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

老粉们都知道,我写的宏观史比其他作品有特色,这不,今天再给大家带来一篇我个人觉得比较满意的。

在思考大大小小、密密麻麻各类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往往能突然间把几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给“勾”上,得出某种因果关系,此刻恭喜你,又得到了一条串好的、严密的宏观历史线。

比如在“懒羊羊”期间我想聊的这个,就两个关键词:教宗与皇帝。皇帝咱们比较了解,但西方的皇帝还有点儿不一样。而且国史中不曾接触到的教宗这个角色,或许在读完我这篇文章后,你会对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

传教者本来是互相平等的,只是你在那一片儿传、我在这一片儿传的不同而已,但传着传着,客观上就有了地盘大小之分和信众多少之别,那信众多、地盘广的教长自然腰杆儿就直一些。

有时在一个大的地区范围内,经常开一些他们内部的会议,那这时话语权的轻重就自然分化出来了,类似长老的地位也就出现了。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4)

原先被迫害的他们后来被罗马帝国“扶正”,皇帝到一个地区开会也会找当地最德高望重的教长做会议的“主持人”,那此人在该大区的地位也就自然成型了。

但各大区与大区之间依然是平等的,地理上相距太远也就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么多相聚之后一较高下的机会,怎么就出现一个总的教宗呢?

大家都知道基督教的传播路线,是从以色利地区沿着地中海南北岸一路向西的。最早是四大教区平等,分别是安条克、亚历山大、罗马和希波。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5)

这也正对应了传播路线,耶路撒冷向北是安条克,沿着地中海北岸往西到罗马;耶路撒冷向南过了西奈半岛是亚历山大,沿着地中海南岸往西到希波。

后来被君士坦丁大帝“扶正”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6)

就衍生出了罗马帝国内部版的平行五大教区,分别是耶路撒冷、安条克、亚历山大、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前三个不用多说,君士坦丁堡是罗马帝国的新都城、罗马是帝国的旧都,那么罗马这个大区的教长咋就成教宗了呢?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7)

尽管帝国东部整体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远高于西部,新建的君士坦丁堡也比罗马城大的多,但就城市或者说城市群而言,处于起步阶段的君堡人口还无法匹敌亚平宁半岛北部。而且基督教跟随罗马这个旧都城早已发展了起来,信徒数量更多、教会体系更完善,这是罗马大区教长的先天优势之一。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8)

在十二门徒里,圣彼得是“大师哥”,且又被尼禄处死在罗马城,所以罗马教廷认为当“各大长老坐一起开会时”,罗马的教长依此应有资格坐在首席的位置,这算是基督教内部之于罗马的一个理论依据。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9)

君士坦丁大帝“扶正”基督教后,原本“地下”的松散组织转入地上就成了统一的整体,各大区之间的交流多了,也就加速了这个“长老中的长老”的诞生过程。而君士坦丁大帝并没有去干涉他们内部事务,更不可能因为自己迁都君堡而特意指定君堡的教长做教宗,也就是说,在帝国的中心东移之初,教宗的地位就已然确定了。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0)

凯撒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帝,是因为他是古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并不是说他就是开国皇帝。其实真正的开国皇帝屋大维也没有正式称过帝,甚至他终其一生都在低调的做人,维护着元老院的地位,甚至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渡和缓的能让当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察觉不到。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1)

屋大维只是被元老院加了两个头衔:“神圣的”和“第一公民”。这个第一公民每天上下班跟普通罗马公民一样,不仅穿梭于街道之上,甚至其衣着看起来比一些罗马贵族还要朴素的多。但无论是他城府够深还是小心翼翼,总之“他就是皇帝”这一点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2)

“神圣的”拉丁语音译过来就是“奥古斯都”,这个称呼也随着他的个人地位而成为整个欧洲日后对于至高无上者,也就是咱们所说的皇帝的表述词。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3)

君士坦丁大帝虽然把帝国分给了他的儿子们,但那还不是帝国分裂的标志,要等到最后一任狄奥多西,把帝国分东西,分别给自己的俩儿子才算。那是公元395年,狄奥多西12岁的长子继承东罗马、9岁的次子继承西罗马。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4)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5)

西罗马帝国仅存在了八十多年,就被南下的日耳曼蛮族给灭了,但教宗保留了下来,那是公元476年。到此时,欧洲只有一个皇帝,在东边,只有一个教宗,在西边,而且他俩是互认的。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6)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7)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8)

好,接下来这俩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来临了,因为教宗到底也没把皇帝盼来,皇帝到底也没能收复古罗马全境,反而是蛮族一个个王国越做越大。其中,在亚平宁半岛北部落脚的日耳曼分支伦巴第人,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兵临罗马城下。

一个伦巴第、一个汪达尔,这都算是“蛮族中的蛮族”,教宗想用自己的神秘感、威严或者个人魅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来驱赶他们,那绝对是徒劳。但此时君堡的皇帝被更东边的波斯掣肘,远水解不了近火,咋办?教宗为了生存,只能就近重新找个保护人,那就是法兰克人。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19)

在众多南下蛮族建立的王国当中,克洛维的法兰克王国算是经营的比较好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克洛维将日耳曼传统的军事将领奖赏规矩贯彻的比较彻底,甚至还加以创新。

国王自身就是部族中最强大的战士,立了大军功的成了侯爵、伯爵,立了二等、三等功的成了男爵、子爵。国王除了给自己留块肥沃的好地外,其他一人一块分出去的采邑那可是真的分,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暂时管理,而是“国王我再也没有权力过问那块土地,那就是你家的,世世代代都是”。

这么一搞缺点是明显的,后面咱们也会提到,但优点也是很明显的,当时谁把这套标准的“封”和“建”贯彻好,谁就能率先开疆拓土甚至建立帝国。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0)

克洛维的后代传着传着就越来越不中用了,在连续出现十二任无能之辈后,终于把他们宫廷里的“大总管”宫相给扶上了宝座。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1)

宫相矮子丕平时期,他的权力等级已经达到了一个标准国王的程度,只差一个名号。在分封采邑的环境下,指望那些祖祖辈辈都曾发誓效忠克洛维后裔也就是墨洛温王朝的贵族们主动改变效忠对象,那是不可能的,丕平只好寻找一种更高级的,起码看起来更高级的势力,来为自己的“质变”提供合法性,它相中了教宗。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2)

好,两边互相看对了眼儿,这波具体的操作是书信往来。教宗给丕平写信求他来帮忙打伦巴第人;丕平给教宗写信询问“当像我这样一个已经在履行国王职责却没有国王头衔的人该怎么做?”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3)

一拍即合的结果就是,法兰克王国击败了伦巴第人,丕平把亚平宁半岛中部罗马周边不小的这块土地永久划归教宗。教宗从此既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领导者,也是这块土地上的世俗君主,教宗国就此诞生。教宗则将宫相丕平加冕为王,为这位“没有国王血统”的人背书,赋予其登基的合法性。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4)

那么说教宗之前有没有这种“赋予王冠合法性”的功能呢?准确的说是没有的,但看起来又好似有的。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设在丐帮中,每次有新的帮主接过打狗棒,都会由一位八袋长老主持“接棍仪式”,这位长老德高望重,主持过好几位帮主的仪式。就算是他死了,以后谁德高望重谁就做八袋长老,谁做长老谁就来主持这个仪式,时间久了便成为了传统。这样一来,原本打狗棍才是合法性的唯一标识,慢慢地,由八袋长老主持仪式也成了标识之一。二者有时候缺一不可,有时候“有一就可”。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5)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6)

后来丕平的儿子查理即位,分封采邑下积累多年的国力一次性大爆发,外加查理个人的军事才华,法兰克王国一下开疆拓土变身巨无霸。可以说,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中西欧再没有出现过比法兰克还大的帝国。

有人可能会问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是击败一个、扶植一个,原本是啥还是啥,本质上属于“打败你强迫你加入我的阵营”,比如维希法国,法理上它并不在第三帝国的行政分区里。

好,不扯远了,教宗这次为查理加冕算是破了个记录,因为这是第一次为一个日耳曼人加冕为皇帝,注意,不是国王是皇帝。

细心的朋友可能觉得,那这就不对了,前面不是说罗马的教宗跟君堡的皇帝是互认关系么?就算教宗想为他的新保护人加冕,也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要不就连他自己都拿法统不当回事的话,谁还会拿他当回事呢?放心,一条线索链没做到严丝合缝前,我是不会下笔的。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7)

纵观整个古罗马时期,从来没有出现过女皇帝。无论元老院怎么算计、近卫军怎么乱杀,新立的皇帝永远是男人,成了自古以来的传统。说起来查理也是命好,他那个时期恰好遇到东罗马皇位上坐着一个女人。

伊琳娜,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由于他的丈夫,皇帝利奥四世30岁就去世了,她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继位时只有10岁,因此她本人获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权力这玩意儿一旦在手里握久了就不舍得放了,哪怕是亲儿子也不行。

君士坦丁六世长大后好不容易在贵族们的支持下亲政,伊琳娜趁他外出打仗时策动皇帝身边的人将皇帝擒获,伊琳娜的心也确实够狠的,下令刺瞎了自己儿子的双眼,从此她正式成为第一个女皇。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8)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29)

在教宗眼里,东罗马皇帝已经好久没能尽作为自己保护人的义务,反而是重新选择日耳曼人的国王更现实一些。在后世眼里,东罗马帝位依然在延续着,只不过出现个女皇而已,但就当是而言,在教皇眼里,伊琳娜在位的这段时间,就是帝国的空位期,因为法理上没有男性皇帝就相当于没有皇帝。

“那这就怪不得我了,是你自身出了问题,既然罗马帝国此刻没有皇帝,那我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加冕一个皇帝出来,而这个新皇帝则会是对我更为有用的法兰克国王”。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0)

日耳曼蛮族终于出现了第一个皇帝,就热爱文化知识的查理而言,这或许能让世人从此不再称他们为蛮族。当然,哪怕是查理变成了查理曼,就他个人的心底而言,它头顶上这个“罗马人的皇帝”头衔,依然显得那么名不副实。疆域上暂且不谈,东边的正统帝国人家还经营的好好的,只不过暂时出现个女皇而已。但被加冕总是好事,起码离目标更近了一些。

同时查理曼脑子也够活泛,他觉得“正统”那边出现个女皇并非一件好事,而应该是两件好事。第一件是借此时机教宗给自己加了冕,第二件即然对方是女的,“那我如果娶了她,岂不正统性和疆土全有了!”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1)

你不能总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人物的心理,如果作为伊琳娜,比她更早的历史上欧洲出现过女皇,那么她还能有些所谓的“历史经验”可以汲取。就怕这种“开山鼻祖”,没人能教她该怎么做,甚至连她自己,都会对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产生怀疑。那怎么办呢?“听说查理虽出身蛮族,却也是个很爱学习的人,又是个“战神”,既然教皇都给他加冕了,不如就嫁给他吧!”两人一旦结合,那么不论查理的蛮族出身还是伊琳娜的女性身份,都不再是问题,两个“半正统”相加,就等于一个正统。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2)

古罗马帝国的分裂,原本只是疆土的分裂,前面说了,法典还是一套、教宗还是一个,就算是俩皇帝也是同一血脉的兄弟;后来西罗马虽然覆灭了,但仨要素一个不少,皇帝在、教宗在、法典也在。法统上唯一的变化就是:帝国的西半边暂时被一个个蛮族小王国占领着。

现在彻底不同了,皇帝成了女皇,教宗新立个皇帝,这下东西两边算是彻底“掰开”了,心理上的统一体,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对立面,宗教和法典的完全撕裂,再也无法弥合原本只有疆土撕裂所带来的伤痕。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3)

哪怕是“两情相悦”,也挡不住“天公不作美”,查理曼派出的求亲使者,前脚踏进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后脚伊琳娜就被东罗马贵族们推翻了。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4)

好了,我不是情感博主,咱们接着聊历史。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5)

“既然你教宗能立皇帝,那我皇帝也能立教宗,而且帝国的正统在我、宗教的发源地也在我,我们这边才是正统基督教”,东正教就此立住。东罗马帝国的教长成了新的教宗,为了与西边“教皇”这个称谓作区分,被称之为牧首。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6)

从那以后,欧洲一直是东边一个皇帝一个教宗、西边一个皇帝一个教宗;东边的皇帝骂西边的教宗是在搞世俗上的分裂、西边的教宗骂东边的皇帝是在搞信仰上的分裂;俩皇帝都自认为是正统,东边不用说,本来就是正统,西边这个始终有那么点儿心虚,但教宗的加冕就是他的“腰杆子”,所以历任皇帝包括后来神罗的,都一边忙着跟教宗争权,一边又不敢彻底决裂;东边的皇帝倒没这个烦恼,牧首是他“手下”,绝对的皇权让东罗马很像一个东方国家,在那个时期发展的也就快些。最让西边气急败坏的是,东边不仅更富有,而且更有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7)

说到文化这一点,最早的日耳曼皇帝也就是查理,其实是意识到了的,而且是向好的方向努力过的。但他直到去世才明白,文化这东西得靠积淀,只他这一世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咱们稍微解释一下这段话,查理大帝在征战的过程中是被古罗马的城市建筑、拉丁衣着以及一些诗歌等文学作品所折服的。他本人坚守日耳曼人的传统,同时也意识到要想建立一个像古罗马那样的大帝国,必须要靠文化作为支柱之一。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8)

他本人热爱学习,特别是阅读,自己读不完的,他也要命手下把开疆拓土时得来的书籍全都抄一遍,算是“备份保存”。可以这么说,要不是查理曼,存在于西罗马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的书籍,会在漫长的千年中世纪荡然无存,正是他下令抄的这部分得以保留下来,其中就有一部很重要的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罗马自建城以来的历史》,这可是人们了解古罗马共和国以及再往前的古罗马王国的最有力资料。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39)

但是,查理曼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本人在大量阅读之后开始尝试“输出”,就是兴致来了就写一些东西。结果作品连他自己都不能满意。他晚年可能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在他身上“开的窗”是军事才华,写作这扇“门”是被关的死死的。

其次,他在不可能保证他的后人也能像他一样热爱学习、重视文化的现实之下,做了许多急功近利的“努力”。比如直接从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将古罗马建筑中的大立柱运到他的国都亚琛,用以新建罗马风格的教堂。说实在的,这种努力也只能作用于少数几栋建筑,想要把这种建筑风格全学到手并发展下去是不可能的。后来事实证明确是如此,中世纪日耳曼人发展出了一层比一层用石头少,尽量往高处垒的“尖尖塔”哥特式建筑。而人家东罗马的大圆顶跨度越做越大,发展出了今天还能看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历史上真实的德宗 欧洲的皇帝与教宗如何双双诞生(40)

怕读者累,保护视力从此刻做起,这个长篇我分了上下集两部分,上集就到这儿了,咱们下期接着聊!

,