事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注释】

黄帝,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领袖,本姓公孙,因曾居轩辕之丘,号居姬水,改姓姬。炎帝、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后炎黄再激战于坂泉;炎帝败服黄帝。两部落结成联盟,黄帝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号称天子,代神农掌管天下,以有土德,故号黄帝。炎、黄于是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始祖。

黄帝陵,轩辕黄帝的陵墓,简称黄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黄帝庙中残存北宋以来的碑石50多块,刻有汉族及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祭文。

我读毛泽东诗词(我读毛泽东诗词)(1)

【赏读】

公元1937年4月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国共两党经过十年内战后,同时派代表到黄帝陵共同祭奠祖先。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受毛泽东和朱德派遣,代表边区各界人民在黄帝陵祭奠仪式上宣读了毛泽东亲撰的祭文。

其时,距“七七事变”不足百日,正当日本侵略者对华大举进攻的前夕。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诗人毛泽东借清明祭奠黄帝陵之机,写下祭奠始祖的祭文,讨伐日寇的檄文,忆炎黄赫赫始祖,叹近世变乱沧桑,激励亿兆,卫国救民。

这种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这首四言诗《祭黄帝陵》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祭文通篇充满民族自豪和自信,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热忱与必胜信念,不啻为一篇高唱入云的抗日宣言。“东等不才,剑履俱奋。万里崎崛,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震彻云霄的呐喊,流露出诗人磅礴的爱国激情。

我读毛泽东诗词(我读毛泽东诗词)(2)

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历朝历代都有其自有的祭奠方式。民族危亡之时,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当起民族解放的重任,其所作所为不负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

在历代祭文中,毛泽东的《祭黄帝陵》出类拔萃!

大气浩然,气贯斗牛的《祭黄帝陵》刻在黄帝陵的碑石上,回荡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永彪史册。

毛泽东的祭文共五十六句,而国民党亦有一篇三十二句的祭文。致祭代表是张继和顾祝同。祭文,据说是蒋介石写的。国民党的祭文除了小序“焕发我民族之精神”一语尚有些现实感外,其他都非常程式化,通篇仅限于追述黄帝功业,一句未提团结抗日之事。

二文孰优孰劣,立见分明。

附: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成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尚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